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 劉書甫/在城市裡坐室外的意趣

2019/10/09 05:30

圖◎阿力金吉兒

◎劉書甫 圖◎阿力金吉兒

人應該是生來就愛看風景的。小孩子生下來,自然是原原本本地對外在的一切充滿著好奇,才不知怎般地在成長環境與過程中,有些人去長成了對周遭生發著什麼不大感興趣的人,而只專注在他眼下的從事或交際。你到巴黎街頭一看,街邊咖啡館的戶外座位們,椅子全朝著外邊擺著。兩個朋友若入座喝咖啡談話,不會是對坐,而是並著肩,一齊朝著街道,邊看風景邊聊天,沒有人會因為你眼睛亂飄責怪你不專心聽他說話。抓一個巴黎人來問何以如此?蓋「太好奇、太好看」也。若有人竟問「到底有什麼好看的?」他壓根也懶得跟人解釋。

人喜歡觀察變化的事物。一牆一椅,或一個杯子一顆蘋果,若非它竟引發了你的什麼回憶或思緒,否則盯著靜物不消三分鐘,一般人便感到無聊。然而面對廓大的海洋,有浪於岸規律拍打,海面波光閃現,即便是平時鮮有孤獨對鏡之習慣的人,也會不自覺地凝望片刻,或有所察,彷若風景裡有訊息運作。公園裡的池塘,或有游魚、小群鴨或鴛鴦一對往來游移,飄來飄去,一會兒脫隊,一會兒又群聚,彷彿這些鴨鵝魚鳥和你的那群高中同學一樣,也有自己的癖性和友誼,則你看上一整個下午,也不覺得無聊。

山林生態有細微的變化,城市塵囂則有流動的地景。密林裡的山雨聲勢,要比都市叢中的車水馬龍要靜。城市饒富興味,街道總是不斷吸引人的目光,只因構成它的秩序就是變動、變動,與變動。這是為什麼我坐早餐店、坐麵攤、坐咖啡館、坐熱炒店、坐這個坐那個,淨偏愛室外的座位,蓋外頭變動的物事比室內多。室內多靜物,室外多事件。台語說的「出代誌」,一般「攏底瓦靠」(都在外頭)。老闆娘親切地說,「裡面坐!」而我的眼光總是先往外面的座位看;夏日熱烘烘的都會街頭,店家招攬生意的一聲「裡面有冷氣唷!」總不敵我內心的「可是外面有風情啊」。室外座始終是我在都市覓食時的首選。

一座城市百樣情,都市日常的戶外泛看之樂,應該比我經驗中的更豐。一個人能愛宜人的室外座,也能愛公園的長椅,愛沒有鐵窗造籠的陽台。因變動有一種魔力,引起人的思緒,引起人想去那變動裡發現些什麼的意欲。

台灣城市生活的特色之一,是住商混合。在兩層、四層或五層的公寓,造出了上宅下店的局面。麵攤、飯擔、市場、早餐店、快炒店、茶館、咖啡館、超商,就是大伙的樓下鄰居。攤販則是街道的共生者,一個攤車往街邊、騎樓下一擺,生意也就做起來了,晨間賣早餐,入夜之後,則形塑出不少人所鍾愛的夜市。

也正因為如此,都市的外食客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坐在戶外吃吃喝喝。

這些街販與客人日日上演的行動劇,禮貌的交易,短暫的寒暄,紓緩著都會人的心。點兩個生煎包、手提一袋便當;坐在騎樓下吃一碗魷魚羹麵或米粉湯,或坐在路邊喝一杯紅茶冰、吃一碗豆花,無論是參與或觀察,街販的存在都為都市的街頭製造了安全感,一切正如實進行,今天的豆花一樣好吃。

Street food怎麼看都是台灣都市飲食生活的基底。出得門來就有商販,街頭巷尾騎樓下,盡是圍聚吃食的世俗相,我嚮往都市生活,主要就是嚮往那樣活活潑潑的日常感。有多少外國人選擇定居台灣,正是為了這些左右能遇、稍尋即獲的簡單輕鬆然不馬虎之優秀小吃。

在住商混合、騎樓擺桌吃食的活潑城市日常裡,是什麼令我如此熱衷坐戶外?便是在泛覽雜觀,洞明世態而不必盡知的灑脫。

在老左營工作期間,早上我總先繞進果貿社區裡,穿過五十多年的環狀老國宅,坐進寬來順早點廣場式的攤桌鐵椅間,吃上一顆包子、一份蔥蛋淋蒜油辣椒,一份甜油條或白糖酥,配上一杯甜豆漿,看麻雀成群地在桌上、地上、椅上搶食,上下起舞。吃罷起身,在南方的晴日下戴上墨鏡,像大俠走出酒樓,泛看早市柴米油鹽的常民熙攘,一心藏拙的逍遙。夜裡下了班,也愛和老闆或股東到文康中心內中正堂旁邊的榕園,吃幾盤熱菜,配一鍋辣椒雞,對一瓶蘇格登或金門陳高。一旁是左營出了名的酸菜白肉鍋專賣店,人與鍋都關在室內日光燈下鼎沸,我們幾個忘年男子則是坐大榕樹下把酒夾菜,收斂白日的豪氣,傾吐未完的事業,人前人後皆是真江湖。

若在嘉義,散步小巧可愛的街廓,遇上延平路的阿娥豆花,坐下吃一碗,心中油然生發不知人生到底在急什麼的舒朗。太陽下山後,再到中山路、成仁街附近騎樓下招牌斑剝的老店切仔麵,吃碗乾麵配幾碟小菜,覺得日子真閒散快樂。 晚上八、九點了才下班下課,如果在台中,回家前到中區成功路騎樓下的阿斗伯冷凍芋吃一碗;如果在高雄,找一、兩個朋友到錦田路鐵牛酒號叫些關東煮、燒烤什麼的,街角紅燈籠下喝它幾杯,心想世道雖催人疲老,起碼過生活這件事,還願意做個行家。

譬如這般林林總總的灑脫豪爽,非得在戶外、在路邊攤不可。

坐戶外、吃路邊攤要能吃得灑脫,也得有些條件,得講究它的情境。第一,環境得有起碼的整潔。不能髒亂,不能滿地瓜子殼、衛生紙屑,不能有垃圾味、溝水味,不能地面上不知怎麼地濕漉漉的。

第二,不能是得排隊、得久候多時的店。有些攤子生意太好,客人得罰站在路邊窮等上半小時一小時,太嚴肅。好不容易入坐,然取代你原本罰站位子的另一班人又等著取代你現坐著的位子,太緊張。為一頓簡吃勞此心神,不免太顯狼狽。正如同有太多店,你聽聞它頗受佳評,也心懷一吃之念,偏偏就是久未真動身赴吃,乃它不是要訂位就是要排隊,不能灑脫隨性而為也。

第三,既然想把自己曬在外頭縱情吃喝,得有天公作美。有一回和兩個朋友正逢台北西區碰面,一起到慈聖宮廣場吃肉粥、炸物和蚵仔煎。微陰的天突然就下起雨來了,食客紛紛走避離席,場子眼見就這麼散了。我們三人乾脆不忙,一手撐起了傘,一手把肉粥喝完。

一間餐館的用餐體驗情境,由它的室內裝潢、燈光、擺設、服務人員等的表現所形塑,而路邊攤則由一街一角的騎樓底、街廓相所決定。取消了它們各自以街面的表情為獨特的背景,也就取消了它連帶的意趣。現代街道與都市規畫追求整齊乾淨一致,不免愈發傾向以規畫特定之室內區域,集中管理原散生街邊棚下的攤販和座位,街食文化將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持續地面臨變動。順之而興的,是大賣場、百貨公司裡的美食街。十年、二十年之後,要在街巷間輕易遇上一隅能享受閒散率性的灑脫室外風情,恐怕將成為一種老派?

眼見台中擴張之劇,四處掠地興宅,大店大店地開,早已然愈來愈不是小吃的城市。台北與台南一直是吃景之豐的首善,台北就怕老區老街面臨都市更新後,良景不在;台南則漸漸給人觀光客太多的促狹感。高雄尚存它的豪爽底氣,嘉義也是充滿如是意趣、渾然安居的理想可愛之城。

珍.雅各在她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裡說,「優質城市人行道的芭蕾從來不會在兩地重複演出,不管在哪裡,都會一直展現全新的即興創作。」

都市裡生活,我們既是日常街頭劇的演員,也是街頭日常劇的觀眾。最好你也愛閒坐室外,了悟古今來形形色色無非是戲,天地間奇奇怪怪何必認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