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王丹專欄】 一個活在歷史中的人

2022/06/29 05:30

◎王丹

◎王丹

前幾天從林保華老師那裡得到不幸的消息,我們的老朋友,原香港《信報》總編輯,曾經擔任英國BBC中文部主任的邱翔鐘先生,在倫敦去世。得知消息悵然很久。其實說是​「​​朋友​」​,有點僭越,因為邱先生年紀比我大三十多歲,勉強算是個忘年之交吧;而且說起來雖然與邱先生算是熟識,但平時也沒有太多聯繫,這些年也只見過一面。但,就是有一些人,在你生命中若隱若現,一直在那裡;不需要密切的聯絡,心裡會一直掛念,跟別人聊天時經常會提到。對我來說,邱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跟邱先生結識,最早是因為他的媒體人身分。我1998年從中國被流放到美國,邱先生飛到紐約採訪,一來二去​地​就從記者與採訪對象的關係變成了朋友,然後就發現了共同點:對歷史的熱愛,尤其是對英國歷史的熱愛。

我原本以為我已經算是少數癡迷於英國這個國家並愛屋及烏地喜歡英國歷史的人,我癡迷的程度,到了休謨的洋洋六大卷《英國史》,為了加深印象,我一字一字地抄寫一​遍​的地步。但邱先生對英國歷史的癡迷比我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他來說,英國歷史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當時香港已經被中共逐漸滲透,邱先生因此被迫離開《信報》總編輯的崗位,而這種令人氣憤的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和橫逆,對他來說,根本無所謂,他很高興有機會回到英國居住,可以更方便地生活在英國歷史之中。

我在英國短住半年的時間,跟邱先生經常見面,每次見面,他滔滔不絕地聊的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大小事。一開始我住在牛津,他從倫敦坐火車過來,飯也顧不上吃,就拉著我走​遍​牛津校園各個學院,津津有味​​​鉅細靡遺地給我介紹這個學院的歷史,那個學院的某個建築故事,甚至大街上某家酒館的前世今生,他也娓娓道來,全不顧故事太多,知識信息量太多,我根本來不及咀嚼和記憶,結果就是現在也想不起來太多了。

老先生家境不錯,原本住在倫敦一個很好的社區,生活便利;但後來他賣掉城​裡​的房子,買下倫敦郊區溫莎城堡附近一座古老的小型城堡的一部分,帶著老妻和兩條狗,住在有十幾個房間的破舊大宅子​裡​,不覺得荒涼寂寞,反而高興得很。因為這座城堡原本是王室所有,據說國王出城打獵偶爾會在這裡休息一下,喝杯茶什麼的。我去他家真是開了眼界,原來幾百年前的英國豪宅,傭人的房間居然是在兩堵牆之間的隔間​裡​。老先生對這座老房子的每個細節如數家珍,看得出來他對終於能夠生活在歷史中怡然自得。

那段時間,邱先生就是我的歷史老師。不僅不收學費,而且經常自己開車,動輒三​​兩個小時,到倫敦周圍的小鎮,城堡,鄉間去轉悠,到處逛的同時還是滿口的英國歷史。我都走累了,他卻精神抖擻。我還記得他帶我去看紀念英國《大憲章》的亭子時,談到當時貴族對王室的反抗和限制,講到興奮之處滿眼都放出光來。我很少見過一個人,對一個國家的歷史如此熱愛,我相信他對中國的了解一定不如英國。

有時候我想,一個人能夠心無旁騖地​沉​迷在單一的一件事中,其實是一種福氣,這樣的專注可以屏蔽掉不少外界的紛擾,讓生命的純度提升。而​沉​浸在歷史中的美好,更是我​做​為一個歷史專業的人可以感同身受的。現在,邱先生走了,我相信他已經回到了亨利一世的時代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