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穿越時空之「窗」─張博傑從新媒體跨域傳統工藝

2024/09/21 05:30

張博傑在歌劇院駐館期間發展出主題式創作研究計畫《Relight+日_夢_遊》。(李雨軒攝)張博傑在歌劇院駐館期間發展出主題式創作研究計畫《Relight+日_夢_遊》。(李雨軒攝)

文/千北人 圖片提供/張博傑

提到新媒體藝術,通常會聯想到高科技、電腦運算、虛擬實境等關鍵詞,但創作人張博傑卻反璞歸真,在快速的時代裡尋找逐漸消失的窗花、失傳中的鑲嵌玻璃工藝,切入回憶的敘述,傳承手作的溫度和價值。他在台中國家歌劇院擔任駐館藝術家的主題式創作研究計畫《Relight+日_夢_遊》,從8月2日至9月29日,共舉辦3個不同的展覽和活動,包含藝文空間留白計畫的文物展、歌劇院凸凸廳的沉浸展,以及台中舊城區的走讀活動。

「我童年時的幸福來自單純的瞬間,只要坐在老家的地板上,感受窗花透進的溫暖陽光,彷彿通往夢想世界的門。」苗栗頭份出生的張博傑,老家是中山路上著名的建成冰菓室,1977年開業至今,招牌雜冰是不少人從小到大的回憶。張博傑說,店內所有的剉冰配料都不是批來的,從採買、處理食材、熬煮都自己包辦,因此從小就對於這種自己發想、自己做的傳統工作內容感到非常踏實。

以工藝品牌串連設計及藝術創作

張博傑念大學時是建築系,曾接觸過木工、金工、陶藝等,研究所轉向新媒體創作,作品《地圖詩歌系列/台北》入選2014年台北美術獎,探討Google導航科技化地圖與身體間的關係;獲選國美館2014數位藝術創作案的影像裝置創作《張淑芬》,以陳舊的家庭照片投影在飄動的紗網上,產生時間的流逝感;參與國美館2017數位藝術策展案作品《眾人詩》,用Google搜尋關鍵字編纂成一部集體書寫的「詩集」。

張博傑作品《張婌芬》。張博傑作品《張婌芬》。張博傑作品《眾人詩》。張博傑作品《眾人詩》。

張博傑回憶,做新媒體藝術的時候,總覺得都用電腦在創作,思考路徑從頭腦到電腦中結束,好像少一些真實的手感,「在國美館佈展的空檔,常會散步到鄰近的忠信市場,去感受生猛的生命力。」2016年因為想做一個玻璃光學裝置,他找老師傅學鑲嵌玻璃的技法,將玻璃片透過切割、打磨、焊接的方式冷加工,意外發現重複勞動的過程可以讓腦袋徹底放空,是一個自我療癒的過程。

《Relight+遊》帶領參加者在台中舊城區進行穿越時空之旅。(林峻永攝)《Relight+遊》帶領參加者在台中舊城區進行穿越時空之旅。(林峻永攝)

「燈是我送給自己的禮物!」2018年張博傑成立「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以純手工製作燈器,用工藝品牌串連設計跟藝術創作。張博傑說,當代藝術比較偏向哲學性的表現,很難讓大眾輕易的理解;但燈器大家都知道,都會覺得很漂亮、想走近看,也會引發觀眾很多問題:鑲嵌玻璃工藝為什麼消失了?玻璃窗花怎麼不見了?

張博傑成立「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以純手工製作燈器。(千北人攝)張博傑成立「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以純手工製作燈器。(千北人攝)

壓花玻璃技術源自英國,1838年首創熱壓玻璃花紋專利,張博傑說,當時的平板玻璃技術還無法達到非常透明、沒有氣泡、沒有痕跡,壓花技術讓玻璃可以透光又保護隱私,非常好用,1886到1950年由英、美工業化生產後外銷到全世界,成為主流;1950到1980年代台灣玻璃公司開始大量代工出口壓花玻璃,後來隨著鋁門、氣密窗盛行而沒落,曾走遍大街小巷的「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修玻璃車也逐漸消失中。

《Relight+遊》有如時空的旅程

原名「Morisco Glass」的海棠花玻璃在1930年出現,是台灣人對傳統窗花玻璃最普遍的印象。《Relight+遊》走讀活動是一趟時空的旅程,起源於張博傑在歌劇院駐館期間,為了尋找「海棠花」,經常在台中老城區遊走,一走就是4、5小時,最後來到了舊城區最後的原生聚落「東勢子」。

張博傑在歌劇院駐館期間,經常在台中老城區遊走田調。(黃于馨攝)張博傑在歌劇院駐館期間,經常在台中老城區遊走田調。(黃于馨攝)

張博傑說,東勢子從清代開始形成聚落,日治時期因地勢高、水質好,規畫成水源地,在區內建置水井、水質檢驗所、水塔等供水設施,甚至還闢建了台中第1座游泳池,東勢子也受到都市計畫限制而保留了原本的樣貌,「因為不能改建,這裡的時間像完全停止一樣。」

接著走到1903年啟用的台中公園、1917年啟用的新富町市場(現第二市場),還有1933年由日本人吉田熊吉興建、如今成為歷史建物的「蔡內科」。張博傑說,「蔡內科」的蔡惠郎醫師和藝術家顏水龍是好友,曾共同創辦「新手工藝品展」,和他從藝術轉向傳統工藝的理念很像,屋中還有罕見的「Mallocene」花紋玻璃。

張博傑作品《地圖詩歌系列/台北》。張博傑作品《地圖詩歌系列/台北》。

除了在街上漫遊,張博傑也希望造訪尋常百姓家,將在地故事也納入展覽中,去年的《Relight+ STORY》工作坊中,邀請民眾帶來「回憶的物件」,分享它對人生的意義,並用鑲嵌玻璃技法做成一個飾品。有參與者帶來了項鍊和佛珠,說從小以為自己是天主教的,但921地震天搖地動時,發現口中念的是「阿彌陀佛」,帶著婆婆送的項鍊和一串佛珠,她和2個孩子平安逃生。

「回憶的投稿」蒐集家族合影背景中有窗花的照片,圖為老家已成為快速道路的對比照。(千北人攝)「回憶的投稿」蒐集家族合影背景中有窗花的照片,圖為老家已成為快速道路的對比照。(千北人攝)

「回憶的投稿」蒐集家族合影背景中有窗花的照片,老家在沙鹿星河路的陳淑薇帶著張博傑回到拍照處,拍下老家已成為快速道路的對比照。她在這個家從出生住到17歲,經常在街坊串門子,哪一家有幾個人、廚房在哪裡,統統都知道;現在她成為一名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督導,輔導保母、保障孩子們的安全。

未來持續探索各種可能性

《Relight+日》以文物展的形式,在日常老宅改建的留白計畫中,展示這些回憶和故事。張博傑說,希望觀眾先從建築中的磨石子地板、鐵窗花等感受到空間的「舊」,彷彿一個跨越時空的窗口,再透過觀看物件與聆聽訪談語音,進入這31位台中人的故事中,也回想自己的人生切片,什麼是我們懷念的?什麼是遺憾?反照每位觀眾的生命經驗。

《Relight+夢》以鑲嵌玻璃燈打造互動裝置。(李雨軒攝)《Relight+夢》以鑲嵌玻璃燈打造互動裝置。(李雨軒攝)

然後是劇場體驗。將在歌劇院凸凸廳舉辦的沉浸展《Relight+夢》,用聲音、影像、互動裝置呈現。聲音共創許雁婷在2020年開始和張博傑一起尋找玻璃的聲音,將黑膠唱片尺寸的窗花玻璃放到唱盤上去播,發現每種花紋的聲音都不同,如海棠花像海浪或氣流、十字紋像電波或雜訊。他們將這些聲音變成曲子、專輯、甚至數位發行,《光音》(Relight+MUSIC)在日本富山國際玻璃展獲得銀賞。

張博傑將黑膠唱片尺寸的窗花玻璃放到唱盤上去播,發現每種花紋的聲音都不同。(千北人攝)張博傑將黑膠唱片尺寸的窗花玻璃放到唱盤上去播,發現每種花紋的聲音都不同。(千北人攝)

影像共創黃偉軒打造時間的結晶體,以經常用來測量古蹟的點雲系統,掃描「回憶的投稿」故事場景、走讀經過的老街區、不同窗花的表面等,像是數位孿生一樣,投放到凸凸廳不規則的多投影空間裡,讓觀眾遊走沉浸其中,體驗時光的流動。裝置共創雜波則將32盞鑲嵌玻璃燈串連成,只要觀眾對麥克風講話,鎢絲燈泡就會以燈光閃動的方式,組成一個專屬於你的光之雕塑。

《Relight+夢》在歌劇院凸凸廳舉辦。(李雨軒攝)《Relight+夢》在歌劇院凸凸廳舉辦。(李雨軒攝)

明年,張博傑將繼續跟著鑲嵌玻璃和窗花的脈絡走,把時間軸再往前拉,去京都尋找不同的花紋,甚至到歐洲,希望結合當地的歷史和工藝,進行交流和展示。他說,「再來會想發問的是味道,玻璃沒有氣味,但早期窗框用的檜木、肖楠、樟木等,都是氣味的線索,可以持續探索各種可能性。」

張博傑小檔案

實踐大學建築學系學士、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碩士。作品《地圖詩歌系列/台北》獲得2013全國美展新媒體藝術類金獎、入選2014年台北美術獎。影像裝置創作《張淑芬》獲選國美館2014數位藝術創作案。作品《眾人詩》參與國美館2017數位藝術策展案。2018年成立「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2021年與聲音藝術家許雁婷合作,以《光音》(Relight+MUSIC)獲得日本富山國際藝術大展銀賞。2023~2024台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