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在亮眼與澀味之間 - 第十四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之2

2018/11/12 06:00

圖◎顏寧儀

時間:2018年10月5日下午2時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第十四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現場。

決審:阿盛、封德屏、陳義芝、張瑞芬、鍾怡雯(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謝麗笙 攝影◎潘少棠 圖◎顏寧儀

二票作品

〈你妹妹是虎爺接走的〉

阿盛:作者確實下了一番踏查工夫,有自己的見解與情感,由妹妹病故開始尋找虎爺之旅,結尾也點出這是由於一直掛念妹妹在另一個世界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顧。這篇很大的優點是寫情但不露骨,雖接近報導文學,但報導文學可大歸類在散文裡邊,特別是作者的踏查並不雜亂呈現,我覺得不錯。

陳義芝:散文通常抒情敘事,比較沒有讓題材擴展出去,而這篇把民俗文化擺進來,題目本身是很普遍的心靈課題。作者追尋虎爺的歷程,筆觸逼真親切,意到筆隨,不只做某一題材的報導,還回到個人切身的情感困惑與解答,意趣很深很強,並非展現多高的才氣,但很平穩。

封德屏:這篇題目最好,但調查和敘述太龐雜,作者想通盤呈現虎爺的特性,反而將網路資料和民俗誌擠在一起,且每段描述的重點都超過一個,野心很大,如果捨棄一些相關資料,就可以一以貫之。此外,「妹妹」似乎只做為首尾呼應,中段沒有延伸寫出虎爺與妹妹的關聯。

張瑞芬:我沒有投的原因也是看不到妹妹和虎爺的關聯何在。

鍾怡雯:因為題目是妹妹,因此妹妹和虎爺必須有很密切的關係,但只出現在頭尾。另外,有些詞語如「實在」、「實惠」一再出現,不明白作用是什麼。我總覺得反覆出現的句子,要有強調的意義,看來作者是沒有注意這些細部。然而最大問題仍是結構,也就是妹妹和虎爺的關係。

〈閻王低頭〉

阿盛:這篇寫作手法偏向傳統老派,平穩道出在自家中藥舖的見聞,也連結到親情與時代的特殊事件,應為作者的實際經驗。特點是同時記錄了一個沒落行業的辛酸,行文規整有序,讀來順暢,也包含了一點內涵。

鍾怡雯:是篇四平八穩的文章,焦點非常集中。然而,「平平穩穩恰到好處」的一個問題是,有時候會寫得稍微少了一點,是兩面刃。我比較喜歡它不急不緩的敘述腔調,沒有下手太重的譬喻、太長的句子等文字上的問題。

陳義芝:這類作品因為較為平淡,不易被記憶,本身沒有可以讓讀者增長見聞的知識,結尾有點制式化,幾乎可以猜到。

封德屏:寫台語的部分不夠口語,有點刻意,並且似乎為了增加本土氣味,把白色恐怖事件銜接進去,但在文章脈絡裡卻無相關。

阿盛:作者應是從一個小孩角度的見聞來記錄,因為經歷過這些事情,或許印象深刻。

張瑞芬:這是篇滿好的鄉土散文。只是我有點納悶:「閻王低頭」做為標題,這麼醒目重要,卻欠缺口語性,應改用一句更明確有力的台語。

〈天空〉

封德屏:〈天空〉使用了小說獎常見的鄉土魔幻寫實的文風。我觀察從楊富閔以後,這類型文章就愈來愈多了。作者以「我」這個孩子之眼,描述「我莊」做為一個寓言發生的魔幻場地,以「男人」和「女人」描繪村民,置身其中,又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文中,有時套用宗教的「先知」和「福音」等信仰概念,或點綴戰爭與自由等詞彙,以正經的實筆描繪村民賽鴿的貪婪和執著,荒謬感於是產生。我覺得是篇框架內的佳作,語氣、敘述、人稱,乾淨的鋪排和結尾,拿捏得剛剛好。不過文字上有些缺失,譬如前述那些宗教術語和戰爭的描繪,魔幻的筆法並沒有貫穿全文,沒有形成一個「氣」。

張瑞芬:我滿喜歡這一篇,我投它是因為幽默的體裁很少、極難寫,在文學獎的競逐裡,好像大家都要飆高音或比悲情,幽默被視為開玩笑或膚淺,但這個養鴿記很詼諧地暗喻男女人生之異。以口語來講,也比〈閻王低頭〉好。「恁遮查甫人連住攏住無路,還想飼粉鳥?」這種話,非常寫實,不是翻譯而成的台語,是真正有生活經驗的。寫的角度也不一定是小孩,說不定是個年輕人,旁觀爸爸養鴿子,媽媽耕田。我覺得意在言外,詼諧的處理很不錯。

封德屏:作者運用魔幻寫實的元素和比擬的能力,非常好。

陳義芝:有些地方可更細膩,比如描寫鴿子在天上「盤旋復盤旋」,要是楊牧一定不會只有這樣就收操了,現場的情景如果能夠加以更細膩的描寫,會更好。

〈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

阿盛:在所有篇章中,這篇的寫法很特別,題材也比較特殊,表面上寫東、西方人的身體,實則提升到歷史、文化、藝術的比較,使文章有飽滿的內涵與足夠的高度。文中有些論述,關於東方西方,又牽涉到文化,但作者技巧地避免刻板說理,顯然頗有自覺消除這樣嚴肅的調性。其中提到性,我揣測或許有些人無法接受這樣赤裸裸的自白,在我而言是可接受的。我認為,就他要表達的主題,用這樣的方法經營得算很成功。

封德屏:上個世紀末,同志書寫和身體情欲,曾是台灣文壇關注的主題,譬如林俊頴、吳繼文和許多當時年輕的作家都有力作。以新世紀來說,這位作者寫得也很好。殖民觀點是解讀本文的關鍵,他的殖民觀點不太新,但看得出現在和上個世紀時代觀點已不同了。解讀殖民時,也不會過度吊學術書袋,渾然成章,甚至還能平衡文中所引用的一段詩人的文字意象。語句豐美,流行、口語、學術、意識流的素材,也都很輕鬆地混搭,機智而不詰屈,像在台上表演脫口秀的大師,讓觀眾一陣發笑,幾個段子後才發現已設計好的橋段與作者要前往之處。結構能收能放,整體高度的平衡,顯現其技術和才華,是難得之作。

張瑞芬:那麼大段的引文使我有點納悶,學術性的論述似乎也沖淡了散文的情味。有些文字如「此之謂美男子」一再跳針,感覺有點偷懶。散文篇幅有限,每句應有些變化。但我比較介意的還是引文,沖淡了緊密結構,好像切斷了文氣的整體感。

封德屏:這論文也是作者敘述對身體、族群的觀點,雖然長了點。

陳義芝:遣詞造句不無賣弄之嫌。開頭兩句除了情色引人,本身的句法不好。這篇最大問題在於我只看到批評亞洲、崇尚歐洲之美的偏見。「亞洲由歐洲命名」,誰說的?「亞洲人不再是人,只是名喚亞洲之物」,我也不覺得作者有表現出來。「我為兩百二十萬雙歐洲的眼睛定義他們的祖先定義過的陸域與民族」,怎麼能夠在那樣的瞬間,替那兩百二十萬雙眼睛說話?

鍾怡雯:我沒有選這篇的原因跟〈天空〉一樣,作者寫歐洲跟亞洲的對比,應從「我」的細部角度去寫,〈天空〉也應從「我」去看,而不是「我莊」――大方向的寫法容易流於表面。

三票作品

〈出張〉

鍾怡雯:出張就是出差,寫父子關係,作者追尋父親去過什麼地方,一直到父親過世後還在進行。著筆的父子角度是比較特別的,用一種追尋的方式,也因為他爸爸的工作是在山林裡面,連帶讓我們看到台灣山林的書寫,是滿特殊的題材。文字還是有些問題,大方向動人,我喜歡他寫父親嘗試給兒子一點回應,愛兒子,但不曉得怎麼表達,兒子也是如此,在這樣追尋的過程中,父子有了交集。

阿盛:寫一個受過日本教育的父親,不擅長表達對兒女的情意。我比較欣賞整體結構,非常完整,文字也還可以,至少表達很清楚,省略文中日文也看得懂。我同意怡雯所說是個追尋的過程,有意無意地尋找父親以前的腳步,父親沉默寡言,偶爾讓母親轉達兒子小心一點、哪裡不要去,這帶出一個很清楚的印象:這父親對整座山非常熟悉,哪裡安全,哪裡危險,他都瞭然,而兒子要去走那樣一趟路他當然會擔心──沒有太多著墨,將親情點得很好。我很欣賞這篇,那樣的追尋特別有意義,用母親做結尾,我也很喜歡。

張瑞芬:我真的覺得這篇非常王定國。文字刻意不很流暢,也或許作者文字風格本就如此。而標題若是「出差」,完全就是不同意思了。我非常欣賞「猶如讓記憶領著循著路行,他起身……」這段味道和王定國很相近。最後以母親作結,自己偷偷巡山找父親講過的那些地名,藉此尋訪他心中的父親,好淡好淡,文字很有澀味,非常有美感。

陳義芝:對於文字,我有不一樣的感受,有些地方沒必要長句,長句有時造成氣勢,但他沾黏在一塊,常常不清朗,沒辦法斷句,這就是驅遣語言文字的功力,我從這點否定了這篇。

鍾怡雯:有些地方文字不太通順……

張瑞芬:我第一次看也覺得文字有點卡,但第二次放慢速度去讀氛圍,感受就不太一樣。

封德屏:這篇我不支持,作者任意使用兩、三個日文,沒有讀音也不具意義地穿插,或是以物件、名詞白描,譬如「電桿還是柳杉的身,總統牌是高檔的菸」,缺乏細節與象徵。再來是語言,譬如講閩南語的母親、講北京話的兒子,和父親之間,本可有不同母語的交會、融合,但母親的設定很單薄,兒子的北京話和母親的閩南語也稍嫌做作。很難透過母親和兒子的語言去辨識他們的身分,甚至,語言很輕率地混在一起。或許作者試圖用殖民語言做為異國風情,可似乎處理得不好。

〈洗事〉

阿盛:這篇描寫新世代的年輕人在都會裡工作的種種,作者藉日常小事,帶出緊湊的生活步調以及現實上的無奈,巧妙將工作的困窘穿插在日常的洗衣洗澡,連結成有意義、有機的敘述,這樣的連結手法相當不錯,典型的小題大作。特別是內涵方面,我都可以感受到新世代那種生活的重重無奈困窘、得已與不得已。

封德屏:我覺得這是好手,拿捏得非常老道。作者曾經以為充滿熱忱的編劇工作,成為職業後,各種修改、趕工、消磨,生活的「正常」,體現在洗衣的狼狽上,比如要排隊、要自己扭乾、耗費等待的時間,更深一層隱喻便是工作與生活,日復一日,衣物被洗出殘破,消磨的除了物質,自然還有疲憊的人。我覺得一篇好的散文,也是一個好劇本,我們明明猜到它的走向,仍然想繼續讀下去。

陳義芝:這篇文章有深度地寫平常事,衣服代表人,包括洗衣服要搶位置,都有職場上隨時可能被替代的象徵。情節清朗,是可取之作。

張瑞芬:讀到最後,覺得文字很好,沒什麼瑕疵,但我心裡浮現:還有要再說點什麼嗎?好像沒有更大的驚奇感,似乎少了點什麼,不然整體水準都很好。

四票作品

〈鯨落〉

鍾怡雯:這篇是新住民第二代寫的,題材非常特別。作者寫母親做為外配在台灣社會被歧視、他跟母親的感情、母親在家庭的位置和家以外的位置,點點面面都寫到了。但問題滿多的,包括標點符號的使用,句子不夠簡潔等。

封德屏:整篇可以感知到作者建立起來的冷漠壁壘,主人翁在冷漠中成長的心智非常堅定。沉鬱清冷的文字,以接近旁觀者的語氣敘述,我一面讀一面好像跟他一起沉到水底。但「鯨落」這個題目和母親的連結比較細微。

鍾怡雯:好像只有後面一點點講到鯨魚。

張瑞芬:他母親的人生就好像鯨魚,屍骨沉落在海底,然後就沒有了。這篇我覺得沒有那麼好,雖然得到四票。結尾稍弱,因為整篇是講母親無聲無息如鯨落般的一生,可是結束在父親去世,大家摺紙蓮花,結尾沒有呼應到整個主題。不然他選材處理得很好,題目也不錯,會讓讀者產生好奇。

陳義芝:我覺得有時候文章大象徵到了就可以,何況這位作者手指殘疾的比喻很有意思,是有意識去刻畫像自己不是生在原鄉,也不像此地的人,造成伴隨而來的傷痛。不管是寫他媽媽在無聲當中過了這一生,或者他的掙扎、一直想要超越困頓的心理,都描寫得滿好的。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一票作品除〈透南風〉、〈抓頭〉、〈拼圖〉、〈短程旅行〉保留,其餘皆被放棄。由於各有堅持,評審針對十二篇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圈選五篇,最高5分,最低1分,再依得分狀況討論。投票結果依分數高低排序如下:

〈出張〉12分

(阿盛3分、張瑞芬5分、鍾怡雯4分)

〈洗事〉12分

(阿盛5分、封德屏2分、陳義芝3分、鍾怡雯2分)

〈鯨落〉11分

(封德屏3分、陳義芝5分、張瑞芬2分、鍾怡雯1分)

〈閻王低頭〉7分

(阿盛4分、鍾怡雯3分)

〈天空〉7分

(封德屏4分、張瑞芬3分)

〈透南風〉6分

(陳義芝1分、鍾怡雯5分)

〈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6分

(阿盛1分、封德屏5分)

〈你妹妹是虎爺接走的〉4分

(阿盛2分、陳義芝2分)

〈拼圖〉4分

(陳義芝4分)

〈短程旅行〉4分

(張瑞芬4分)

〈抓頭〉2分

(封德屏1分、張瑞芬1分)

評審決議,針對第二輪投票的前七高分,進行第三輪投票,最高7分,最低1分。結果為:

〈洗事〉26分

(阿盛7分、封德屏6分、陳義芝6分、張瑞芬3分、鍾怡雯4分)

〈鯨落〉22分

(阿盛3分、封德屏4分、陳義芝7分、張瑞芬5分、鍾怡雯3分)

〈出張〉22分

(阿盛5分、封德屏2分、陳義芝2分、張瑞芬7分、鍾怡雯6分)

〈天空〉20分

(阿盛2分、封德屏7分、陳義芝4分、張瑞芬6分、鍾怡雯1分)

〈閻王低頭〉19分

(阿盛6分、封德屏1分、陳義芝3分、張瑞芬4分、鍾怡雯5分)

〈透南風〉18分

(阿盛1分、封德屏3分、陳義芝5分、張瑞芬2分、鍾怡雯7分)

〈在巴黎,我亞洲的身體〉13分

(阿盛4分、封德屏5分、陳義芝1分、張瑞芬1分、鍾怡雯2分)

評審決議依得分高低,由〈洗事〉奪下首獎。由於〈鯨落〉、〈出張〉同分,評審以舉手表決:〈出張〉獲阿盛、張瑞芬、鍾怡雯三票,獲得二獎,三獎為〈鯨落〉。〈天空〉、〈閻王低頭〉同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