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影像人物】在時間軸上拉扯的癡人─王奕盛談劇場影像設計
劇場影像設計王奕盛。(記者潘少棠攝)
文/記者董柏廷 圖片提供/王奕盛
眼前的人,將位在工作桌右側的落地簾幕拉上,工作室瞬間被虛掩著的簾幕隔成兩個空間,左側窗格打進來的光線,折射到臉上是微微的陰翳感,彷彿是戲劇表演前,舞台大幕漸漸收定,人物方要登場說話。
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1624》劇照。
影像設計不分劇種 只在乎是否能觸動觀眾
繁複與精細、燦爛與華美,是王奕盛影像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與王奕盛設計的影像風格不同,他將辦公空間打點得有條不紊,彩度簡單,除了裝飾的作品海報在案前的置物櫃上一字排開,如鄭宗龍《在路上》、沈昭良的攝影作品等,空間裡的百分之七十是黑白與銀灰,也在他的吐露之間聚起真純的氣質。
影像設計可以是輔助,可以是主題,若再推敲,其中藏著關於戲劇的詮釋,即便不到評論的程度,也是解讀劇目的初次印象。因此,影像設計毋寧是1座巨大玻璃容器,將所有感官收攝在流動顏彩的調色盤之中。面對設計,王奕盛思考的是不管是站在觀眾體驗的角度思考想給予什麼體感,或是從劇場離開到了戶外,敘事上應該怎麼做才會適切有效?他指出,「不管什麼領域,應該是共通的,譬如,原本在劇場兩個半小時鋪陳的情感,到了戶外變成每半小時播放1次的光雕,什麼角度是最佳觀賞視角?音響要不要比劇場中再大聲一點?會不會因此干擾到居民?『設計』兩個字從來沒改變過,只是改變呈現條件,達到心理預設的目標,呈現一段你想說的話。」
戶外光雕《武營晚點名》。表演工作坊《江/雲.之/間》劇照。
綜觀王奕盛涉及的領域跨度廣闊,從雲門舞集林懷民《行草》、《稻禾》等,與鄭宗龍《十三聲》、《毛月亮》、表演工作坊《江/雲.之/間》、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朱宗慶打擊樂團《木蘭》、國光劇團《狐仙》,乃至戶外光雕《武營晚點名》、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1624》等,身為影像創作者需要理解不同的劇種與表演形式各自的內涵,他也不刻意區隔劇種,「我個人在工作上,喜歡把事情攪在一起思考,因此心裡並沒有京劇就該怎麼做,歌仔戲或現代戲劇就該怎麼做的分別,國光劇團《優伶天子》中有句台詞:『戲台之上,能動人者便是真。』戲也一樣,沒有劇種問題,只有能不能觸動觀眾的差別而已。」
雲門舞集《十三聲》劇照。雲門舞集《毛月亮》劇照。
設計影像如總舖師設宴 功夫展現在簡單卻深刻的菜色
王奕盛創造的視覺宇宙裡,靜止的影像畫面總會帶有流動意象,或許是浮雲、落葉、櫻吹雪、霧氣等,精緻美之中充滿動感,不過度炫技,卻也非簡淨到抽象空寂,他拿捏畫面結構的技巧純熟,核心是電影與錄像的手法,電影靠著不同畫面堆砌敘事,每個畫面有遠有近,有快有慢,有時cut in,有時cross fade,有時透過蒙太奇手法剪輯,畫面彼此連結,構成敘事,王奕盛認為劇場影像應也如此,「劇場影像不是工作簡報,如果只是一頁一頁的交代實在可惜。」從觀眾進場到離場,中間的每個畫面都是一種說話,將片段堆砌起來,則是影像設計,為這齣表演傳達的訊息,「很多人以為我在劇場只管處理視覺畫面,其實我永遠在處理時間。這些流動就是希望將觀眾帶在時間軸裡,更像是某種節拍器。」
《臥龍:永遠的彼日》劇照。
王奕盛形容設計影像時,宛如總舖師設宴開席,端出辦桌菜肴,「複雜的通常不好吃,複雜又好吃的五味雜陳,每每又影響到下一道菜的口感,功夫往往是在簡單卻深刻的菜色上展現,而且你又能感受到他配菜的順序與邏輯,以及擺盤與用餐環境,也很像電影《食神》,但我更期待自己能做出無敵海景佛跳牆,也同時能做出黯然銷魂飯,希望能勾出觀眾的某種情緒,產生共鳴。即便落葉、霧氣、雲,甚至一顆月亮,都能有百種情緒。」
資歷完整,經驗豐厚的王奕盛,具備一身影像武功,但他會避免將技巧全然使盡,在自持中學習收斂的心法,他說:「我觀察與判斷的重點很多,從一個視覺怎麼跟舞台空間合作開始,再到視覺本身的構圖、用色、訊息、風格、表現手法、進出時間點、每個畫面的前後關係、進出速度、什麼時候給觀眾喘息等等,都是我重視的元素,當然這些元素加總後的平衡,就是我的基本準則。用武功形容非常貼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江湖,都在練功。我很喜歡漫畫《風雲》裡面的一個角色『劍聖』,他的『劍二十三』,是以心御劍,是歷經一切練功程序後才有的收斂,也是我渴望達到的境界。」
《Re:江賢二──數位冥想‧江賢二光影沉浸展》展場一隅。
思維在感性與理性間流動 挑戰自己才知道的戰鬥
太陽雙魚、上升處女的王奕盛,自言總在感性與理性思維之間反覆流動,甚至始終處於「冒牌者情結」的矛盾情緒之中,進行唯有自己才知道的戰鬥,但他不諱言創作之所以迷人也源自於此,接受挑戰以及探索未知領域的同時,也開發出新的自己與眼界。他經常承接稍微高過自己能力案子,他戲稱是「越級打怪」,「初期的樂趣是每個製作都是新的挑戰,中期則是進階的挑戰,現在是突破的挑戰。因為不熟悉,多了緊張感,因為不擅長,所以多了新鮮感,但又不是那麼的白紙1張,畢竟多年累積的經驗還是足以支撐某些不確定性,講白話一點,就是心臟很大顆。鑽研某個領域久了,容易落入某些理所當然的套路,所以這些跨界的嘗試,剛好可以調劑身心,挑戰歸零的學習,有活著的感覺,可以成為一種動力。我時常相信這樣的多變,更正確的說法是搖擺,對創作保持著一份誠實,不會落入固定套路中,我信服的還是自己的內心,畢竟自己應該成為那個最難被欺騙的人才對,感性的發想與理性的牽制,都是對我很重要的拉扯。」而這也是創作者們熟悉的作戰姿態──為了突破框架、為了避免自我重複,必要的內在磨耗。
優人神鼓《墨具五色》劇照。
英國學成歸國後,創作至今的王奕盛觀察到台灣的劇場創作者們與外國相較起來,很像柏油路長出的小草,具有適應力強、堅韌、變通性高、創意多元,即便沒那麼精緻,但仍保有島民才有的味道,「我覺得這幾年下來,台灣人真的可以很有自信,多看看別的國家,多看看自己的美,我們很值得擁有自信。」
最後,聊到面對新科技與新媒體發展一日千里,AI與生成藝術迅速崛起的態勢,讓許多創作者產生焦慮感,王奕盛認為更該「誠實」以待,「如果擔憂會被AI取代而焦慮,應該是還沒找到自己相信的事所致。身為人有好多是無法被取代的部分,只要持續往內心挖掘,或是持續問自己為何焦慮,跟焦慮面對面,誠實不逃避,才會有答案。」他眼神堅毅,也像是說給自己聽。
優人神鼓《墨具五色》劇照。
王奕盛小檔案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新媒體藝術碩士、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畢業。2001年首度與雲門合作,為《行草》設計投影的書法動畫。2006年起陸續為《風.影》、《聽河》、《屋漏痕》、《稻禾》、《白水》、《微塵》設計影像。2024年以《Re:江賢二──數位冥想.江賢二光影沉浸展》獲美國繆思設計金獎,2022年以優人神鼓《墨具五色》獲世界劇場設計展影像設計首獎,以《武營晚點名──島嶼記憶.光舟劇場》獲法國NDA數位藝術與平面設計銀獎,並以唐美雲歌仔戲團電視影集《孟婆客棧》入圍第57屆金鐘獎最佳視覺特效獎。2017年以雲門2《十三聲》獲世界劇場設計展投影與多媒體設計銀獎,同年獲頒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傑出校友。2014年以雲門舞集《稻禾》獲英國明亮騎士劇場影像設計首獎。2013年以雲門舞集《屋漏痕》獲世界劇場設計展互動與新媒體設計銅獎。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