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週末.國際藝展】孕育蓋亞─2024曼谷雙年展側記

2025/01/11 05:30

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自然研究〉轉化出母性的力量。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自然研究〉轉化出母性的力量。

文.攝影/記者董柏廷

2018年起舉辦的曼谷雙年展,旨在連結當代藝術與泰國的文化遺產和曼谷人的生活,並將在地主要觀光景點做為據點。第4屆曼谷雙年展延續此理念,於2024年10月24日至2025年2月25日舉辦,共有39個國家、76組國際藝術家,共200多件當代藝術作品參展,其中1件為台灣藝術家呂咅彧的作品。

今年以「孕育蓋亞(Nurture Gaia)」為題,是以希臘神話中的大地女神「蓋亞」為主軸,因此展覽可見針對女性議題、環境生態、萬物有靈論和超自然現象等子題反思。在此分享3點看展的觀察。

觀察1.回應全球關注的生態議題:新冠疫情過後,AI科技風潮方興未艾,各領域從不同角度切入環境議題熱度不斷,當人們開始願意共同思考人類與人造科技面對的極端處境相似時,也開始發展不同運用能源的思索方法。今年曼谷雙年展許多展品對此做出回應,許多作品的內涵以及隱喻都在喚醒人們對自然與生態的關注,表現手法既有傳統也有現代,層面豐富,展件相對溫和親切,鮮少見到過於尖銳的觀點。

觀察2.串聯曼谷另類空間:參展作品與訴說著這座城市故事的佛寺、古蹟、甚至貼近當地人生活的百貨公司等地,都成為藝術雙年展的展場,於曼谷的11個重要文化地標展示,包含鄭王廟、臥佛寺、帕榮寺、僧王寺、中央世界、One Bangkok、曼谷藝術文化中心、詩麗吉王后國家會議中心、暹羅博物館、泰國國立博物館、泰國國立美術館等。舉凡生活、議題、創意、親民等藝術的各種面向,在曼谷城中不同的空間開花,若要瀏覽完所有展區,至少需2至3天。

觀察3.藝術文化與旅遊產業連動:由於展區位於古蹟、佛寺,以佛立國的泰國,境內矗立著大大小小的佛寺,佛寺中許多闡述佛理和人生智慧的壁畫,與當地人民生活更是緊緊相連。儘管如此,與僅在美術館等室內空間舉辦的藝術展相較,多元展點和當代藝術的結合,使觀展經驗增添趣味,透過藝術創作與策展背後包含的文化治理以及地方創生概念,拉抬城市的藝文能量,帶動文化觀光。

2024曼谷雙年展精選展件介紹

僧王寺:傳統信仰與生活場域

◆台灣:呂咅彧

僧王寺建於1826年泰王拉瑪三世在位時,1836年修建完工後,建築融合泰國、高棉、中國及歐洲元素,許多泰國王室成員也在此出家習法,為曼谷的皇家寺院之一。

台灣藝術家呂咅彧受邀參展,在文化部駐泰國代表處文化組與泰國Nova Contemporary畫廊協助下,在僧王寺創作並展出作品〈The Engineers〉。呂咅彧為呼應僧王寺的歷史與功能,融合歷史文獻、宗教雕塑、神話傳說、古文物等,以火槍在苦楝木上繪出生死輪迴象徵,重塑觀者對於時間、歷史、記憶以及家園的認知。呂咅彧以火槍為畫筆,在苦楝木拱門及亞麻布上創作,獨特的創作手法呈現對歷史的深度探索,提出人類起源與社會階級的討論。作品所在的禮堂,是當地民眾平常會前往聽僧侶宣揚佛法的地方。

台灣藝術家呂咅彧以火槍為畫筆帶來獨特創作語彙。(Nova Contemporary提供)台灣藝術家呂咅彧以火槍為畫筆帶來獨特創作語彙。(Nova Contemporary提供)台灣藝術家呂咅彧作品〈The Engineers〉於僧王寺展出,融合多元文化與歷史。(Nova Contemporary提供)台灣藝術家呂咅彧作品〈The Engineers〉於僧王寺展出,融合多元文化與歷史。(Nova Contemporary提供)

臥佛寺:歷史、信仰、藝術對望

展區之一的臥佛寺建於17至18世紀,其內的壁畫不僅是藝術,更把宗教、文學、科學等知識傳遞下來,第1所由泰國教育部批准的泰式醫藥按摩學校也設於此,寺中隨處可見泰式瑜伽雕像,以及泰國佛教信仰的悠久文化內涵。

◆泰國:Yanawit Kunchaethong

泰國有機版畫藝術家Yanawit Kunchaethong以植物學、物種保護以及環境為創作核心,常以天然植物染創作繪畫、版畫和裝置,以不含化學物質和環保的天然材料為創作媒材。作品〈實驗方案57〉(Experimental Solution 57)將一棵在太陽能發電廠建造後死去的40年紫檀老樹,研磨成粉並做為創作素材,透過植物色染在不同的紙質上創作,掛在臥佛寺壁畫庭外,除了與壁畫的媒材產生呼應,也藉此喚醒人們對歷史跟生態的意識,並質疑太陽能是否是真正的乾淨能源?

泰國藝術家Yanawit Kunchaethong〈實驗方案57〉植物染、紙、鋁模板、松木、不鏽鋼線,尺寸隨場地大小而定。泰國藝術家Yanawit Kunchaethong〈實驗方案57〉植物染、紙、鋁模板、松木、不鏽鋼線,尺寸隨場地大小而定。

◆法裔美籍:路易絲.布爾喬亞

以大型裝置藝術蜘蛛雕塑聞名的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sie Bourgeois),創作主題為母性、性、創傷和人際關係的雕塑、繪畫、素描和版畫。曼谷雙年展臥佛寺米斯卡萬花園戶外展區,一對名為〈眼睛〉(Eyes)的雕刻正是她的作品。老菩提樹間,一對瞳孔凸出圓形的雕塑,被巨大的神聖金色佛像迴繞,雖然眼睛與誘惑和偷窺有關,但也有人說眼睛是靈魂之窗,隱喻透過寺廟的窗戶可以看見廟堂內的佛像,意味人們透過自省,照見佛法的洞察力,提供沉思與和平的神聖空間。另一件作品〈自然研究〉(Nature Study)展示於曼谷文化藝術中心,以一個擁有多個乳房和陰莖的獅身人面像描繪成保護者,轉化出母性的力量。

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眼睛〉位於臥佛寺內。花崗岩,112×112×112公分,1995。法裔美籍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眼睛〉位於臥佛寺內。花崗岩,112×112×112公分,1995。

曼谷文化藝術中心(BACC):觸碰當代議題

【傳說與母性】

◆印尼:阿里.貝瓦吉

阿里.貝瓦吉(Ari Bayuaji)出生於印尼,於加拿大法語區蒙特婁定居及創作,由於跨文化的成長經歷,累積豐富生活體驗,使他的創作總是滿溢著文化交融的語彙。作品〈編織海洋〉(Weaving the Ocean)使用7成從峇厘島紅樹林和海灘收集的回收塑膠繩製作而成,將生態行動與文化保育融為一體,喚醒人們對自然的重視;另一件以峇厘島傳統神話巴龍(Barong)與朗達(Rangda)故事為原型的裝置作品,也是以當地保護土地的守護神傳說,提醒人們培育自然和文化,對創造和諧生活有其重要性。

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編織海洋〉(左)與朗達面具雕像作品。塑膠繩、皮革、木材、塑膠纖維、棉花、油漆,2024。印尼藝術家阿里.貝瓦吉〈編織海洋〉(左)與朗達面具雕像作品。塑膠繩、皮革、木材、塑膠纖維、棉花、油漆,2024。

◆南韓:崔正化

崔正化(Choi Jeong Hwa)是韓國當代藝術界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創作受到城市中和諧與混亂共處的啟發。「呼吸」(Breathing)系列,由一組色彩繽紛的水果、蔬菜和蓮花造型的大型充氣裝置組成,大膽的色彩象徵著好運和力量。其中,〈呼吸花〉(Breathing Flower)的花瓣隨著電動充氣系統會不斷開闔起落,象徵生命輪迴不息的循環。他將大型裝置作品放在藝術中心的戶外空間,人們無論從陸橋或是平面馬路經過,都可以看到作品,這也是他對藝術機構握有話語權提出的質疑,同時叩問藝術品在藝術消費市場中的珍貴地位。此外,位於藝術中心位置的〈黃金女郎〉(Golden Girl)以巨大的母性形象懸掛於迴旋樓梯中央,邀請觀眾感受藝術的純潔與天真的愛。

南韓藝術家崔正化,〈黃金女郎〉與彩色水果系列在曼谷文化藝術中心,懸掛在樓梯的中空區域以及廊道上。南韓藝術家崔正化,〈黃金女郎〉與彩色水果系列在曼谷文化藝術中心,懸掛在樓梯的中空區域以及廊道上。

【人權與社會】

◆南韓:金泓錫

金泓錫(Gimhongsok)以其多元方法和憤世嫉俗的幽默而聞名,他常以作品批判藝術市場、權力結構、不平等、勞工制度、社會秩序中的灰色地帶等問題。〈沉默的孤獨〉(Solitude of Silences)是2024年新作,他對泰國當地工人的實際工作情況與生活進行田野調查,製作3座動物面孔的人身雕塑,分別是:戴著貓面具的32歲摩托車送貨員Korn;戴著恐龍面具的20多歲超市收銀員Bua;戴著老鼠面具夢想著成為警察的48歲長途巴士司機Somkiat。這些超現實的人物在鋪著軟地毯的舞台上,擺出疲憊和無力的姿勢,連睡覺和做夢的基本行為都無法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藉此控訴資本主義的無情。

南韓藝術家金泓錫〈沉默的孤獨〉,以3座動物面孔的人身雕塑,控訴資本主義的無情。南韓藝術家金泓錫〈沉默的孤獨〉,以3座動物面孔的人身雕塑,控訴資本主義的無情。

◆泰國:Nuttapon Sawasdee

Nuttapon Sawasdee關注泰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景觀,作品〈白蟻進行曲〉(March of the Termite)透過白蟻群落探討複雜的社會結構,白蟻的生存取決於嚴格的種姓/分工制度,並將其與人類社會進行比較。Sawasdee身著具有金屬光澤的黑色服裝,巧扮成白蟻,甚至模仿白蟻搖晃身體以及高速撞頭的動作,產生刺耳噪音,邀請觀眾反思社會結構的荒謬,並對傳統階級制度的不可避免性、勞動階級被持續低估、爭取平等的本質提出疑問。

泰國藝術家Nuttapon Sawasdee〈白蟻進行曲〉單頻道影像、裝置,2024。泰國藝術家Nuttapon Sawasdee〈白蟻進行曲〉單頻道影像、裝置,2024。

◆愛爾蘭:阿曼達.庫根

愛爾蘭藝術家阿曼達.庫根(Amanda Coogan)師從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同為行為藝術家,其作品〈Freude!Freude!〉邀請泰國當地聽障者組成無聲合唱團,合作表演貝多芬作品〈第9號交響曲〉。他們一起透過肢體語言和手語,探索如何使用身體發出聲音,做為長時間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堅強與歡樂。庫根之所以選擇〈第9號交響曲〉,因為此曲正是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階段時創作的作品。當音樂響起,庫根引導聽障表演者們協作,超越語言和種族藩籬。

[6]

【生態環境變異】

◆英國:阿吉.海恩斯

阿吉.海恩斯(Agi Haines)結合傳統雕塑技術和新科技創作雕塑作品,〈變形〉(Transfigurations)以極端的想像,描繪人類未來處境,假擬透過外科手術增強「嬰兒」面對未來問題的身體機能,玻璃櫃中放著有著類似魚鰓、鱗片等嬰孩,針挑人類行為創造出的極端環境,讓未來生存條件更形惡化的狀態下,舉凡從醫療、環境再到社會問題,需付出巨大的身體、心理、社會和經濟代價。

英國藝術家阿吉.海恩斯〈變形〉以極端想像描繪人類未來愈形惡化的處境。英國藝術家阿吉.海恩斯〈變形〉以極端想像描繪人類未來愈形惡化的處境。

◆日本:豬股亞希

豬股亞希(AKI INOMATA)研究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性,作品〈進化考察#1:菊石〉重新編織人類、生物和物體的整體世界觀,並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全球時間尺度上描繪這種世界觀。〈為何不給寄居蟹一個避風港呢〉始於2009年,以3D列印技術仿造不同城市的代表建物,為寄居蟹提供外殼,呈現人類過度濫用資源造成的生態危機。她也藉著寄居蟹因不同因素須換殼遷徙的生物習性,隱喻當今因國際衝突、環境變遷等因素,被迫流離遷徙的移民與難民問題。

日本藝術家豬股亞希〈進化考察#1:菊石〉重新編織人類、生物和物體的整體世界觀。日本藝術家豬股亞希〈進化考察#1:菊石〉重新編織人類、生物和物體的整體世界觀。

◆日本×印尼:巴格斯.潘德佳和今津景雙人組

巴格斯.潘德佳、今津景(Bagus Pandega & Kei Imazu)以裝置作品表達印尼面臨的環境和生態問題。作品〈自然綠製造人工綠〉(Artificial Green by Nature Green),以他們田野調查的材料為原點,轉化成繪畫、素描、動力學、力學和合成器組成的實驗裝置。作品從棕櫚樹中提取生物電極控制的畫筆繪製圖畫,關注棕櫚樹供應國印尼的棕櫚樹種植園對熱帶雨林的破壞與砍伐。熱帶雨林是寶貴的生物多樣性中心,然而,人們以資源、經濟成長、發展和工業化的名義開發自然,帶來環境災難。

印尼藝術家巴格斯.潘德佳、日本藝術家今津景雙人組〈自然綠製造人工綠〉為兩人首次合作的作品。印尼藝術家巴格斯.潘德佳、日本藝術家今津景雙人組〈自然綠製造人工綠〉為兩人首次合作的作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