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王丹/換個角度看問題

2016/09/07 06:00

◎王丹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曾經撰有一部有趣的著作,叫做《福爾摩斯思考術》。在這本書中,她藉偵探小說福爾摩斯系列中的故事,探討了人如何進行思考,或者說,人如何能夠更好地進行思考。在書中,她出了一道題目:給你一根蠟燭,一盒火柴和一盒圖釘,你的任務是把點著的蠟燭黏到牆上。你要怎麼做呢?

她分析說,如果你是像大部分人那樣思考,例如福爾摩斯的那位忠誠但是相比之下只會普通思維的醫生華生那樣,你會努力把蠟燭釘到牆上──這其實很不容易,因為蠟燭太粗,並不好釘上去;你或者會用融化的蠟把蠟燭黏到牆上。但第一,這恐怕黏不結實;第二,你完全沒有用上圖釘。如果是像福爾摩斯那樣,習慣從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想問題的人,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是:你會把圖釘從盒子裡倒出來,然後把空盒子黏到牆上,再點燃蠟燭,用火柴把蠟燭的尾部烤化,再把它立在盒子上。

這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其實,思維慣性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絕大多數的人,不知不覺地會被思維慣性俘虜,只會從某些固定的角度看問題。而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善於換個角度看問題的人。換個角度看問題,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在某些人看來,意義更為深遠。20世紀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就是其中一個。在她看來,經常去換個角度看問題,是人類走向自由的必經之路。她告訴我們,自由與必然是相對的,為了獲得自由,人必須把他自己從生活的必然性中解放出來。什麼是「生活的必然性」呢?按照漢娜.鄂蘭的解釋,這樣的必然性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生物的必然性」,例如說生老病死或者身高體重等;另一個,就是「理性的必然性」,而我們前面提到的思維習慣,就屬於這「理性的必然性」中的一種。而衝破「理性的必然性」,意味著要衝破虛假的觀念對人造成的思維束縛,這樣的衝破,技巧之一,就是要學會、練習換個角度看問題。這不僅是一種智力訓練,更是對我們的人性的一種完善。

對很多人來說,要換個角度看問題,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不僅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從小就教我們要如何遵守規則,透過死記硬背通過考試的方式,從我們幼小的時候開始,就限縮了我們內心換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的發展空間。也是因為,習慣於換個角度看問題的人,往往是個性比較叛逆的人。換句話說,也只有比較叛逆的人,對於習慣的思維方式才會不滿,才會試圖去找到別的方法解決問題,才不會習慣隨波逐流。

叛逆,在很多人聽起來具有反社會的性質。這不是一個被主流社會觀念鼓勵的性格。但是,叛逆其實是人性深處的一種。法國思想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在《文學與惡》中寫道:「人不同於動物,在於他們遵守禁忌。但禁忌是模糊的。他們遵守禁忌,但也需要違反。違抗禁忌不是由於他們愚昧無知,違抗需要堅定的勇氣。違抗所必需的勇氣是人的成就,尤其是文學的成就。」他因此而認為,真正的文學是富於反抗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用此違抗當時社會的基本法規。其文學懷疑規律和謹言慎行的原則。在我看來,這樣的觀點當然不僅僅適用於文學,也適用於我們的思考活動。因為,勇於叛逆,我們才能養成換個角度看問題的習慣。●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