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術文化】國家人權館舉辦追思會 緬懷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
政治受難者第三代李欣怡期許文化部及人權館替每位受難者種下時空膠囊,將歷史記憶代代傳承。 (記者凃盈如攝)
〔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昨(18)日上午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威權統治時期政治受難者追思紀念會」,約160位政治受難者及家屬一同出席,為威權統治時期的政治受難者默哀,並邀請政治受難者第三代李欣怡,向與會者分享尋找消失家人的心路歷程。
政治受難者蔡焜霖(右)及陳欽生(左)合唱〈千風之歌〉。 (記者凃盈如攝)
人權會主委陳菊致詞表示,代表總統及國家人權委員會首度參與《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條例》通過後的追思紀念會,意義非凡。感念前輩們以生命、為家屬們的犧牲奉獻,今日台灣社會才享有多元、民主、寬容、擁抱的價值。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右)與文化部長史哲於人權紀念碑獻上象徵人權與自由的鐵砲百合。(記者凃盈如攝)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表示,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每年於清明前夕辦理政治受難者追思紀念,「今天不是一個有特定名稱的日子,也不是特定的日期,但今天卻是最重要的日子,也是一個我們不能遺忘的日子。雖然沒有特定的名稱,但是背後卻是太多無名英雄的紀念日。」
史哲強調,文化部及國家人權博物館除加速各項記錄、保存的工作,也會透過各種形式、影像、推廣等,將這段台灣不應該發生但已經歷的過程,讓社會及下一代能夠更加理解、體認及記取,「這是我們對於所有過去前輩的不幸及其破碎的家庭,最重要的責任與工作」。
紀念會當中,身為遭受槍決的受難者李順法孫女李欣怡提到,近幾年傾聽家族長輩記憶、一字一句閱讀李順法的檔案及家書,逐漸理解家族的遭遇。在她心裡,李順法不再只是陌生名字,而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家人。從祖父留下來的家書線索發現,即使已在人生最後的歲月,每封信都是報平安,寫給家人的信都充滿著愛。她希望每位受難者前輩的故事,都能裝入時空膠囊,繼續傳述下去,將他們的故事留給後代子孫,如此一來,他們的犧牲才有價值。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