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藝週音樂人物】串聯民間譚、音樂與藝術的聲響奇人─口說藝術表演者 楊雨樵

2024/11/24 05:30

楊雨樵在「聲熔質變」的演出照。(李基宏攝影,片子國際提供)楊雨樵在「聲熔質變」的演出照。(李基宏攝影,片子國際提供)

文/高依汾 照片提供/楊雨樵

楊雨樵是台灣唯一1位「民間譚」口說藝術表演者,加上對音樂、藝術的興趣與研究,今年8月發行《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一書,挑選出結合民間歌謠聲響結構,與學院派作曲法的金曲,並將作曲家幕後的創作過程與讀者分享。

楊雨樵從小就對聲響很敏銳,無論是現實世界的聲音,還是文字裡描繪的聲音,他都迫不急待地想吸收。為了認識世界上更多不同的聲音,除了基本的英文、日文,他還為做研究修習德文與法文課,甚至努力自學捷克文、波蘭文、俄文、義大利文及瑞典文等。如此跨語言、跨文化、跨領域的學習能力,使他可以鑽研第一手資料,採集到來自約70個國家、1萬多則珍貴的民間譚(folktale,以語言形式保留下所有人類行為的記憶),在台灣開闢一條沒人走過的創作之路。

楊雨樵為雲門舞集50週年創作之〈玻璃帷幕之波〉。楊雨樵為雲門舞集50週年創作之〈玻璃帷幕之波〉。

自學各國語言 以民間譚走向世界

台大獸醫研究所畢業後,楊雨樵思索著未來的出路,嘗試於「在地實驗」舉辦4場「世界民間故事系列講座」,吸引當代藝術家、電影導演、設計師等觀眾,反應比預期還好。活動於2015年改名「世界民間譚系列講座」, 持續舉辦至今。楊雨樵將「民間故事」改為「民間譚」,一方面基於日本使用「民譚」一詞,另一方面也希望民眾能重新認識這項口耳相傳的說故事藝術活動。此外,「譚」字的聲響特殊,也是他偏好的原因。

這些年楊雨樵持續做新的嘗試,「聲熔質變」就是將民間譚與實驗音樂或噪音結合──挑選〈桃太郎〉、〈虎姑婆〉等故事,配合即興演出的聲音群,如樂手或電子效果器──做噪音演出。旅法台灣長笛演奏家周少葳,2023年發行的首張專輯《砅:聲音、民間譚、影像》,便邀請楊雨樵至法國錄音。南韓國際字體藝術雙年展(Typojanchi 2023), 亦相中楊雨樵特殊的藝術表演方式,邀請他現場表演結合民間譚,在黑板上書寫甲骨文,製作作品《黑板寫聲》。今年初,瑞典實驗音樂家吉里拉爾.巴爾斯(Girilal Baars,1967-)來台演出時認識楊雨樵,立即邀請他至瑞典小鎮烏普薩拉表演。楊雨樵以華語及台語講述〈蛇郎君〉與〈懂鳥語的人〉等故事,雖然瑞典人聽不懂內容,卻能當成傳統歌謠般地純粹欣賞聲響本質。

楊雨樵在南韓國際字體藝術雙年展表演《黑板寫聲》。(© glimworkers. Courtesy of Typojanchi 2023)楊雨樵在南韓國際字體藝術雙年展表演《黑板寫聲》。(© glimworkers. Courtesy of Typojanchi 2023)

經過20多年的採集,楊雨樵目前擁有來自約70個國家、1萬多則民間譚。詢問他從那裡得知這麼多故事,原來最初是從校園圖書館中取得。由於台灣大學繼承台北帝國大學豐富的圖書資源,楊雨樵得以在圖書館內,把數百本由語言學家與民族學家在世界各地,現場把在地人講故事的聲音錄製起來,再以國際標音法記錄後,逐字翻譯出整個故事的語料,集結發表的民族學或語言學期刊,盡可能研讀一番,並將這些原本是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資料,翻譯成中文。這些故事對楊雨樵而言,有一套語言程式(formula),在他腦海裡自由推演。每回講述時,可以精簡濃縮成5~6分鐘,也可以細細描述到近半小時。耳聰目明的他,對有興趣的事總能過目不忘。

融合東西方的民間音樂與故事

民間音樂與在地故事、語言關係密不可分。楊雨樵分析,每個地方的語言節奏不同,快、慢、大小聲、子音多寡等,因為這是由生活組合而成的聲響;每個地方的人走路姿勢都不同,因為步行時使用的關節不同,踏地的方式不同;在不同的地理環境裡,濱海或深山,山壁、植物、礦物的反射皆不同,這些均形成「聲音的地理學」。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對民間音樂極有興趣,收集大量的匈牙利、保加利亞、土耳其等地的民歌,還以科學方式比較其結構來源及變遷差異。融合古樸的民間音樂及現代音樂,產生新的民族樂派曲風。這些高竿的作曲家及藝術家,捕捉民眾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從中獲得靈感,再融入音樂、繪畫、舞曲等創作中。

《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0軌配圖〈經歷無數次報恩的白鶴的記憶〉。《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0軌配圖〈經歷無數次報恩的白鶴的記憶〉。《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2軌的配圖中,顯示一次次潛入死亡之海拿取心跳之花。《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2軌的配圖中,顯示一次次潛入死亡之海拿取心跳之花。

《音樂史暗處的金曲》書中,楊雨樵把許多在台灣古典音樂圈中,較不有名的作曲家、或是有名的作曲家較不為人知的樂曲,介紹給讀者,尤其是這些融合跨國界民間音樂的作曲家,如:瑞典作曲家斯汾-艾立克.貝克(Sven-Erik Bäck,1919-1994)把日本民間故事〈鶴的報恩〉譜成歌劇《鶴羽》,將佐渡方言講述的口傳故事,搖身變成西方歌劇;土耳其作曲家薩伊袞(Ahmed Adnan Saygun,1907-1991),不僅把安納托利亞地區的民間音樂,由波斯音樂脈絡中獨立出來,更將吟遊詩人尤努斯.俄姆勒(Yunus Emre Oratoryosu,1238-1320)的詩集譜成神劇(類似歌劇,但有1位敘述故事者,沒有布景、化妝、戲劇的表演)形式,讓土耳其民眾快速捕捉到自己熟悉的旋律。尤努斯繼承拉丁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和古突厥語的多種傳統,也成為薩伊袞邁向融合東西方音樂元素的標竿。

《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6軌〈候鳥歸時客死異鄉〉的配圖。《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6軌〈候鳥歸時客死異鄉〉的配圖。《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10軌〈音聲群魂的拼合鑲嵌〉的配圖。《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10軌〈音聲群魂的拼合鑲嵌〉的配圖。

楊雨樵搜集這些和他有著類似聽覺世界的作曲家,在新書中逐一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這本書的內容雖不學術,卻也有點難度。楊雨樵笑說,抓一個距離感,試試看讀者的接受度,建議可以先聽音樂、看完書後再聽一次音樂。希望喜歡古典音樂的人,與喜歡民間文學的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與自己呼應的部分。

《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12軌的配圖〈大哥喬治、末弟安格爾以及妹妹雅娜之間發生的悲劇〉。《音樂史暗處的金曲》第12軌的配圖〈大哥喬治、末弟安格爾以及妹妹雅娜之間發生的悲劇〉。《音樂史暗處的金曲》最末軌〈一切終將消弭於內心的深太空〉的配圖。《音樂史暗處的金曲》最末軌〈一切終將消弭於內心的深太空〉的配圖。

從聲音到AI影像生成

楊雨樵雖然也會畫畫,對於AI製圖工具能不受空間限制,快速產生影像的創作方式亦相當感興趣。他從2022年開始利用人工智慧程式Midjourney,以文字描述來生成畫面,再透過200~300次的細節修正,達到理想中的目標圖像。像這樣不用自己動手畫畫,由AI來當助手,短時間內就能成就一幅充滿奇幻與科技感的作品,讓楊雨樵有更多餘裕去研究。2023年雲門舞集50週年,以AI入舞突破身體與科技的大作《波》,便邀請楊雨樵以生成式AI發展一系列《波》的平行宇宙作品,創作出8種不同的情境與畫面。這次《音樂史暗處的金曲》新書中,他也替每首金曲,創作出相對應的影像,讓讀者在圖片的輔助下,能更深入作曲家內心深處的世界。

楊雨樵《波》的平行宇宙系列作品〈電火花之波〉。楊雨樵《波》的平行宇宙系列作品〈電火花之波〉。

楊雨樵小檔案

1981年出生,2014年台大獸醫所畢業。台灣首位「民間譚」口說藝術表演者,自學多國語言,專研音樂、藝術,並兼職翻譯與寫稿。目前已採集上萬則來自約70個國家的民間譚。2023年出版聲成像詩集《肸蠁》。以作品《回.口》參與台北當代藝術館2024年AI展《你好,人類!》。2024年以「狀聲詞的家屋」獲選為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之進駐藝術家;2024年出版 《音樂史暗處的金曲》。

《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作者楊雨樵。(高依汾攝影)《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作者楊雨樵。(高依汾攝影)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