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旅遊】諾貝爾光環之都------瑞典斯德哥爾摩

2008/06/25 06:00

諾貝爾獎的貴賓在享受晚宴後,接著移往市政廳二樓的的「金廳」跳舞。

撰文˙攝影/鄭恒隆

斯托德蓋特廣場上古老建築與山牆,向來是遊客注目的焦點。

瑞典王國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瀕臨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由24000多個島嶼組成,首都斯德哥爾摩位於波羅的海和梅拉倫湖之間,由14個島嶼組成,若由高處俯瞰,只見島嶼和島嶼之間以橋樑銜接,這些橋樑和縱橫密佈的運河,把斯德哥爾摩串成海上璇宮。

帶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音樂廳,1926年起成為諾貝爾獎的頒獎地點。

素有北歐威尼斯之稱的斯德哥爾摩,英文名字為「Stockholm」,這是源自13世紀時,島嶼居民經常遭受海盜侵襲,於是以巨大圓木修建城堡,在水中設置圓木柵欄抵禦外侮,瑞典人稱圓木為「stock」,稱島嶼為「holm」,「Stockholm」名稱就此代代相傳。

古斯塔夫二世破滅的巨艦美夢,在300多年後卻成為傳奇。

瓦薩號上的精美木雕。

諾貝爾獎盛會 全球注目焦點

梅拉倫湖畔的市政廳,被推崇為20世紀歐洲最美的建築物。

每年12月10日,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斯德哥爾摩,這裡正是「諾貝爾獎」(Nobel Prize)頒獎典禮的地點,也是設立該獎項的阿爾弗雷得‧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1896)的出生地。除了和平獎在挪威首都奧斯陸頒獎外,其餘獎項頒發儀式都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由瑞典國王向獲獎者頒發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諾貝爾獎原本在斯德哥爾摩的GRAND HOTEL舉行頒獎及慶賀宴會,1918年宴會地點移往市政廳「藍屋」,1926年頒獎地點移往「音樂廳」,如今這2個地點已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

德羅特寧宮的庭園設計仿效法國的凡爾賽宮。

帶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音樂廳」有著藍色外牆,由伊瓦‧克魯格(IVAR TENGBOM)於1923至1926年間仿造希臘神殿修建。市政廳一樓的「藍屋」,地面和樓梯所鋪的大理石產自瑞典,色澤和紋路宛如湖水般,和建築外的梅拉倫湖相呼應。令人不解的是,廳內四壁都是壯觀紅牆,為什麼叫「藍屋」?其實建築師奧斯特伯格當初的設計的確是以藍色為主調,但當他看到工人砌出紅磚牆的效果時,便毫不猶豫更改設計,只是有設計圖和資料仍然沿用「藍屋」一詞,遂被保留至今。

市政廳二樓的「金廳」,其中的一整面牆以拜占庭風格的鑲嵌畫作為裝飾重點,主題為左手拿皇冠、右手握權杖保護著斯德哥爾摩的「梅拉倫湖女神」,由Einar Forseth設計創作,共用了近190萬片細小金葉,以「三明治」式燒製法與玻璃結合後鑲嵌而成,是當代最大的鑲嵌畫之一。

老城中世紀風情 低語訴說歷史

到斯德哥爾摩市區觀光的另一個重頭戲,就是到老城(GAMLA STAN)看皇家衛兵換崗;一身神采奕奕戎裝的衛兵,騎在高大俊秀的馬匹上,步伐整齊劃一。瑞典的皇家衛兵換崗始自1523年,只在二次大戰時曾於1943~1945年之間中斷3年。

老城所在的塔斯霍爾門島是斯德哥爾摩的發源地,1252年開始建城,至今仍是該市的中心。古老、狹窄的街道環繞壯觀的王宮和教堂,走在保有歷代遺跡、路面崎嶇不平的古老街道上,頗有置身中世紀的感覺。隨興漫步於此,可慢慢品味舊市街兩旁林立老式大門的民房、幽雅的庭園、古老的教堂及各式古董店等特殊風情。

老城以斯托德蓋特(STORTORGET)廣場為中心呈輪輻狀,四周布滿細長蜿蜒的巷弄。斯托德蓋特廣場在1520年曾發生一場血腥屠殺,即歷史上記載的「斯德哥爾摩大屠殺」;丹麥國王克里斯帝安二世於加冕稱帝後下令屠殺反對瑞典和丹麥合併的82名貴族,其中包括後來的國王古斯塔夫‧瓦薩的父親,並將人頭懸掛在這些貴族宅邸的山牆上,以示嚇阻。如今,斯托德蓋特廣場上色彩繽紛的古老建築和極具特色的山牆,是遊客來此享受度假優閒時光的鎂光燈焦點。

珍貴文化遺產德羅特寧宮

瑞典也有自己的「凡爾賽宮」,只是規模比較迷你。從斯德哥爾摩乘車西行約半小時就可到皇后島,島上有17世紀的瑞典王宮德羅特寧宮(Drottningholms Slott),又稱「皇后島宮」,該名稱由來是約400年前,瑞典國王約翰三世在這裡修建一座稱為「石頭房子」的宮殿,國王喜愛這裡就像喜愛皇后一樣,因此將這裡命名為「皇后島」,宮殿也稱為「皇后島宮」。

1661年「石頭房子」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瑞典王室委託建築師泰辛父子設計,在原址建起這座融合瑞典民族風及巴洛克風格的宮殿,至18世紀末,另外增建一座英式風格公園,公園內興建皇家大劇院,然而1792年國王古斯塔夫三世在此遇刺身亡後,劇院被迫關閉。1920年,人民要求重新啟用劇院,經過2年多的修復劇院重獲新生,如今則改建成為博物館。

瑞典王室為了讓家庭成員有較寬敞的庭園,1981年搬入德羅特寧宮居住,不過多數宮殿仍開放遊客參觀。當地觀光業者提供遊梅拉倫湖服務,遊輪往返市政廳與德羅特寧宮之間,除欣賞兩岸建築之美外,沿途也可看到當地居民的生活剪影。

17世紀傳奇戰艦 瓦薩號

斯德哥爾摩另一個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就是全世界僅存的17世紀戰艦「瓦薩號」,由於保留下來的原始零件超過95%,其中包括數百尊裝飾用雕像,造就其獨特藝術寶藏地位,瑞典政府特別成立「瓦薩號戰艦博物館」。

17世紀時,這艘瓦薩號可能是用來對付頭號敵人波蘭。當時,波蘭王西奇門和瑞典國王是同一祖父的表兄弟,西奇門一度在瑞典任攝政王,後來由於是天主教徒而遭罷絀。雖然當時瑞典已有20艘戰艦,但古斯塔夫二世仍下令建造巨大戰艦,艦上需配有64門砲筒。自1625年起,成千上百名各式工匠日夜趕工,由於國王的「不切實際」,這艘船的尺寸早已超出建造商技術能力所及,加上船體上層構造非常高,有2層裝了砲筒的封閉式船艙,顯得頭重腳輕,為了保持船身穩定,船底則放滿120公噸的壓艙石。

1628年8月10日,充滿好奇心的市民齊聚海岸邊,觀看這艘新建的「瓦薩號」戰艦首航,為了紀念啟航,還從瓦薩號兩側炮門發射禮炮。但才行駛1300公尺,突然刮起的大風便造成船身側翻,海水從砲口湧入船身,造成該船迅速沉入海底,150名船員中至少30人當場喪命。但遠在普魯士戰場的國王在兩星期後才得知此消息。

一場夢的結束,卻誕生了另一個傳奇。由於波羅的海低鹽、缺氧的海水和泥沙,保護木製沉船經久不腐,300多年後,安德士‧弗朗顯終於在1961年成功地將瓦薩號的遺骸打撈上岸,瑞典國王下令重建,由荷蘭造船商亨利克‧海柏增監工,於1991年6月15日開館,成為北歐遊客人數最多的博物館,館內觀賞影片有16種語言可以選擇,也有繁體中文的介紹專書。

旅人難忘回憶 尋思歷史功過

歷史,有時總會出現讓人哭笑不得、五味雜陳的轉折。

諾貝爾的父親既是建築師也是機械工程師,在他9歲那年,父親在俄國事業有成,便將家人接到俄國,家境富裕又重視教育的父親為兒子聘請大學教授做家教。受父親影響,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利用硝化甘油研發製造一系列炸藥,如雷管、黃色炸藥、無煙炸藥等,進而締造他的「炸藥王國」,累積巨額財富。諾貝爾辭世時,共擁有355項專利,在全球20多個國家設有93個據點。

在晚年時,因為痛心所研發成功的炸藥被用於非和平用途,諾貝爾在辭世前一年不顧家人反對立下遺囑,捐出大部分財產成立基金會,以表彰「在前一年,對人類發展作出貢獻的人」。

大雨滂沱的午後,站在斯托德蓋特廣場,凝視400多年前曾掛滿貴族人頭的山牆、走入研究炸藥有成捐出財產成立諾貝爾獎的「諾貝爾博物館」,相同的地點卻糾葛著數百年的歷史愛恨情仇,對遊客而言,歷史的功過對錯實在太沉重,但也不禁讓人思索:假如諾貝爾長壽一點,親眼目睹兩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毀滅,不知作何感想?

旅遊資訊

◆航班:目前台灣沒有直飛瑞典的班機,可從

前往泰國或德國法蘭克福轉機。

◆匯率:1克朗約兌換新台幣5.28元。

◆簽證:瑞典為申根國家之一,申請申根簽證

即可前往。

◆時差:夏天比台灣慢6小時,冬季慢7小時。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