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消失的台灣京劇團再現-暌違40餘年的宜人京班

2007/07/26 06:00

記者陳文正/桃園報導

桃園縣政府策畫「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叢書」,昨天首波三本書發表會上,現身的除了已為人所熟知的客家山歌歌后賴碧霞、和成八音團外,還有一個已消失四十餘年,由台灣人組演的京劇團──宜人京班。

老藝人們當場大展身手,賴碧霞的女兒、也是前體委會主委趙麗雲,並與賴合唱起小調〈十八摸〉,讓文化局的訪客一飽耳福,直呼太難得了。

桃園縣文化局長陳學聖說,文化局從民國83年起就開始進行桃園縣傳統戲曲、音樂團體的調查及保存,為讓更多人了解、欣賞到桃園縣傳統戲曲及藝人,因此策畫此一系列表演藝術叢書。第一波推出的三本書分別是:《打八音.唱北管:林祺振、謝旺龍與和成八音團》、《山歌好韻滋味長:賴碧霞與她的客家民歌天地》、《客家劇藝留真:台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

50年代的宜人京班極受歡迎,今年83歲的羅秀鑑回憶,不但從年頭演到年尾,一年只能休息個兩、三天,許多名伶、女小生還有大批「粉絲」,直到現在,都還常有人要他們幫忙找當年的「夢中情人」呢!

《客家劇藝留真》編著者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徐亞湘表示,宜人京班雖非第一個由台灣人組演的京劇團,卻是從日治以來營運時間最長、演員數量與劇目豐富性的代表劇團。1915年成立的廣東宜人園,教師來自廣東、上海,學的是廣東戲,再轉為京劇團;日治時代就是全台灣巡演,純粹靠票房收入維持營運的內台京劇團。

日治結束後,宜人園改名宜人京班,為了拓展觀眾層,演出的口白還改成在閩南庄講閩南話、到客家庄唱客家話,唱腔則仍是京劇的西皮、二黃。

徐亞湘指出,京劇在日治時代就是廣受民間喜愛的劇種,除本地劇團外,還有五十餘團陸續從中國來台演戲,尤其日治結束後到50年代,受歡迎程度更達高峰,可說是「在來」劇種,絕非現在一般人對京劇是「官方」、「外省」、「外來」的理解。

事實上,在國民政府把京劇「提昇」到「國劇」位階後,宜人京班還被列為台灣「地方戲劇」,也未獲官方奧援,終於在大環境票房壓力下走入歷史;但宜人京班因應台灣觀眾的各種改變,發展出台灣化的京劇風格,卻是觀察京劇在地化的最佳例子。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