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我們都活在一個封閉系統中 - 邱比談《最後安慰》

2016/12/21 06:00

作家邱比。 (邱比╱提供)

專訪◎董柏廷

新作《最後安慰》。

離約定時間早半小時抵達,邱比(1991-)卻早已安穩入座,一雙眼睛蒐集訊息般觀察著來人,像在心底比對著什麼,分析著什麼。當接獲問句,不隨口給答,而是琢磨出一個精準的詮釋,才出聲。

一切進步都是錯覺

邱比先是以獨立音樂人身分發了十五張網路專輯以及兩張實體專輯,空靈迷幻繅編入曲,具實驗性風格,且不斷嘗試新穎可能,屢屢出手都令人耳目一新,首本長篇小說亦延續這股氣味,《最後安慰》即有科幻肌理,以兩個星球為背景,一是科技發達已達尖端,卻因過度發展逐步邁向毀滅的「舊地球」,另一則是毀滅後漸趨重生的「新地球」,看似在隳頹與新生間給出希望,但邱比視野更高一層,他眼中世界其實只是一個龐大的內封閉系統,今日重複著昨日,生與滅不住循環,「像一款水族箱遊戲,剛開始你會領到少數錢購買飼料與小魚,隨後換得金幣,累積到固定數字可換購大魚,產生鑽石及更多金幣,整個遊戲漸漸發展開來,但卻未因賺到更多錢,變得更容易,反而是更複雜;宛如我們所處的世界,為了獲得更大利益,於是投資更多。一般人常以為從小魚變大魚是一種『進步』,事實上那只是一個錯覺,大魚跟小魚的養成循環其實一模一樣,本質上並無差別,而我們身在這循環之中,所獲得的快樂跟刺激不過是一種假象。」所謂進步應是整體平均值提升,而非只存於某特定階級或人種,否則只會流於資源分配不均的失衡現象,「人們沒有看穿彼此都只是在各自的封閉系統裡循環,並無所謂『真正的進步』。」揭示這個觀點,正是這部小說最想傳達的重要概念。

多樣化需要付出努力

循著這條線索,小說建構出幾無破口的循環系統,宛如一座大型逆旅,透過如窗口的分節,得以窺看星球上人物們紛雜的心思,看似不相關的片段馬賽克般拼貼鋪展小說,邱比坦言運用破碎結構的想法,源於自己熟習的音樂界,「以關鍵字方式蒐找,並集結成一個完整的合體,在音樂界極為常見。當代受到『屏讀』影響,關鍵字化、碎片化,將是未來閱讀趨勢,閱讀習慣會從大長篇轉化成適合快速瀏覽的短篇幅,從支離破碎的關鍵字組與訊息中,合成一本自己想讀的書。當文字都數位化後,情節可以被分析,關鍵字可以被提取,會讓乍看之下彼此不相干的東西擺在一起,彼此沒有優劣,書的未來趨勢也是如此。」他將這樣的趨勢挪來整理自己對世界的觀察,無怪乎書中的每個短章都像是部件擷取,許多細節都能抽出來獨立寫成一部作品,但邱比不將之擴大發展,透過各種小短篇的自由集結,「我只給這本書一個關鍵字,讓所有事件、人物都能被『最後安慰』貫穿。」這給出的關鍵字,彷彿寄託希望,又似一則末日前的提醒,「其實小說是一道門,是最後一道防線,它即將撞破原本的認知,無論是閱讀或是觀念上的經驗,都充斥各種與以往不同的破碎斷片,預告這將不是一本讀起來會感到舒適的書,可能有些論點有違尋常觀念,有些價值判斷並不討喜,但為了進入生命中更真實的核心,勢必得有一股翻轉。」企圖翻轉,卻也藏有諸多刻意的「誤導」,常常故意把簡單的事情寫得很複雜,或把不重要的概念用很大的篇幅討論,「這些動作不是要唬人的,而是有些概念與想法不用讓還沒有準備好要接受的人知道,它更是一種保護機制。」

若未帶著開放的眼光看事,容易落入偏頗判斷,邱比不妄加說破,給觀念以時間,了解的人自會明白如何處理,「有些觀念若不知道怎麼適當處理,拿在手上可能會產生危機,對自己或對他人的危機。」接著,他翻開書的第一頁指著開卷三句話:「長久以來,我們進行著關於『愛』的行動/在這顆藍色星球上,千奇百怪的生物們,用各種方法接觸彼此/一個美好的人,永遠不會去阻止人們行使多樣化的權利」,並說明自己已將最好的觀看此書的方式交出,「每個人見到這三句話一定會有各自關注的字眼,這三句話其實點出能用幾種方式切入小說,但多數人並不認為這是作者給出的答案與交代,只是覺得事有玄機。而透過這三種不同方式進入閱讀,將會獲得不同解答,但若只選擇其中一種放棄其他,答案便不見完整。」只透過一種基準衡量事物,經常是盲目的,經由這樣的方式顯現邱比對多樣化的想像,「多樣化是可能的,但必須主動付出你的注意力與觀察,我們以為某些事物並不具備多樣化條件,事實上是我們沒有以不同視角觀看。經常只看到一個面向,便以為有了通盤了解,許多事情是需要透過不同面向拼湊,才能顯現出完整面貌。」

人與人的接觸最能撫慰人心

書中世界充斥各種稍縱即逝的訊息,各色人物各擁彼此生活,或有交流,或渴望獲得理解,顯現人與人之間其實某程度相互影響著,譬如作者新創的名詞「唐能」,是一種讓地球維持運作的能源,所有人取之於諸也必須為其勞動,達成永續循環,「所有人的勞動跟服務都是補足它,它也能產生能量回饋,因此人們就會有一種強烈責任感產生,他們知道一切都互相關聯。人們總很難想像,任何微小善意或惡意,都是與自己有所關聯,透過小說把這個關聯變得更具象,讓人清楚知道這個世界中的每個動作都釋放一些東西回饋到自己身上,無關乎宗教,反而是一種科學的概念,試著去分析每一個行為,都必定會發現它在某處牽動另一面,倘若人們願意把這種概念,深埋心中,所有人都會謹言慎行。」不僅說出自我對世界的期許,也像對現狀的刺探。

最後,請邱比為這部作品以一首音樂定調,他不假思索點名菲利普.葛拉斯(Philip Glass,1937-),「他音樂裡有股『生存的焦慮』,很貼近我對這本書的想像。」接著,翻至書末引用的鮑比.費雪墓誌銘:「人與人的接觸最能撫慰人心。」他坦承被「接觸」二字抓攫,像某種暗示:生存焦慮的解藥,或許便藏於其中。●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