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拜望媽祖

2007/02/13 06:00

黃光男

1

到福州參加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從機場到福州,除了高速公路外,沿途尚能看到舊宅古厝的建築物,已寥寥無幾,卻有分親切感,也有幾許悲涼。

歲月的流逝,在現實的衝擊下,是個無情的放棄,包括人與物之間的牽掛,不為什麼,我沉默在尋覓時空消長的十字路口上,徘徊愁悵,顯然是無奈乏力。

到了大會的飯店,看見誇張的歡迎布條,掛滿在庭園、圍牆上,如同一場歷史上的慶典,形勢布置超越物質的極限,似乎給予參與者一項提神振奮力量,想當年在台灣經濟起飛時的預售屋,或某項設廠的開工儀式上,不也有相同程度的鋪張,看來兩岸文化都喜歡熱鬧的。

真的在全力拉開論壇的熱烈氣氛,雖然有些兒不習慣,但兩岸的經驗總需要積極互動。

夜晚沒事,與顯輝兄隨興走出旅店,有幾家商店燈火通明,正在招手迎客,好個夜市溫馨,當然有人的地方,必然是有商機的。只是如我年已花甲,無趣趕集,只待閱卷餘閒,隨興沒入暗巷間。

不言不思,是非自遠。靜默中,卻聽到一陣陣節奏分明,是早年在台灣流行的康樂舞曲。趕步看個究竟,原來是民眾擊節跳舞,莫非是一項健康曲目,全民參與的習慣,這種既熟練又激情的舞風,是否是一種生活的希望,是誰在提倡嗎?或是衣食足後的必然?我們說,台灣社會曾經流行過。

秋露未沾境遇改,我遠離熱鬧場景,卻沒能排除聲聲入耳的曲調。今夜我將可安眠嗎?

2

整天的論壇,不累也倦。

歡迎晚餐,正是交流時機,或許也是大會進行的重點。對於陌生的餐會將是一分哈拉的時候。

雖然意興闌珊,仍然強顏聽人語,一陣哈哈大笑,才開啟人性真實。交流的事也可能在杯影中完成。

我萎形無寄,心神不靜,但既為學校負責人,仍然得求智言,於是傾讀他人宏論,方覺自己畢竟鴻學未臻,何不退休讓賢,此時鏡花水月浮過眼前,名利何渺然!

吵鬧無言,雜音無聲,看看人影起落,竟然是如此虛幻?是嗎?一聲主席致詞聲划過耳際,似醒非醒,然全場啞然聆聽一段並不平易的話,是那麼地不協調,且有些制式的語調。但這項儀式非進行不可,或許它也是會議的目的吧!

不能免俗地回神敬酒,我,心無餘事,則可觀會餐全景。除了主客已然無別外,對於被邀於舞台上的歌舞表演者,並沒有特別的關注,這是娛樂嘉賓,還是聊備一格的晚會,是否也對藝術工作者有不夠尊重的舉動?

我,放下食具,熱烈拍手讚美,不為什麼,只是不願在自己享用餐飲時,沒能專心欣賞表演。至少,我想到學校的學生,他們奮勵學習藝術表演,應不能有如此的待遇。

筆記至此,窗外昏暗,雖然街燈搖晃,然薄霧夾輕憂,人群之間,有否可看、可想之處?

3

終於走出會議場外,福州市容看來與歷史的傳說不太相稱。因為街道煥然一新,大廈連毗,行人匆匆,何處能看看布衣文士或彬彬君子?

新植街樹,疏疏落落,有些寂靜,若沒有梧桐蔽天,哪有疏雨灑落之時。霎時體悟到,時間是文化累積的要素,也是歷史溫馨的證人。沒有昨天,哪有明天,「新」一定是好嗎?街角尋思,有一排未被拆除的矮屋,停著零落的腳踏車,在夕陽斜影下顯得幽雅自在,它恰似在傾訴歷史滄桑,令人感染一股不勝依依的情懷。

福州市更換了市容,卻沒能建立環境品牌。倒是至今仍然未曾整理的「三坊七巷」,別富咀嚼的人文況味,不知道占居屋內者,是否明白林覺民、嚴復、林則徐、沈葆禎曾居家在這裡的意義?他們的風範與事蹟,確為歷史的驕傲。也是中國近代史的支柱,而今住處凌亂,似乎湮沒在現實的摧殘下,有識者,當知先人睿智與貢獻,怎忍心讓他們的魂魄漂泊在外,而無法回鄉定位?

不知道這個巷弄是否也是福州市的明燈,加上林森或陳寶琛的事跡,能否被重建為文化寶庫。或許他們尚能美化市容,也能為市景增添光采,他們智慧明燈照亮寰宇。遊客如我者必然引頸企盼,接踵在求知的道路上。他們該是不會寂寞的。

對於這個幾近被毀的弄巷,沒能細細品嘗,只能在外牆邊匆匆一瞥,除了時間不及外,被居民進住的,已分不清哪間哪屋是誰的故宅,只好在隻字片語的傳聞,想像福州舊城的風貌,聊備一說,我到過福州。

當然,文化進程是往前看的,福州市的新建築,一掃過往的陳舊,當高樓平地起、公園社區、道路的現代化,樣樣具備,也秩序井然,對熙攘人潮是有規畫作用的。但福州、廣州、溫州、鄭州,甚至是深圳、廈門,或是臨汾、大同……的新建築,看來新市新景,卻分不出城市的特色,至少是歷史的刻記全沒有了。文化工作者,或歷史文士,不知要尋找那些特點,或是那項文化標記,才能看到各城鄉標幟?

建築體是歷史、是文化,也是美學,更是城市的性格,它有生命,有抱負、有前程,它是文化的有機體,不可等閒忽視。

新建成的福建師範大學,它的整體、規畫與功能,尚能承繼百年舊校區的古典造境,若能在樹林上尋求幾棵老樹植栽,必能增強它的文化氣質,也能有效實施境教,發揮教育功效!

正如近百年來該校的善本書,古書畫的蒐藏豐富,見之珍貴無比,足以為傲的資產,此時使人感受到老學校的深度意涵。

名城名校,必然是承先啟後,也得擁有一分史料史蹟。

4

山澤海流,莫若心靜沉思。

自小隨家人膜拜神農氏、媽祖神靈,不知其意,只知心靈有寄,在窮鄉僻壤求助無門之際,倒也心安神清,加上也拜拜土地公,祈求平安富貴的事兒,常縈迴腦門。

稍長,亦有當乩童之願,惜求真求實的想法,竟然把我摒除神道之外,然敬神之誠,亦未稍減。

只是每年從媒體介紹無以數計的信徒跪拜媽祖聖母,所花費之金錢與時間,祈求的心願,不知真的有所靈驗嗎?也自忖,若為真,人人即刻效仿;若為虛,可否採些信仰,而不是迷信的行動較為實際,好比建立媽祖文化之類的博物館,豈不美哉!

想歸想,民心如潮水,其力猛烈,足可化石為土,推石為山。因而尊重信徒足跡與行動,我亦抱持著尋訪媽祖神跡的心願而來。

此次福州之行,期待能在探訪福州舊影、試知一頁文事傳奇外,就是能到莆田湄州島看看風行千年,香客絡繹於途的媽祖廟,尤其牽繫閩台大眾情懷的宗教信仰,更值得一探究竟。

隔著湄州海水,探訪之路,仍然需要渡船運輸。只見海濤起伏,漁船載浮浪頭,聯想著若遇風雨飄盪,當巨浪掀濤危險徘徊漁民心際時,祈求平安,默禱神祇庇護,是個心情,也是個莊嚴的儀式,因此有求神的行動,於是媽祖庇佑神跡歷歷,加上確有媽祖生前行善的故事,民間信仰焉然而起。

善事善行,不僅受到百姓倚賴,亦受政府的褒獎,媽祖神氣超炫、香火旺盛,尤其相隔兩岸海峽的台灣居民,承受了媽祖顯靈庇蔭,成為民間的主流信仰後,再回應原生地時,那股崇拜心情,何止獻上建廟的巨額捐款,簡直再造湄州島神跡風華。

細雨斜風如甘霖普降,善男信女或渡海而來,或託人留影,從新造的媽祖廟前進,事實上是步步高攀,階階沈思的路程,若人間美滿,普世皆是,反之苦楚世間,神靈佑生。我,看到一幅現實與虛幻矛盾的景象,在湄州島上,仍然氤氳著一片祈禱聲,間夾在人群中此起彼落。

拜望媽祖,祈求神靈保佑,不論信眾是否持香膜拜,只要心存善良,哪怕是異域民眾,都得伸出援手,豈只庇護遶境求平安的人?因為此時此刻,大眾期待甘霖春風、大地祥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