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建築台灣隊前進威尼斯 史哲:最台灣的一次建築雙年展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昨舉辦行前記者會,左起協同策展人何炯德、評選委員徐明松、協同策展人蘇孟宗、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徐燕興、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姚金祥、文化部部長史哲、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許和捷、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評選委員黃健敏。(林育全攝,國美館提供)〔記者凃盈如/台北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於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昨(25)日行前記者會,文化部長史哲、國立台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外交部歐洲司長姚金祥、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徐燕興、評審委員黃健敏、徐明松;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曾成德、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長許和捷、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蘇孟宗等皆出席。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以「地景」為概念,跳脫單點的個別式的建築,反映了環境與土地風貌,打造出「最台灣的建築雙年展」。(國美館提供)文化部長史哲提到,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嚴格來講是疫後第一次,應該也是台灣「這幾年來在世界上能見度最高的時刻的建築雙年展。我想最近大家來往全世界,都會覺得終於台灣和泰國分清楚了,也表示這次的參展任重而道遠,不過我看到『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就表示說,當你用地景這個概念引進來的時候,其實就表示它不那麼建築了。至少不是單點式的個別式的建築,它畢竟是反映了環境跟土地,我想,我相信,也期許,這也是『最台灣一次的建築雙年展』。」史哲表示,大家都迫不及待看到這次的展覽,也期許建築台灣隊,能夠大放異彩。
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展場模擬圖。(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提供)國美館表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畫呼應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認為21世紀的未來,我們可能要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
曾瑋、謝旻澔,《漁港溫度再部屬–廢熱澡堂》。(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提供)在〈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中,策展團隊透過在台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並以「剖面」視角聚焦台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認為可從台灣剖面尋找線索,提煉出台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走入展場可見長約15公尺的展示長桌,藉此延伸整合不同的地景作品,桌底更採用台灣農業常見的溫室黑網包覆,網目中透出的光線帶出奇幻的漂浮感受,讓長桌宛如航空母艦般承載著來自島嶼各地的農業地景,也呼應著威尼斯以人工浮道撐起一座城市的建築特色,此外,本次與東海大學音樂系合作,播放著採集自台灣環境的新編聲響,讓人感受台灣地景時空的流動。
策展人曾瑋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國美館提供))在策展方式上,本屆策展團隊採取「教學聯盟(Teaching Alliance)」的共同參與模式,規劃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同時也邀請台灣知名建築學院: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參與,擴大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作品將一同展出。更多相關活動訊息請關注國美館官網。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