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王丹專欄】 對大自然的深情觀察

2022/01/30 05:30

◎王丹

◎王丹

在我的成長年代,從中小學開始,對於文學品味的培養,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練習用豐富的詞彙描寫周圍的大自然。我還記得初中時候的我,有一個小筆記本,專門抄錄那些在當時的我看來美好到不行的詞彙,以及字字珠璣的段落,偶爾用到作文中,都會得到老師的表揚。不過那個時候對於描寫大自然的文字,談不上理解,只是為了完成語文作業。

後來長大,真的開始對文學有興趣,才慢慢懂得: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對大自然的描繪,本身就是文學中的一種美好,是文學對於人性的一種調節。也開始注意到很多的文學作品,包括世界文學名著,都很重視自然描寫的部分。然而,很多作品中對於大自然的美好的描寫,其實都是一些華麗辭藻的堆砌,玲瓏精緻,美輪美奐,但看多了,就會覺得過於甜膩。文學,到底要怎樣呈現大自然呢?

《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曾經對於英國文學的特色做過一個高度濃縮的概括:「對大自然的深情觀察,一種描寫特性鮮明人物的天才,在既開心又同情地關注人性矛盾和人生古怪現象時表現出的幽默。」在這裡,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對大自然的深情觀察」,而在我看來,這個特色的核心,也就是文學呈現大自然的最高境界所在,就在於「深情」二字。觀察,本來就是文學寫作的基本功,對於大自然的細緻觀察,然後照相一般地呈現出來,自然是需要一定的功力,但更深的造詣,還在於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對於大自然的描寫中。所謂的「借景抒情」就是這個意思。

做為例證,我們可以看看莎士比亞在《理查二世》中是如何描寫英格蘭的:「這片莊嚴的土地,這座戰神的府邸/這個新的伊甸園,半是人間天堂/這座自然女神為自己建造的堡壘/以防禦病害侵擾,以防禦戰神插手/這人類的快樂誕生地,這小小世界/這塊鑲嵌在銀色海水之中的寶石/(那海水的作用就像一堵圍牆/或是一道護衛房屋的壕溝/以防不大快樂的國家覬覦)/這神賜樂土,這大地,這王國,這英格蘭……」表面上是對土地的謳歌,但作者心中那種濃烈的對英格蘭這片土地的熱愛,在文字中展露無遺。這,就是「深情的觀察」。

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千古名句。二十個字都是寫景,但我們初看,可以感受得到那種孤獨蕭索的氣氛;而再看三看,反覆感受,其實你慢慢慢品出,這種孤獨並不悲苦,也不淒涼,而是一種「平淡」,這種平淡從內心生發出來,用文字對景色的描寫伸展到內心之外,把自己的複雜心境,用看似簡單的對大自然的觀察不著痕跡地帶出來。這,也是一種「對大自然的深情觀察」。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似是對山林景色的描寫,但彌漫全詩的都是那種雲淡風輕的心境。

對大自然的觀察是否帶有深情,就是我們品鑑文學作品的標準之一。真正好的文學書寫,是需要有一種哲學在其中的。這種哲學,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的層次。如果我們能把自己與周圍的世界融為一體,不失為個性修養的上乘境界。這樣的境界用文字表達出來,感染讀者,開示讀者,就是上乘的文學作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