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藝週末.藝週建築人物】透過親水景觀 凝聚眾人愛台灣─景觀建築家郭中端
文/高依汾 照片提供/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
郭中端這個名字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聽過,但若將她的作品一一羅列,從台灣頭到台灣尾,甚至離島馬祖都包括其中。這些我們曾造訪過、讚嘆過的場域,原來皆由她巧手改造,透過種種親水景觀設計,讓台灣人愛上河川,進而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水資源環境。郭中端多年來帶動台灣河川活化與親水美學設計的成果,亦獲得第22屆國家文藝獎肯定。
從1990年代的「冬山河親水公園」開始,郭中端讓台灣人首次對於河流產生親近感。30多年來,她經手的專案包括「明池森林遊樂區」、「北投溫泉親水公園」、「車埕木業展示館」、「三鶯新生地景觀工程」、「高雄中都溼地公園」、「馬祖宗教文化園區」、「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新竹護城河再造工程」、「新竹漁人碼頭」等,幾乎都與「水」息息相關。
突顯馬祖巨神像的眺望台也是郭中端作品。
男生堆中成長 從藝術到建築
1949年出生於台北市溫州街,郭中端從小在日式宿舍環境中成長,喜歡畫畫的她,在同學家中看到其建築師父親畫的水彩畫很漂亮,產生當建築師既可畫畫、又可賺錢的志向。郭中端考上北一女初中部後,成績不夠好無法直升高中部,透過考試再度回到北一女,之後大學聯考進入淡江建築系,是班上69位學生當中唯一的女性。
郭中端回憶當年建築系不像現在都用電腦繪圖,學生需要學畫透視圖、模擬圖,除了用碳筆畫素描,也要學水彩、雕刻,甚至還得學寫字,如「仿宋體」就是正楷中比例相當美的一種。寫字涵義頗深,如何在小小空間內掌控適當比例與尺度,正如建築一般注重空間劃分。在求學過程中,郭中端也逐漸了解,建築工程與精緻的fine art(美術)不同,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想法去創作,建築工程則是要透過專業,把業主的想法、需求落實到生活中。
畢業後郭中端原本想去美國,但托福沒考好打算重考,進入高而潘事務所實習時,遇到學長從日本回來,一張原本要給同事的入學申請書,改變了郭中端的未來。起初父母相當反對,最後妥協──若是早稻田大學就可以。於是她先進入有招收國際學生的日本大學,修完前期碩士課程後,再申請進入早稻田大學。
早稻田大學的教授吉阪隆正(1917-1980)是在瑞士長大的日本人,熱愛登山、會說多國語言,師承現代建築之父勒.柯比意,亦曾在柯比意的事務所工作過。吉阪隆正收學生的門檻很高,要考4國語言,郭中端除了中、英、日文,還臨時惡補了法文──把教授作品下方的法文說明統統背起來,並用漫畫方式做了一份研究計畫引起老師注意,最終得償所願,進入早稻田大學建築系攻讀建設工學,專門研究水環境與聚落。
車埕木業展示館以新舊交疊設計保存舊廠房。
有形與無形 拓荒者精神
吉阪隆正以「有形學」聞名,主張透過建築設計與環境規畫,讓人與人交流更為密切,同時在「無形」方面,他亦相當重視關於人類行為、文化脈絡等,是一位「建築思想家」。吉阪隆正也是「日本生活學會」的創始會員,強調在生活中實踐。郭中端回憶曾有次到研究室,發現教授正在清洗昨天同學們留下的杯子,教授還幫郭中端泡茶,讓她深刻體會身教的重要。
郭中端認為自己在日本求學期間學會具備「拓荒者精神」:凡事身體力行、實際測量,親自探勘、開口詢問,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成為「資訊提供者」。郭中端提到1895年日本人來台後,花了好幾年時間繪製出「台灣堡圖」,精確的測量與豐富的地理資訊,成為台灣百年來土地利用的基礎藍圖。這也讓郭中端日後在進行每個專案計畫前,務必先完成對當地環境的調查、測繪工作。
郭中端分析建築與景觀設計,最大的差異在於建築強調造型、尺度、空間,是無機質;而景觀設計包括使用在地工法、在地材料──木材、石頭、竹子或植物等有機質,來造就一個理想環境。
郭中端曾到郡上八幡做田野調查,對於日本人用水的方式留下深刻印象。居民會輪流清理水道,雖然也會在河邊洗衣服,但不會讓泡沫流滿池,而是在家中先處理過,最後才拿至河邊漂一漂。日本人對於水的使用有共識,也守規矩,上游的人知道下游的人還要使用,就不會弄髒這些生活用水。在日本當地,是先做好污水下水道,才裝抽水馬桶,而不是先裝馬桶,然後把污水排到河裡。當地人還會拜水神、盂蘭盆節時也會唱與水有關的歌曲……水不僅是生活環境,也是民俗藝文。俗話說「水流三尺清」,唯有水先乾淨,才是所有美麗的開始。
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從溝底挖出被埋沒的第五瀧瀑布。
回台貢獻所學 化腐朽為神奇
當郭中端完成博士論文、準備口試時,指導教授吉阪隆正卻突然逝世,同時間前宜蘭縣長陳定南亦不斷邀請她協助規畫「冬山河親水公園」。師母見她猶豫不決,建議她:回台灣去改變一條河流,比取得一個博士學位更有意義!
在陳定南縣長大力支持下,郭中端不負眾望,第1個作品「冬山河親水公園」就驚豔四座。讓台灣人發現原來河流可以如此親近,不再與生活遙不可及。郭中端也依照划龍舟、戲水、游泳等活動,與水接觸的程度不同,來決定採用地下水或自來水。
冬山河是郭中端成名之作。
郭中端指出,河川源頭污染與森林破壞是台灣面臨的重大問題。森林不是不能砍,而是要有種回去的計畫。最近有個南部的紀念園區,打算使用「塑化木」當建材,以為從此以後可以一勞永逸,郭中端大力反對,因為「塑化木」相當不環保,除了排水不易、進口材料碳足跡更高、以後維護需要整批換掉,比木材單一抽換還麻煩。
在郭中端經手的眾多案件中,如「北投溫泉親水公園」、「三鶯新生地景觀工程」、「高雄中都溼地公園」等,遇到另一個問題是土地破壞。這些地區在著手改造前充滿垃圾廢棄物,光是清理就耗費相當多時間與人力,這也反應出台灣在過去有多麼不重視河川與溼地,唯有良好的土地與水質,樹才能生長,魚才能回來。為了捍衛這片她熱愛的土地,郭中端從「河水活化再生」開始,一點一滴地把自然原有的面貌找回來。
郭中端將垃圾場翻轉成如今的三鶯新生地。高雄中都溼地公園生態導覽中心採高腳屋設計、太陽能屋頂自給自足。
前幾年爆紅的南寮漁港「魚鱗天梯」亦是郭中端的大作。原本她只是希望能將6米高的堤防拆除,提供民眾看見海、親近海的機會,並利用曾在日本見過的造型,來改良傳統消波塊,竟意外成為網紅景點,更獲得2019年第7屆「台灣景觀大獎」──風景遊憩類優質獎。
郭中端移除6米高堤防,重現南寮漁港海岸。改良傳統消波塊而爆紅的南寮漁港「魚鱗天梯」。
郭中端的作品獲獎無數,在眾多改造案中,她比較滿意的是1995年「明池森林遊樂區」。因為完工至今較少被更動,且業主每年都會邀請郭中端回去檢視,雖然已是30年前的舊作,如今當優人神鼓使用這個場地、利用水池演出時,雲霧繚繞的天然氛圍,依舊能撼動眾人。
優人神鼓在完工多年的明池演出,依舊撼動眾人。
很多人用「天公疼憨人」來形容郭中端,這些年來,她透過生態工法,盡可能模仿自然,企圖修補人們犯下的過錯。當台灣民間建案都喜歡號稱「新建材、新工法」時,郭中端堅持用「在地材料、在地工法」,甚至連植物也以「在地植物(原生植物尤佳)」為主。然而,在與公家機關打交道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令人心力交瘁之事,郭中端卻能在不斷地溝通協調、與貴人相助下,愈戰愈勇。愛水的她,外表看似柔弱如水,其實內在才是如水般,堅毅無比。
2021年國家文藝獎得主郭中端。(高依汾攝)
郭中端小檔案
1949年出生於台北,1971年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日本早稻田大學建設工學博士課程修業完畢。1992年創立「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作品多次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中華建築金石獎、台灣景觀大獎、FIABCI全球卓越建設獎、聯合國LivCom Awards宜居城市銀牌獎等肯定,2021年獲頒國家文藝獎。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