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工藝之美】印石拙趣 一刀到位─印鈕保存者廖德良

2023/04/29 05:30

印鈕雕刻家廖德良擁有「廖一刀」封號。(高依汾攝)

文/高依汾 圖片提供/廖德良

台灣並非印石產地,亦無印鈕雕刻傳統,廖德良卻能在因緣際會下習得印鈕雕刻手藝,並持續鑽研近一甲子,成為印鈕藝術領域中僅存的佼佼者,高超技藝於2009年獲得台北市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印鈕」保存者。

所謂「印如人」,「印」象徵個人的「身分」及「分身」,古人用「印」來表示信用,秦代開始將皇帝用的印稱為「璽」,人民用的稱為「印」;直至民主時代的今日,我國總統仍以國璽(玉質、正方形、國徽鈕)蓋用於各項外交文書上。印石玩賞與印鈕收藏,自明清開始盛行於文人雅士之間,從印材挑選、印鈕雕刻、印面篆刻皆馬虎不得,但會刻印面者多,會製鈕者少,廖德良成為全台僅存的藝師,在實用又具美感的印鈕藝術上踽踽獨行。

廖德良作品〈紅竹報平安〉含有吉祥寓意。

木雕轉石雕 樸拙勝繁複

1945年出生於新北新店的廖德良,13歲前往大稻埕當木雕學徒,4年後學成出師成為木雕師傅,當時拜拜風氣興盛,因此多半雕刻神像或仿古董的擺件,部分成品亦在中山北路的藝品店銷售給在台美軍。20歲左右於機緣巧合下進入石雕領域,跟著福州印章店傳人陳可駱學習。1960年代適逢中國文化大革命,台灣肩負起文化復興重責大任,印石市場逐漸活絡,廖德良也下定決心棄木從石,在陳可駱的中華商場印章店裡雕刻印鈕、也幫忙福州鄉音濃厚的陳可駱翻譯與銷售,藉此機會認識各界收藏家,在大量觀摩明清印鈕、臨摹仿刻的練習下,以及與文人雅士交流請益中,逐漸了解傳統印鈕雅致的造型與文人喜愛的意境,奠定自己在印鈕工藝上的美學基礎。

薄意雕刻法比淺浮雕還淺,有「刀畫」之稱。

常見的印鈕造型有大象、獅子或螭龍等獸鈕,也有荷鈕或竹鈕,廖德良解釋竹子有如謙謙君子;荷花會同時開花結果,「因果同時」象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象為佛祖乘騎,洗象有「太平喜象」的祥瑞寓意;佛說法以「獅子吼」來描述,亦象徵降伏群邪;「螭龍」在工藝表現上極具彈性,可延伸、可收縮的線條,無論是捲曲身體或低頭回眸皆適合,成為廖德良最喜愛的創作主題之一。「有工必有其意」,印鈕雕刻並非單純看重石頭本身價值,需靠深厚文化底蘊來創作,才能符合文人品味。

有工必有其意,荷花象徵「因果同時」。廖德良作品〈童子洗象〉以赤子之心洗去心中四相。線條可伸縮的螭龍適合表現於印鈕上。(高依汾攝)

廖德良年輕時,眼力好、體力佳,傾向雕刻複雜細膩的圖案,隨著年齡增長與人生經驗累積,愈發偏好造型樸拙的印鈕,他解釋印鈕是拿來放在手上把玩的,能一手掌握的大小──長與寬各3公分、高度10公分,最是剛好,而非所謂「方高大」。愈是簡潔樸拙的造型,線條能愈符合圓潤標準,賞玩時也不會因有稜有角,摸起來不舒服,因此獸類造型較鳥類更為適合。

廖德良20多歲時初刻韓國石作品〈雙螭穿環〉。廖德良早期作品蒙古巴林石〈踩球獅〉。

由工藝到藝術 方寸之間展神韻

日本客人曾經以「村氣」來形容廖德良的作品,這個「鄉村」的「村」代表著作品裡蘊含著純真初心。藝術品應具備真、善、美3個條件,但人們往往只看到表面修飾過後的美,而忽略了作品內在的真與善。

印鈕的創作空間,不像擺件可以大刀闊斧、盡情發揮,在僅有的小小世界裡,如何於方寸之間,呈現出石材最美的一面,相當不容易,「相石」即為印鈕雕刻下刀前最重要的步驟。

「贔屭」是龍生九子之一,造型為龍首龜身。

至今雕琢超過8000顆印鈕的廖德良表示,一顆好石頭要經過6500萬年至2億3000萬年的時間才能蘊釀出來,因此良石甚少,100顆裡平均只有3~5顆達到標準。拿到石頭後,通常會先端詳一陣子,每顆石頭都有不同的大小、顏色、中間有時會有裂痕、或因礦物質沉澱得不夠乾淨而含金屬沙丁,所以要花點時間構思。最佳的印石外型依序是:正方型〉扁方(長方型)〉橢圓(圓型)〉自然型。若是自然型,會選取一面做為印面,其餘隨石材原始形狀,僅在表面稍加修整,但通常這種外型只能做為閒章使用。

壽山石〈雙螭戲環〉原石格裂嚴重,廖德良巧手回春。

接著依照石材高級的程度與顏色分布,來決定印鈕與印身比例及做何種造型。如果是高等級石材,盡量保留多一點印身,印鈕上雕刻的神獸可以採臥姿、讓神獸抬頭或低頭亦能調整印鈕高度,降低雕刻時的耗損;如果石材沒那麼高級,在印鈕上就可以多做發揮,如:神獸採站姿,使印鈕占比較印身更多;若是石頭上方為3角型時,也能配合讓神獸呈現坐姿,頭高屁股低;若遇到有裂痕或沙丁,可在雕刻時將座台由平台改為自然台,或利用紋飾雕刻遮掩缺點;如果石材顏色純淨單一又名貴,就會在表面施以「博古鈕式」,避免雕鏤時浪費。博古圖紋來自古代青銅器、玉器上的紋樣,如:回紋、乳丁紋、象紋、長壽紋等,最重要的是線條圓潤不呆板,方顯韻味。

獅鈕採站姿,使印鈕比例較印身為多。博古鈕上的圖紋來自古代青銅器及玉器。

跳脫一般人在意的「形」似,廖德良更著重於「神」韻的掌握,一刀定位、用刀純熟的技術,讓他擁有「廖一刀」封號,做為台灣印鈕第一人,卻總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改進空間,或許正是這樣精益求精的職人精神,讓他的作品「大巧若拙」,反璞歸真。

石材挑選 6德為佳

「溫、潤、堅、密」是美玉的標準,廖德良表示,挑選印石石材則需具備6德:「凝、結、細、膩、溫、潤」,似玉非玉,更勝於玉!不能太硬、太軟、太鬆、太脆,質地細緻不粗澀、要如冰脂,肌理結構緊密,雜質沉澱乾淨,光澤內斂透光。石材以莫氏硬度2.3~3的石頭為最佳,如此手工雕刻得動,不會太硬。

「填充型葉臘石」即符合上述條件,隨著各地礦脈陸續枯竭,不斷轉換石材來源地,從一開始的壽山石,到後來的韓國石、泰來石、蒙古巴林石、寮國老撾石,廖德良近一甲子的印鈕雕刻生涯中,幾次遇到石材短缺的困境,總是能再度找到替代品,一次次的成功救援,讓廖德良得以持續創作。

像果凍般的壽山田黃石相當稀有。(高依汾攝)似玉非玉的壽山芙蓉石。(高依汾攝)兩個荷葉鈕都是老撾石,左邊是結晶凍石,右邊石質白色偏黃。(高依汾攝)

廖德良小檔案

1945年出生於新北新店,在印鈕雕刻領域深耕一甲子,2009年獲台北市政府認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印鈕」保存者,2010年獲頒台北市政府「傳統藝術藝師獎」,是台灣僅存的印鈕雕刻技藝保存者。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