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啟程 史哲:台灣能見度最高的一次

2023/04/26 05:30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昨舉辦行前記者會,文化部長史哲(左9)與貴賓合影。(記者凃盈如攝)

〔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於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昨(25)日行前記者會,文化部長史哲、國立台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外交部歐洲司長姚金祥、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徐燕興、評審委員黃健敏、徐明松、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曾成德、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長許和捷、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蘇孟宗等皆出席。

曾瑋、謝旻澔,《漁港溫度再部屬—廢熱澡堂》。(記者凃盈如攝)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嚴格來講是疫後第一次,應該也是台灣「這幾年來在世界上能見度最高的時刻」的建築雙年展,這次參展任重而道遠,他也期許是「最台灣」的一次建築雙年展。

黃柏熹,《接觸地帶,體現韌性》。(記者凃盈如攝)

國美館表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畫,呼應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認為21世紀的未來,我們可能要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

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策展團隊透過在台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並以「剖面」視角聚焦台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認為可由此尋找線索,提煉出台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走入展場可見長約15公尺的展示長桌,桌底採用台灣農業常見的溫室黑網包覆,網目中透出的光線帶出奇幻的漂浮感受,讓長桌宛如航空母艦般承載著來自島嶼各地的農業地景,也呼應著威尼斯以人工浮道撐起一座城市的建築特色。此外,本次與東海大學音樂系合作,播放著採集自台灣環境的新編聲響,讓人感受台灣地景時空的流動。

在策展方式上,本屆策展團隊採取「教學聯盟(Teaching Alliance)」的共同參與模式,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同時也邀請台灣知名建築學院: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一同參與,擴大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更多相關活動訊息請關注國美館官網。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