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因為誤讀而相逢── 我讀《2007影像詩》

2007/06/28 06:00

◎鴻鴻

「影像詩」就像所有跨領域雜交的名稱一樣(例如「舞蹈劇場」、「詩歌」、「法式日本料理」),令人困惑。許多影像本來就深具詩意(好了我們不用在此爭論什麼是「詩意」),許多電影中也有人念詩(例如《春風化雨》、《瓶中美人》、《郵差》),但是,「影像詩」的界定狹窄得多,那就是將詩拍成影像的作品。不管原詩在影片中,是以文字或聲音、完整或片段地呈現──沒錯,就是根據詩改編的電影。就像有許多電影根據小說、戲劇、漫畫、或是某位名人的離奇死亡改編而成一樣。

當抽象乘以具體,對話豐富

為免信口開河之嫌,我必須提出「影像詩」此一門類的確存在的事實。柏林詩歌節每兩年頒發一次「斑馬影像詩獎」,他們用的名詞是poetry film。美國詩歌協會每兩年辦理一次影像詩徵選,他們用的名詞是poetry in motion。其實台北詩歌節的開幕演出,每年都會放映一些影像詩作品。歷屆國際影展的短片、動畫、或實驗電影單元的角落,也多少會夾帶一些影像詩,但是都算冷門。公共電視的紀錄觀點,在2003及2007年,兩度推動影像詩的攝製,其熱情確實罕見。今年台北詩歌節也即將推出第一次的影像詩徵選,值得好好觀察這一類型影片在台灣的發展。

詩通常很短,所以影像詩作品也多半精簡。少則一兩分鐘、至多十幾分鐘,是理想的匕首型短片規格。好詩貴在一語中的,而且一語要中好多「的」,影像詩的確是深具挑戰性的創作領域。

既然是改編,傑出的改編,通常不會是原作的逐句圖解,那不啻煮鶴焚琴,就像古典詩的白話翻譯一般無味。詩的長處在抽象,影像的特點在具體,兩者相乘,可以有豐富的對應可能。就像王家衛在《花樣年華》銀幕貼上劉以鬯的文句,忽然為一則偷情故事拓出一個內在的舒緩流動空間;或像吳米森《後樂園》的耍白癡實驗,以完全重寫的字幕誤譯影像中的日語,讓影像、聲音、文字形成三度空間的對位關係。影像詩創作可以賦予詩一個明確的現實背景,比如給煩擾的家庭主婦一首心靈漫遊的詩(2004年斑馬影像詩首獎的主題);可以用影像跟獨白的詩句對話、反詰、遊戲;也可以用不同的詮釋,延展詩的意涵。

詩與影像相互欲望,誕生新世界

以上手法,在這次公共電視推出的影像詩中,一應俱全。曾文珍以界乎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流浪意象,詮釋夏宇的〈跳舞●跳死為止〉,時而出現寺山修司式的荒涼/荒誕場景,是影像詩的「本格派」。侯季然以寫實筆觸拍攝孫梓評的〈購物車男孩〉和〈愛上超級市場〉,強調個人與賣場商品空間的對比,為感傷詩作添加了對物化社會的批判。陳俊志以男同志的戀情與胴體,對應鯨向海的抒情詩行,可視為有意的誤讀,也可視為詩中潛意識的挖掘與翻譯,卻成就可比美法斯賓達《霧港水手》的同志意象。零雨〈創世排練第一幕〉是關於開始一樁戀情、開始一個世界的想像,朱賢哲採用的句子極少,但整個情境加以轉化,以力度極強的黑白影像,描述一個女人先於男人出現的創世紀(光這一點就值得喝采!)女人又是開心又是譏嘲地對著水中出現的男人狂笑,然後經過奇幻的受孕過程,誕生了一座城市,他們在其中四處交媾,一部男女情欲和萬物誕生之間互喻的頌歌。吳米森則繼續不按牌理出牌,以鮮豔的插畫式動畫風格,述說兩代關係的寓言,一個孩子離家後,母親變成怪物的想像。這可能是離影像詩定義最遠的一部,詩意不見得存在片中童話詩的語法,更多是在意念的提煉與意象的飽滿度上。

影像可能誤讀詩,觀眾可能誤讀影像,而又與詩正面相逢。沒錯,影像就是來亂的,不管是跟詩發展男女情慾,或是同志情誼。不亂,又怎有一個新世界可能誕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