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潛行與浮現─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計畫》

2022/11/20 05:30

《潛行攝影計畫》在總爺大草坪上,以木展座鋪排溪流和攔砂壩意象,回應此次麻豆大地藝術季主要標的的曾文溪。

文/沈昭良 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約莫是2020年底,我收到龔卓軍老師的多次聯繫,希望我能參與正在籌劃的「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策劃其中針對曾文溪的攝影拍攝計畫,讓我一頭跌入溪裏,成為策展團隊中的一員。幾次和曾文溪拍攝相關的意見交換中,我無意間提及先低調「潛行」田調一段時間看看,加上因為主要標的正是溪流沿線,《潛行攝影計畫》於是成為這個集體書寫行動的正式名稱。

◎◎◎

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鄉海拔2440公尺東水山的曾文溪,全長138.47公里,也是台灣第4長河,又稱「南瀛母親河」,自台南市山上區由丘陵流入平原,由於河流作用轉為堆積,每逢颱風驟雨,溪水暴漲,導致河道變遷,北至將軍溪,南至鹽水溪,曾是曾文溪恣意竄流之地,洪水氾濫讓下游居民苦不堪言,將令人難以預料河道路徑的曾文溪,傳神地以無法掌控的青瞑蛇相比喻。類似青瞑蛇的河道變動,直到日治、民國時期多次的堤防整建,才逐步獲得控制。

大地藝術季子計畫之一

《潛行攝影計畫》為「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9個子計畫中(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的其中之一,是以廣義概念下的曾文溪為標的,在田調基礎下,親炙土地,融入環境的攝影計畫。內容則大致可從不同文化脈絡中,相對於曾文溪流域的人文地理特徵,歸納出幾個首先值得關注與拍攝的方向,包括;廣義流域概念下的地理環境、自然景觀、河川治理、水資源管理、生態、氣候變遷、建築、空間、產業、宗教、生活、人物等等具體面向;在拍攝實務上,則採沿曾文溪向上溯源、向下梳理以及流域外擴,以直接純粹的攝影表現,結合當代語境、展呈與論述,進行跨場域、世代、類型、風格,含括空中、地面以及水下視角的立體、集體與環繞式視覺書寫。一方面呼應麻豆大地藝術祭的倡議精神,回歸人本,反省人與河流、土地間的依存關係,思考藝術行動參與社區的方法與步驟,呈現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的多元樣貌,提示兼具考古、考現與展望未來的理性和感性敘事。

除了大規模啟動新攝作品,已完成舊作的重新選編,加上發展中作品的延伸,也成為《潛行攝影計畫》中作品的主要來源和產生方式。這些大部分經歷疫情劇烈變動,得來不易的參展作品,主要吸納在包括流域景觀、宗教祭典、人文社會景觀以及人物肖像等幾個欄目中。首先,流域景觀包括有張景泓沿著曾文溪河道,自源頭到入海口的地理景觀空拍〈水的記憶拼圖〉;陳伯義涉水下切上游溪谷,拍攝橫亙在溪流中的巨大攔沙壩,以及曾文水庫水位豐枯期的景觀對照〈地質紀念碑/2021曾文大旱〉;自由潛水好手王文彥,沿著開放流域、封閉水域,呈現來自水中含括自然及產業、宗教活動的獨特視角〈逐流〉;林軒朗觀察水庫、水壩內外部建築結構,所進行在圖形、線條、肌理上的視覺重構〈巨水的盆〉;林韋言以豐盈的色彩,俯視中下游景觀、人文產業,以及曾文、南化、烏山頭3座水庫難得的洩洪與溢流對照〈漫遊〉。

〈巨水的盆 烏山頭水庫 官田〉,林軒朗攝。〈逐流 在水庫裡運行的抽砂船與巡邏艇 曾文水庫〉,王文彥攝。〈地質紀念碑 福山壩〉,陳伯義攝。

內容含括水文與人文

其次是關於宗教和祭典儀式的取樣,包括長期關注人與宗教、生死議題的林文強,持續追蹤西拉雅夜祭文化,所進行具精神性的攝影轉繹〈靈感流動西拉雅〉;出版《台灣王船映像》的楊錦煌,也從大量曾文溪流域相關的王船祭典作品中,重新選編,賦予不同以往的形式和意義〈刈香─水火交、天人會〉;張景泓則以1200張空拍作品,拼組重構已有百年歷史,進香隊伍綿延長達20餘公里的東山迎佛祖〈香路〉;擅長隱喻表述的李岳凌,選擇遊走在山、海線的村落,尋找消逝退卻的宗教鑿痕,以及人在宗教環境中所呈現的獨特精神意象〈伏流〉;加上由攝影計畫成員林軒朗、黃煌智、謝佩穎、張景泓等4人,在徵得部落的同意後,於兩年疫情期間,共同協作具儀式感、精神性,充分體現傳統祭典與原住民歷史文化間深刻關聯的〈戰祭〉。

〈靈感 流動 西拉雅 北頭洋〉,林文強攝。〈香路〉,張景泓攝。

第3部分則是人文社會景觀的描寫,除了黃煌智隨同鄒族獵人爬山涉水,深入上游獵場,充滿寫實與臨場感的狩獵影像〈別向山說話〉。這個面向的視角也隨著溪流轉往下游平原,朝向更為豐富的庶民生活與日常景觀,例如,彭一航四處尋訪拍攝,具有歷史、地域意義的商業空間及內外部陳設〈我搭上了通往曾文溪民生社區的時光機〉;李雅妍藉由敏銳的女性觀察,游走在街頭巷弄,凝結具土地氣質、城鄉幽默的細緻抓拍〈日常,片斷〉;黃郁修選擇在清晨的城鄉入口,尋找宣示社區產業,彰顯在地美學,讓觀者會心一笑的公共塑像與環境共存的樣貌〈入口意象〉;曾敏雄則鎖定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內的榕樹林,以及與拔林村歷史相關的七星陣榕樹,結合造型、光影、質感表現的樹體重構〈樹之裘〉;我雖做為策展人,也在進一步體感攝影計畫內容執行的前提下,以城市觀察者身分,提出在中西區的小巷弄內,同時具備宗教、住宅、商業線索的複合性空間書寫〈巷弄〉;以及做為因為命運北漂的台南人,援引帶有文學感的敘情式城鄉地景,聊表對青春的追憶與故鄉的想望〈曾文漂流〉。

〈日常,片段 學甲慈濟宮〉,李雅妍攝。〈曾文漂流 西港〉,沈昭良攝。

最後一個區塊,也是回應《潛行攝影計畫》中最為核心的價值,回歸人本,思考人與河流、土地間依存關係,所啟動的人物肖像系列。包括資深攝影家林柏樑在廣義流域概念下,邀請跨世代作家參與的肖像系列〈文化容顏之邂逅〉;曾獲北海道東川攝影獎的陳敬寶,藉由總爺國小畢業老校友的兒時回憶,透過編導式攝影重現的今昔對照〈時間拓樸:總爺國小〉;陳宗怡則邀請默默從事水資源最末端管理的掌水人,重返他們習以為常的工作場所,以環境肖像彰顯小人物的價值與意義〈掌水人〉;長期關注性別、跨國婚姻與遷徙的韓國籍女性攝影家金玉善,透過早先的駐村計畫,以植物隱喻漂泊和定著,完成國、高中生為主的新住民二代肖像〈公園肖像〉;謝佩穎則深入流域區段中盛產芒果的產銷體系,拍攝一系列身處山林農園與市場集散地,自然恬靜的果農肖像〈芒果農群像〉;在前述的特定肖像類型之外,歐家成則以廣義概念下的台南人為標的,四處尋找具氣質特徵、性別意義以及在地精神的拍攝對象,輔以旅途中所攝的景觀、物件,完成了有別於古典語法,極具當代風格的肖像表現〈砂河〉。

〈文化容顏之邂逅 葉石濤 武廟〉,林柏樑攝。〈砂河 鋼管舞者〉,歐家成攝。

深耕土地推廣藝文之平台

至於《潛行攝影計畫》的展呈規畫,主要是以總爺藝文中心的戶外、室內空間為主場,沿著171市道及周邊的大隆田生態文化園區、渡拔工作站進行線性擴散。佈展原則一方面顧及主題內容與其他子計畫、場域間的關聯性,採巨幅、多件的線性、塊狀拼組或語意擴散式呈現。例如總爺大草坪上,以木展座鋪排的溪流和攔砂壩意象,即是為了回應此次麻豆大地藝術季主要標的的曾文溪,同時一路奔流似的銜接前方展區廖昭豪的〈攔砂壩〉、陳宣誠的〈流域竹造〉以及紅樓展區陳伯義的〈地質紀念碑/2021曾文大旱〉。整體而言,除了盡可能實踐現地融入,展品串連原則下的材質、空間與裝置性,也在提供不同觀展經驗中,嘗試帶動展場邊陲的翻轉與觀展廊道的打開。

誠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人無法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路以來,《潛行攝影計畫》始終帶著類似期末驗收的忐忑,很難想像會面臨什麼樣的收束,迎接什麼樣的終點,也可說是幾近不可能再有的攝影實踐。期望這個在台灣尚未有前例,聚焦特定河流的群體拍攝計畫,能在倡議、對話、思辨與行動的循環中,有效扮演人類與環境對話的美好過渡,進而帶動公眾對於藝術季的理解與認識,擴大藝術季內容可能帶來的對話密度與體驗提升,在倡議精神下,共同打造地方藝術季做為深耕土地,推廣藝文的特色平台。

◆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即日起至明年1月29日,網址:https://zh-tw.facebook.com/2022mattauwtriennial/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