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看馬克思去

2007/05/28 06:00

◎李有成

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心理,許多年前第一次到倫敦,第二天起了個大早,我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跑去看馬克思(Karl Marx)的墳墓。

那是個冬天,我原來在南倫敦格林威治(Greenwich)附近租了房子,準備在倫敦大學高思密學院(Goldsmiths’College)研究3個月。到倫敦時剛好是週末,房東不便,希望我星期一才住進她的房子,我經友人事先安排,在北倫敦的一家民宿暫住兩天。初來乍到的那天夜裏,我翻閱旅遊書,發現高門墓園(Highgate Cemetery)就在附近,墓園正是馬克思安息之地,因此第二天用過早餐之後,連倫敦長得是什麼樣子還毫無印象,我就步行約半個小時到兩、三公里外的高門墓園看馬克思去。我很少寫日記,1995年10月29日(星期日)當天倒有日記一則,略記高門墓園之行:「進入墓園,有相當簡陋的售票處,門票一英鎊,想拍照則另收一英鎊,我一共付了兩英鎊。馬克思的墳墓在左邊一個轉角的地方(從入口的方向看),三三兩兩總有一些遊客前來參觀或憑弔。我在此駐足了一會兒,拍了些照。馬克思的墳墓旁還埋了不少社會主義者或革命家,有些還是來自第三世界的。」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沒想到有一天會被抄錄在此,因此語焉不詳,不求文采,可以理解。我只記得10月底已值初冬,那天天氣微冷,而且有些陰濕,是典型的倫敦天氣。園內遊人不多,我在園內逛了一會兒,特別留意某些碑文和雕飾,還在小說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1iot)的墓前略做停留。

這以後的10年間,我幾乎每年都有倫敦之行,停留時間長則一年,短則3、5天,倫敦也成為台北以外我最熟悉的城市,有些地方甚至不只去過一次,只不過這些年來我始終未再重訪高門墓園。一直到2004年9月初結束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做客的前一天,我才突然想到再去馬克思的墓地看看。

重訪高門墓園

9月的倫敦,室內略感悶熱,戶外卻分外乾爽。高門墓園因為歷史久遠,占地遼闊,儘管許多百年老樹仍然枝繁葉茂,倒也沒有給人陰森的感覺。墓園分東、西兩區,分割東西墓園的是一條叫史威恩巷(Swain’s Lane)的道路。19世紀上半葉,維多利亞女皇即位之初,倫敦墓地短缺,教堂所附設的墳場不少已經凌亂不堪,擁擠而不敷所需,國會因此通令闢建七座私人墓園,高門墓園即為其中之一。墓園在1839年開始對外啟用,是為今日的西墓園,東墓園則建於1854年。1975年之後,西墓園停止使用,東墓園也曾一度疏於維護,雜草蔓生,野樹橫枝喧賓奪主,使得墓園形同廢棄。關心此墓園的人後來成立了高門墓園之友社,負責募款與管理工作,使墓園不致於淪為荒塚,倒是功德一件。職司維護古蹟的英國歷史文物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也出資出力,經過一番整修清理,墓園如今已被列為二級林園,受到法令保護。即使如此,因為墓園幅員不小,某些角落平時人跡罕至,日久亂草蕪長,枝椏纏繞,百年前的新墳由於長期乏人照料,有些如今已經陷塌,甚至成為無主之墳。就此而言,馬克思可說是幸運的。

高門墓園目前僅開放東墓園供人自由參觀,西墓園則有定期的導覽活動。2004年我再訪東墓園時收費已經漲為兩英鎊,帶相機另加收一英鎊。英國雖然百物昂貴,但是這個國家對文化倒是慷慨大方,近年來一般公共文化設施如博物館、美術館、藝廊等早已不收門票;高門墓園為募款管理墓園而酌收入門費,且10年間只漲了一英鎊,倒也無可厚非。在進門處收費的是一位年過60的女士,我想不起10年前跟我收費的是否為同一個人,只依稀記得當時也是一位女士。在東墓園安息的居民當中,雖然不乏像小說家喬治.艾略特、哲學家史班塞(Herbert Spencer)、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畫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等著名人物,但東墓園最重要與最耀眼的超級巨星無疑是馬克思;大部分人造訪東墓園,顯然主要也是衝著馬克思而來。因此未待我開口,這位女士就未卜先知地告訴我馬克思墓地的方向。

墓碑上的名言,墓地裡的團圓

因為是舊地重遊,即使相隔近10年,印象還在,所以我就憑記憶往馬克思的墓地走去。其實從進門處往前走數10公尺,轉進左邊第一條小路並向前走到底,在右邊轉角的地方就會看到馬克思墓地的巨大紀念碑與人頭塑像。再訪高門墓園那天上午陽光璀璨,和第一次造訪的感覺完全不同。往馬克思墓地途中明顯地增加了一些新墳,其中幾座還刻有中文姓名。

馬克思的墓地所占面積不大,周邊圍繞著約20公分高的鐵欄杆,正中聳立著以產自康瓦爾的(Cornish)花崗石雕塑的紀念碑,碑體龐大,呈正方形,高在兩公尺以上,頂端置放馬克思略顯不成比例的青銅巨型大鬍子頭像。碑文刻的是馬克思的兩句名言,上面一句是《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結束時的著名口號:「全世界的工人,團結起來。」底下一句則是1845年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Theses on Feuerbach)的第11則:「哲學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詮釋世界,但重點在於改變世界。」

那一天紀念碑前還擺放了一個已經枯萎的小花圈,上有中文題辭:「獻給偉大的革命導師」,署名的是中國大陸某省級單位。我看了忍不住啞然失笑。這20幾年來,大陸不僅是資本主義的大試驗場,幾番轉折,馬克思主義也早已面目全非,徒留門面而已,整個社會所奉行的其實是幾無節制的市場基本教義。馬克思生前即曾說過,他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似乎早有警覺,有朝一日他的思想理論可能會被奉為教條或意識形態,最後難免面貌全非,活力盡失。他一生不事生產,下半生更是貧病交加,窮途潦倒,但他為了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焚膏繼晷,竭思殫慮,勤於思考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與未來出路;生前寂寞,死後倒變成了偉大的革命導師,恐怕也是他始料未及的。百年來他的思想學說被剝削,變造,挪用,甚至造成千萬人頭落地。有人因他而得享大位,有人則因他而家破人亡。馬克思地下有知,大概也只能徒呼奈何,難置一詞!

馬克思死後倒不寂寞。紀念碑上清楚鐫刻著,和他合葬的還有他的太太燕妮威斯特華倫(Jenny von Westphalen)、幼女愛琳娜(Eleanor Marx)、外孫哈利龍格(Harry Longuet),以及被暱稱為琳蘅(Lenchen)的女傭海倫.德穆特(Helena Demuth)。在馬克思墳墓的右前方角落另有一塊墓地,是許多革命家、共產黨人及社會主義者埋骨之地,他們不少來自第三世界,是高門墓園很特殊的一批居民。這些馬克思的忠實信徒生前無緣與他見面,死後倒是可以長相左右了。

偉大心靈,異鄉告別

1848年,馬克思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受歐洲共產黨同盟(the Communist League)之託,在歐洲革命狂飆的前夕完成了《共產黨宣言》。3月4日他被逐出布魯塞爾,在風雨欲來的巴黎待了一個月,又到科隆(Cologne)擔任《新萊茵報》(Neue Rheinische Zeitung)的編輯。因為在報上鼓吹武力暴動,報紙一度被勒令停刊。1849年5月16日,他被趕出科隆,在法蘭克福等地停留了一陣子,又暫時回到巴黎。馬克思是在1849年9月來到倫敦的,三週後,燕妮和三個孩子也橫渡英吉利海峽,到倫敦和他相聚。除了後來偶爾赴歐陸演講與參加會議,或者晚年遵醫短暫赴法國、阿爾及爾及瑞士養病之外,馬克思在倫敦住了三十四年,最後客死異鄉,埋身高門墓園,去世時甚至是位沒有國籍的人。

1883年3月14日下午2點半左右,恩格斯到馬克思位於北倫敦肯提斯鎮(Kentish Town)梅特蘭公園路(Maitland Park Road)的住家探望他,女傭琳蘅帶他到樓上馬克思的書房;打開房門,他們發現馬克思像往常那樣,坐在扶手椅子上面,只是再趨前看時,才驚覺馬克思早已停止呼吸,這位恩格斯心目中19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心靈」就這樣在昏睡中與世長辭。

告別患難與共的愛妻

馬克思去世前一、兩年可說身心備受煎熬,經歷了人生最傷痛的時刻。1881年12月2日,妻子燕妮因肝癌而藥石罔效,在他眼前嚥下最後一口氣。燕妮出身名門貴族,是馬克思父親世交之女。馬克思中學畢業後,到波昂大學習法;在波昂這一年,他忙於喝酒寫詩,過著頗為波希米亞的生活,第二年他的父親決心把他轉學到據說讀書風氣較佳的柏林大學去。此時18歲的馬克思正與大他4歲的燕妮熱戀,雙方家長反對無效,兩人在馬克思赴柏林讀書前夕訂婚,但卻一直到1843年6月,才在家鄉特利爾(Trier)的福音教會完成婚事,燕妮這位貴胄之後從此跟著馬克思度過艱苦困頓的一生。尤其婚後最初幾年,燕妮連生了兩女一男,馬克思原有意在大學任教,但謀職無著,結果除了短時間在報館工作外,每因言論與政治活動賈禍,屢遭法院起訴,最後無法見容於德、法、比諸國統治者而被迫流亡倫敦。

燕妮帶著長女小燕妮(Jenny)、次女蘿拉(Laura)、兒子艾德嘉(Edgar)到倫敦與他會合;到倫敦之後,又為馬克思生下一男二女:奎多(Guido)、法蘭齊絲卡(Franziska)和愛琳娜。艾德嘉、奎多及法蘭齊絲卡都未及成年即接連病逝,只有三個女兒長大成人。另外,未婚的女傭琳蘅生有一子,取名費德烈(Freddy Demuth),傳言為恩格斯所出,但為一工人家庭所領養;1895年恩格斯臨終前卻向愛琳娜透露,費德烈其實是馬克思的骨肉——愛琳娜同父異母的哥哥。(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