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工藝之美】一條繩編出百種花樣─繩結保存者 陳夏生

2023/04/15 05:30

陳夏生是傳統工藝「繩結」保存者。(高依汾攝)

文/高依汾 圖片提供/陳夏生

專研繩結藝術近半世紀,從平面到立體、從單純以棉繩編綰到加上髹漆保護,延長作品的壽命與增加色彩,陳夏生在繩結技藝上不斷精益求精,任職於故宮博物院的經歷,更讓她如虎添翼,廣泛地從各種古文物中,大量吸取千年精華並理出繩結發展脈絡,畢生研究成果轉化為超過10本以上著作與世人分享,2022年獲得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傳統工藝「繩結」保存者。

陳夏生作品〈福祿雙全〉。(高依汾攝)

「繩結」可以很繁複,也可以很簡單,日常生活中無論打領帶或綁鞋帶均會應用到繩結技巧,對於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員們來說,繩結更是攸關性命的船藝。陳夏生以理工科的思考邏輯,融會貫通繩結原理,並將繩結學習從藝術轉為科學,發展出「數學公式」這個不同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學員在未來可以自行套公式應用變化,也替繩結發展留下無窮潛力。

陳夏生人造纖維線材編首飾一組。

站在故宮肩膀上 探索繩結千年歷史

陳夏生1939年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隨國軍撤退來台,1963年從國立中興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後擔任教職,因教學認真導致聲帶受損,在1980年成為故宮博物院正式職員前,陳夏生已在故宮的員工福利社任臨時雇員,負責記帳工作達7~8年時間,與此同時,她也開始進修與故宮收藏文物相關的課程。

陳夏生首次接觸到繩結是在30歲左右,跟著故宮老技工學會鈕扣結與吉祥結;但直到1976年看到漢聲雜誌《ECHO》上介紹13種結子編法的簡圖,才真正感興趣而開始研究學習。2年後,因緣巧合下受邀於實踐家專(現已改制為實踐大學)教授編結技巧,亦開始有機會在國內、外舉辦展覽。1981年起,陸續出版傳統繩結書籍,涵蓋中文、英文與德文版本,至今超過10本以上。

陳夏生替青奧設計掛飾(金色正面、銀色反面)包含5色連環並用4色酢漿草結代表4方位(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除了傳統繩結書籍,因為在故宮工作的關係,大量接觸、研究古文物的陳夏生,也曾因規畫各種主題展覽,出版過關於「清代服飾」、「如意」、「明清琺瑯器」、「珠寶」等領域的圖錄、論文及書籍。這些主題乍看似乎與繩結無關,陳夏生卻能從故宮歷代的繪畫、壁畫、畫像石、古銅鏡、玉佩、如意、荷包、扇墜等物件中,找到各種結子的蹤影,並啟發她創作出如:鳳鳥、唐樂舞伎、飛天等系列的繩結作品。

陳夏生作品〈法輪壁飾〉象徵佛法圓滿旋轉不息。陳夏生創作〈金色壇城〉靈感來自故宮收藏的金嵌松石珊瑚壇城(以紅、藍、綠象徵法器上常用珊瑚、青金石及綠松石)。

雖說這些結子自古以來就不是主角,而是做為陪襯地位,但故宮內部博大精深又豐富的資源,讓陳夏生彷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經過多年研究之後,歸納出繩結發展的歷程(所有的基本結中,「雙錢結」(或稱同心結)是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青銅器的紋飾中,經過漢、唐兩朝的增添及發展,至清代已臻完備,民國後因時局紊亂而逐漸式微、甚至失傳)與各朝代使用的樣式,甚至還能從結子的型制,反推出器物或畫作來自於哪個時代。古今中外,在繩結歷史上,能有如此豐富資源並深入研究之人,想必頗為稀少。

陳夏生作品〈四海同心漆結壁飾〉。繩結常被當作扇墬,是配角。

應用理工腦 化繩結藝術為科學

光用1條繩子即可以編綰出千變萬化的吉祥寓意,陳夏生的手巧程度令人驚歎,但她卻不滿足於僅是單純的創作。2001年從故宮器物處珍玩科退休後,終於有時間可以全心全意思考時,擁有理工背景、頭腦清晰的她,進一步將研究及發明過的結子分門別類,例如在平結系統中:綁鞋帶時,將鞋帶兩頭交扭,即為「單平結」;同方向連打2個便是「捲結」;若將線頭穿過孔洞就成為「萬字結」;繼續稍加變化還可形成「藻井結」等。其他如:耳圈疊交系統、耳圈疊壓系統、耳圈穿包系統、立體結系統等,陳夏生盡可能地將其變化歸納出一個個「代數公式」,讓學員可以按著自己的創意來套公式發揮,不受老師教學上的限制,使這門技藝在未來發展上有了無限可能。

陳夏生創作四面觀賞立體結。

陳夏生分享道:在台灣,不少人學習編結的目的單純是為了編出美美的結子,用來裝飾或做為配件,所以大部分學員的野心並不大,比較傾向學習老師所教授的結子樣式,一看到數學公式就心生害怕!陳夏生提到自己曾與11位西方學者合撰《History and Science of Knots》一書,其他學者大都來自數學、統計、考古及人類學領域的專家,大家把繩結當成一門科學來研究,甚至發展出「微積分」公式,和他們比起來,自己的代數公式相對十分簡單,甚至有點小巫見大巫!

陳夏生作品〈翠鳳鳴崗繩結壁飾〉。

為了讓自己辛苦編綰的成品能長久維持,陳夏生多年前便曾向如今的漆藝國寶大師黃麗淑學習髹漆技術。或許是因為漆藝以往使用金屬胎、木胎、瓷胎……等,尚未有「線胎」出現,黃麗淑不僅大方指導,甚至連出國參展都會邀請陳夏生帶著作品一同前往。不吝提攜的情誼,讓陳夏生至今仍心懷感激。

以「線胎」髹漆並沒有想像中容易,曾有日本人也想使用「線胎」卻失敗,陳夏生分析成敗關鍵在於一開始要先用稀一點的漆,才能讓它慢慢滲透到線胎當中,否則漆太濃會造成外硬內軟,拋光時一磨擦就會裂掉。

繩結向來不若書畫、青銅或玉器等藝術受到重視,但在陳夏生一步一腳印的努力下,替繩結藝術走出一條前無古人的道路,它千變萬化的樣貌,既實用又具裝飾效果,值得更多人深入研究與保存。

陳夏生致力於探索繩結千年歷史。

編結小教室

陳夏生說明,「編結」與「編織」最大的差異,在於編結是一條線編到底,編織則是使用多條線,以經緯交錯方式織造而成。要編出一個漂亮的結,除了要會「編」,還要會「抽」,抽是調整線條,使整體結構比例在視覺上更加完美。

陳夏生分析繩結的線材多元,從綿、麻、皮、尼龍到金屬都有,每種材質軟硬不一:麂皮手感軟,不適合加漆;金屬線容易斷,編綰時要一編定形,不適合抽調,以免留下摺痕或斷裂;粗壯的線材適合簡單的造型,纖細的線材可做繁複的花樣變化;簡單的結子可以直接在手上編,但大型或複雜的結,就必須使用板釘來固定,以免形狀跑掉。

陳夏生繩結作品千變萬化。

陳夏生小檔案

1939年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1949年隨國軍撤退來台,1963年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業化學系。1980年任職故宮博物院,2001年從器物處珍玩科退休。1981年至今出版超過10本以上傳統繩結書籍,並發表相關文章於雜誌月刊。2022年獲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傳統工藝「繩結」保存者。

陳夏生研究繩結近半世紀。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