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人生作業簿】如歌的行板

2017/06/03 06:00

@何佩梅

每個人的一生,代表他向他自己走去的路途,從原始出發到結束的終點,站在上帝的角度看或許殊途同歸,在紅塵滾滾的我們,卻要親嘗五味雜陳的箇中滋味。

置身在瀰漫各式藥味、老人特有的氣息中,我看見那戴著一頂紅色毛線帽的女兒,在醫院的交誼廳,帶領著爺爺奶奶們一邊拍手,一邊唱著「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這是每週他們的歡樂時光,暫時脫離病床、針劑的時刻,也是女兒邁向重生的起點。

記得十年前那個燠熱的午後,她放學回家告訴我:「媽媽,今天上課時,講臺上除了老師,還看見好多骷髏頭和很多不認識的人……我聽到很多人在罵我,不斷重複指責我,聲音愈來愈大聲,讓我聽不到老師的聲音。」接下來的胸悶、頭痛、心悸、失眠,如河堤潰決不斷噴發。從此醫院就像隔了一個山坡的後院,我帶著她下車後蹀躞挪移,她似乎越來越像是從火星來的孩子,說著我似懂非懂的語言,一個時而焦躁時而暗沉甚至死寂的靈魂。

在飽受精神官能困擾,糾纏下,猶想孜孜求知的她,我只能時而陪伴時而武裝自己對抗這逆襲的風暴。白天為人師表的我,鼓勵學生們立志如飛鷹,志大器自遠。回到家,我要她降低標準,拋開那該死的完美主義,猶如溪流懂得放低身段,才能源遠流長。

她在病魔拖沓和如鷹展翅的現實與理想之間拉距殘喘,原本紅潤的雙頰不再,被蒼白和虛弱取代,「那些不認識的人」排山倒海來襲,醫生只有不斷加藥,在她神魂狂亂的時刻,我只能握緊雙手替她禱告,稍微安定心神之際,我牽著她的手繞著公園快走,好加速分泌腦內多巴胺,增加免疫力,有時她半夜十二點不自主的狂吼,怕吵到鄰居,帶著她快步出門,到空曠處,遠離世間鼻息,大聲唱歌,好蓋過她的狂吼……

最後「雜音」實在太多,讓她分不清白天黑夜,黑板上的字逕自飛舞,便住進醫院,我每天帶著關東煮、餛飩麵,經過重重關卡進去探視她,寫著滿滿祝福的卡片給她,她會畫洋娃娃,小白兔……送給我,並央求我帶著課本到病房內教她,從「秋聲賦」教到「赤壁賦」,我不知道蘇軾的豁達是否感染了她,但我始終篤信「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是永恆的真理。她猶如提早凋零的草木,但我是她的大樹,可以伸長手臂覆蔭她,教會的姊妹們時時帶來神的祝福和歌聲,她似懂非懂的悅納,淚水如水龍頭般老鎖不緊,我相信「壓傷的蘆葦,它不折斷;將殘的燈火,它不吹熄」。

想起她從小最愛唱歌,便經常陪伴著她唱歌,一首接一首的唱,不論行走或騎車,她從搥胸頓足,到默默接受,也跟著我哼起小曲,從小星星唱到快樂頌,有人說:「先假裝喜悅,喜悅才會真正找上門。」

這十年來,我們母女不僅合唱,還跟著詩班四處報佳音,到醫院握著扭曲皺縮的老人們的手,從雨夜花唱到茉莉花,從零零落落的歌聲,唱成一首成調的曲子。

看著女兒在台上賣力的領唱,台下仍有人歪斜著頭從未搭理,但我知道每個音符都代表著女兒在這條路上努力的痕跡,只要一直唱下去,終能成就那如歌的行板。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