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記憶召喚「術」─「瑪德蓮時刻」國際聯展

2023/07/15 05:30

文.攝影/吳垠慧

法國文學家普魯斯特的鉅著《追憶似水年華》開頭,主人翁在嘗到熟悉的食物滋味後,驀地喚醒了失落的童年記憶,而牽動他往事歷歷在目和情感湧現的食物,是瑪德蓮這種貝殼狀小蛋糕。普魯斯特透過嗅覺、氣味等中介物,觸發感情和記憶的開關,過往記憶於此浮現在腦海,心理學界將其命名為「普魯斯特時刻」(The Proust Moment)或「普魯斯特效應」(The Proust Effect),法國國民甜點「瑪德蓮」也因而被賦予象徵性的文化意義。

當代藝術家也經常受到日常的聲音、物品、氣味或視覺符號等媒介所啟發,進而創造出藝術作品。現在台中陸府植深館展出的「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從5位參展者的作品展呈,探索「物」與「聲音」如何建構人們的記憶與情感,展期至10月29日。

用當代手法 詮釋傳統文化和歷史影像

拜金屬烘焙模具的發明和印刷食譜的普及所賜,「瑪德蓮」這種香濃綿密的小蛋糕從歐洲擴及到世界各地,同樣受到大眾喜愛。策展人表示,工業時代製造出的規格化模具,讓瑪德蓮的形狀、作法和口味被確立,「人們對瑪德蓮有了共通的印象和共享的記憶」也因而即使過了一個世紀,讀者仍能跨越時空,和普魯斯特筆下的瑪德蓮故事產生共鳴。因此,展覽取名為「瑪德蓮時刻」,就是回到召喚人們記憶與情感的媒介物,進而思考生活是如何被技術和物質所影響或改變。

活躍於國際藝壇的黎巴嫩作曲家暨藝術家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作品首次在台灣展出。他的創作大多探索聲音如何做為人們互動的催化劑,又怎麼與歷史、空間等產生關聯。這次展出的《11拍聲搏》為2020年沙迦雙年展之作,靈感來自阿拉伯節奏和塔拉伯音樂(Tarab music)。協同策展人羅悅全解釋,這類音樂的特點在於11拍的特殊結構。喜歡自製樂器的阿圖依,利用水滴、抽水馬達、電源正負極、鑼和鈸等組成1座大型樂器,經電腦指揮敲打出11拍節奏:利用水滴做為聲響驅動的起點,水滴聲像節拍器,水滴落下又驅動貝斯喇叭產生心跳般「蹦蹦、蹦蹦」的低頻聲,另又連接一個會緩緩轉動的陶製唱盤,上頭有11個點狀刻度,有如時鐘等,「每個發聲體都像活的生物,有各自的節奏和時間性,雖然聽起來不像音樂具有協調性,和空間對話的感覺卻相當詩意。」

藝術家塔瑞克.阿圖依利用水滴、陶器、電源正負極、鑼和鈸等自製出一座聲響樂器。(ANPIS FOTO王世邦攝影,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台灣藝術家饒加恩的作品《A Topper》源自於奧地利收藏家勞道爾(Radauer)收藏1張1910年「日英博覽會」(Japan-British Exhibition)的影像文獻。這張老照片記錄了日治時期的排灣族人,在身穿西服、頭戴高禮帽的日本人帶領下,遠赴倫敦白城(White City)參加博覽會時,在街上行走的畫面。饒加恩將這張照片翻攝多張局部,製作成4分鐘的幻燈片,在展場播放,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殖民歷史一角。

台灣藝術家饒加恩以奧地利藏家收藏之1910年日本政府帶著排灣族人前往英國參加「日英博覽會」的老照片為靈感,創作出作品《A Topper》。

饒加恩是在進行創作計畫的文獻蒐集期間,得知這位住在維也納的收藏家,勞道爾收藏了8000多張19、20世紀關於「人類動物園」的文獻和物件,這張排灣族人走進白城的照片,開啟了兩人的對話與合作,透過照片的解構與建構,饒加恩揭開殖民主義對他者和異國的想像。除此,他選用國際知名塗料品牌「得利」(Dulux)的色號為展場內的物件上色,色號名稱如:「殖民紅」、「硫磺爆炸」等都可回溯帝國主義時期的政治和經濟活動,這些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名稱被沿用至今,持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裡被感知。

藝術家饒加恩的作品《A Topper》,以幻燈片形式呈現奧地利收藏家勞道爾收藏1910年「日英博覽會」的影像文件。

拆解熟悉的日常 重塑新的感受

人們出國旅遊總會買些紀念品,做為日後回憶的憑藉。來自比利時的藝術家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從網路購買比利時的觀光紀念品,像是馬克杯、煙灰缸等生活物品,上頭有尿尿小童、建築等與比利時相關的視覺符號。芙依特舉辦工作坊,邀請參與者以這些紀念品為模組,做出翻製物;接下來的參與者,又依照這些翻製物,再進行一次翻製,此後類推。這次展出《無意識穿越(無盡之屋)》是她和台中民眾合作的成果,有些翻製物被放進像博物館的玻璃台座展示,有些則被任意地堆疊在一般的檯子上。

策展人解釋,每經過一次複製,物品的樣貌就會被改變,「經過時間和人們的詮釋與想像之後,做出來的物件和圖像逐漸脫離原本的面貌,暗喻文化的流動和超越疆界不斷轉變的狀態。」

藝術家海蒂.芙依特和台中民眾合作《無意識穿越(無盡之屋)》計畫。藝術家海蒂.芙依特邀請民眾,模仿比利時觀光紀念品做出的翻製物,有些還可辨識,有些已和原紀念品相距甚遠。

出生香港,現居住和工作在台灣的李傑,擅長將影像、聲音轉化,牽動出人們對環境事物的幽微感受。這次展出《被吸氣蓋過》是一件投影裝置,他在牆面上投出的影像或是略帶抽象的色彩,或是三兩堆起的枕頭,搭配簡短如詩般的文字囈語,拼貼出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感受,不禁讓人聯想到《追憶似水年華》所寫:「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時刻,靠著回憶與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特別的是,李傑在投影的牆面貼上膠帶,膠帶不平整的紋理,猶如油畫的筆觸痕跡,他透過現代的工業化材料,回應對古典繪畫的喜愛。

香港藝術家李傑在陸府植深館現地創作《被吸氣蓋過》,透過生活中搜集而來的影像、聲音與文字挑起觀眾的情緒感知。

蟲膠唱片與留聲機 喚起記憶的「聲音瑪德蓮」

「瑪德蓮時刻」參展者當中,最特別的一位是台南的留聲機收藏家暨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他是目前世界上極少數掌握複製和刻錄蟲膠唱片技術的人。這次展示他收藏的喇叭花外型古董留聲機、珍貴的蟲膠唱片之外,也介紹他複製唱片使用的原料及工序,讓人一探古董唱片技術的迷人世界。

唱片的發明,讓聲音可以被復刻、保留和傳遞,凝聚大眾情感,邱明進形容「像是聲音的瑪德蓮」。現在有不少黑膠唱片收藏家,黑膠唱片的材質是塑膠,在塑膠尚未普及之前,以取自介殼蟲的分泌物為唱片的製作材質,故而稱為「蟲膠唱片」。蟲膠可塑性高,但脆弱易損,保存不易,這種唱片流行於20世紀初至中葉,每分鐘78轉,也被稱做「78轉唱片」,1面唱片僅能收錄3分鐘左右的聲音,播放需仰賴手搖留聲機的鋼針與唱盤摩擦。

台南留聲機收藏家暨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展示古董留聲機、蟲膠唱片之外,也介紹複製蟲膠唱片的原料及工序。

20多年前,邱明進為愛聽老歌的太太買到蟲膠唱片,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播放設備,因為播出來的聲音「實在太難聽」,他開始自學維修留聲機。有了初步成果後,又買入幾張1940年代的日本唱片,竟勾起父親的年少回憶,「我父親生長在日治時期,每播一首日本歌,他就可以講一個晚上的故事,沒想到一首歌可以挑起這麼多的記憶。」

由於蟲膠唱片每播放一次,音軌就被磨損一次,加上易碎,使得可播放的蟲膠唱片日益減少,保存不錯的唱片動輒幾萬元,甚至有錢也買不到。為了保護珍貴的母片,邱明進投入複製蟲膠的研究與實驗,從零開始、土法煉鋼,經歷許多次的撞牆、甚至放棄,花了6年時間才逐步摸索出原料配比的「黃金比例」,現在已能做出可供多次播放的複製唱片。但他不滿足於此,進一步挑戰將人聲刻錄成鋼針唱盤,再用留聲機播放出來,而今,他是世上少數掌握這項技術的專家,吸引美國、日本的音樂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或共同創作;也有製作公司、公部門尋求合作。邱明進曾捐贈古董留聲機給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讓館藏的台灣流行歌謠蟲膠唱片得以「發聲」,一些失傳近百年的聲音重新復活。2年前,「寶島歌后」紀露霞到邱明進的工作室,現場清唱,他當場刻片且用留聲機播放出來。

台南留聲機收藏家暨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現場操作桌上型古董留聲機和鋼針唱片播放。

邱明進這次展出1座英國製的百年桌上型留聲機,在現場播放他所複製的鋼針唱片,其中有:1933年純純演唱的台語歌曲《跳舞時代》、1930年代美國爵士樂手路易斯.阿姆斯壯演繹的《玫瑰人生》等,讓人彷如回到百年前的時空。不同於現代錄音的乾淨無雜質,邱明進認為「電氣錄音」時期的聲音「沒有修飾,好像樂手就站在你面前演出的空間感」是最迷人的地方,為此投入大量心血的研究,就是希望自己喜愛的事物能讓更多人聽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