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瓦歷斯.諾幹/【影想】角板山蕃童教育所

2018/06/03 06:00

照片出自《寫真集》,張良澤編修、戴嘉玲編譯,台北,2000年。

文.照片提供◎瓦歷斯.諾幹

竹東郡十八兒教育所出身的孩子伊波仁太郎(他後來擔任巡查)說:「我們為了要讓未來的蕃人生活變得有意義,對於現在的生計就要付出更多考察與指導,同時必須注意真正的國民性涵養。」

能高郡川中島蕃童教育所出身的中山清向《理蕃之友》雜誌投稿,其文刊登在第3年6月號,結尾一段這樣寫的:只要迷信、惡習還存在少許,我們高砂族的進化發展就不會有希望。早日察覺時勢,依照警察懇切客氣的指導,同時讓尚未覺醒的同族人覺醒,憑著粉身碎骨的努力,建造理想國度,以報答聖德的萬分之一,我誠心立誓。

在大溪郡任庶務課的松山奎吾言及「普及國語是我們的使命」一文提到:我們同族人充分了解國語,真正理解內地人的心情,體會日本精神時,那時才可說是我們同族完全得救的時候。

青年會角板山分班班長泉民雄論及「青年使命」有著熱烈的言詞,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能說是真的國民,那是因為,還不能盡到做為日本國民的最大榮譽,兵役義務、納稅義務、教育義務的關係,不能說是完全的國民。各位,我們也是傑出的日本國民吧,即使重生七次,無論如何也要盡到那尊貴的三大義務。」

1909年(明治42年),照片裡的角板山蕃童教育所於10月1日開設,收取泰雅兒童二十名入學,由於日本政府不論學童是否為認養之子,或是殘疾,皆強迫入學,因此造成學童的父兄認為日本政府藉學童入學之名行當人質之實,於是要求大量酒肴,否則便帶回孩童以要脅教育所,所以角板山初期蕃童教育所常常出現教師、兒童各兩名的上課狀態。直到1920年教學狀況始穩定步入正軌。

再過十五年的1935年,伊波仁太郎、中山清、松山奎吾、泉民雄等正是經過「蕃童教育」洗禮的現代化泰雅族先覺者,他們大多揚棄(或是隱藏嗎)了身上屬於泰雅族的「惡俗」而朝向天皇子民的路途邁進。就在1921年,一位英國學者歐文.魯特(Edward Owen Rutter,1889-1944)應友人之邀來到「福爾摩沙」,在前後九天旅行的後三天來到了日本殖民原住民的樣板村落――角板山,並參觀了「歸順」原住民兒童就讀的蕃童教育所,他提出了「不必(用)消滅原住民(的武力剿滅)就能為這片土地帶來和平」的說法,我認為原住民「接觸、遇見」現代國家沒有比歐文.魯特更有人文的氣息了。

無論如何,一開始的教育必須出於自願;讓原住民保存自己的語言、生活方式與理想,並在地方行政官監督下成立原住民法庭……只要合乎人道,就讓人民按自己、而非一族的行為標準做出裁斷。……最重要的是,讓他牢牢記住,這些定居於山地的棕色民族有著自己的部族精神和傳統,讓他們樂見保留這些傳統,因為他們一旦平靜下來,獲准以自己的方式度日,他們會是最快樂、也最容易治理的一群人。(《1922穿越福爾摩沙》,台北,2017)●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