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 蘇吉/公車上書
◎蘇吉
◎蘇吉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公車變成一個能夠寫作的地方。
現居的住處沒有捷運庇蔭。儘管捷運系統都已像一張無限蔓延的大網,但總有疏漏。周而復始搭著相同數字的公車,風塵僕僕地回到網中,在這個城市不自投羅網好像就活不下去似的。
說是「能夠」寫作,但其實是「不能夠」的事情太多:有時連坐下都不容易、靠窗想小睡卻被公車本身的震動晃醒、玩手機遊戲容易引起暈車想吐。乘客跟貨物的差別就只是乘客下車要記得投錢、刷卡,而不是連拖帶拉地拽下車子。每個乘客帶著自己的一身狼狽臭氣上車,下車時所有人的氣味也都和成一團。
來寫點東西好了,每次都這樣跟車上的自己說。
於是手指在手機螢幕上一陣敲打,成字成句,要成篇就顯得有些吃力。寫到累時就看看車上乘客轉移注意力。
「多休息、多看風景。」健康資訊網站上的暈車解方如是說。
有乘客極其克難地睡著,辛苦地做夢或做著一場辛苦的夢,睡姿儘管滑稽卻也顯得偉大。也有人把手機的字放得極大,閱讀著網路小說,那小說通常白底黑字、密密麻麻的正黑體爬滿過亮的螢幕,多說講一些武打神功、血海深仇,我看著乘客而乘客看著小說人物的死與新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回過頭來看著自己手上捧著的字句、段落,也會想著是不是也有某個人,在公車上,在發出光暈的螢幕裡頭捧讀著我的文字?
聯想到的是家人某天來電寒暄,聊到:「你寫的那些東西到底有什麼好看的?」「我也不知道呢。」不知道有什麼好看、不知道有誰想看、甚至連為何而寫的理由與信念也不怎麼知道。
下車鈴響了也把思緒打斷,該回頭寫自己的東西了。
為了把句子修順,把段落安置,選擇晚些下車,但也僅能多爭取一點時間,而不能太多。在原定下車處的一、兩站後見好就收,趕緊打上句號。最後再回到書桌電腦前,完整那些搖晃之間匆忙寫畢的語句。公車的震顫體感還在文字之間擺盪,發抖的字詞們顯得狼狽。錯字漏字不須多提,時常是前後語句像大車駛過窟窿,句與句之間躍起太多,甚至斷裂。通篇閱畢只感覺在閱讀另外一位作者所寫。究竟是誰寫的呢?會不會其實下車步行回家的我,只是公車上寫作的自己所抖落的分身?真身及其靈光、文思之類的東西還隨著公車一路顛簸朝著無數個下一站駛去?
公車或快或慢,儘管顫顫巍巍卻總是照著既定路線周而復始。可是文字它不是這樣的。寫著寫著它就不只是手上機器裡一粒一粒繕打而成的方塊字磚,它駛向至深,過站不停。抵達一個在行車路線上歧出,在地圖上消失的位置。●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