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首獎,你好嗎?-9之3】用小說記錄環境的病歷表-專訪塔塔攸

2008/06/30 06:00

(塔塔攸/提供)

◎陳思嫻

平時,在醫院裡他是楊慎絢主任,寫了小說〈廢河遺誌〉之後,他成了塔塔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二樓的職業學科門診室,是塔塔攸工作的地點,適逢星期一休診,擺滿醫療人文書籍的門診室,僅有兩位年輕醫師忙著手邊的工作,塔塔攸難得偷閒放下聽診器,聊起了文學。

寫小說和散文的塔塔攸,在就讀台北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前身)時期,即喜歡閱讀與創作,也曾寫詩、加入北極星詩社,後來因忙於課業與臨床工作,疏於創作。三年前,北極星詩社社員的作品結集成《桂冠與蛇杖──北醫詩人選》,主編陳克華與湯銘哲,向昔日的社員邀稿,請塔塔攸提供舊作,但塔塔攸謙虛地表示:「我當時寫的都是一些不成熟的情詩,不值得一提,所以沒有提供作品。」

在基隆河的臂彎中成長

在台北大龍峒地區土生土長的塔塔攸,從小在基隆河的環抱之下長大,塔塔攸因此相當關心台北的河川與環境;而他的父親曾職掌台北土地的總測量,經常處理民眾的地界糾紛,並教導塔塔攸到現場尋找證據以判斷古地契上的保甲路,「父親很喜歡和家人分享生活經驗。就像昨天他從基隆河上游的十分瀑布回來,突發奇想地說:『基隆河瑞芳附近開挖的員山子分洪道,應該要規畫魚梯』。」

納莉颱風撲台時,駐院的塔塔攸親眼目睹洪水繞到醫院門口,即將吞噬戴著呼吸器的病人們,幸好洪水在醫院的地下室就停住了……這一切,都交融成塔塔攸創作〈廢河遺誌〉的經驗與題材。

追溯斷面背後的故事

十幾年前,塔塔攸卸下醫院的行政工作,經常背著背包,裝著望遠鏡與相機,沿著基隆河順流或上溯,尋找一個定點,老街、古井、廟宇,觀看岩層與著生的植物。天氣晴朗的時候,從大崙頭山、金面山、碧山巖、九五峰遙望基隆河流域;他時而想像個人的生命史是一條河流,擷取的表象,只是河流的一個斷面,如果能夠溯溪,每個人背後應該還有一段故事,源頭也許是在金瓜石的礦坑,或是八堵的運煤船;他時而想像河流有如人體的動脈,「百年洪峰引爆脆弱管壁的堤防潰決,一如腦溢血造成城市的癱瘓;而醫療用的頸動脈超音波是否能夠模擬一種水工試驗模型,估算出流動的水量與流速,在河流陡直處做一個繞道手術,回復基隆河截彎取直前的面貌。」塔塔攸生動地比喻人與河流之間的關係。

「塔塔攸」此筆名源自台北古地名,地質學的名詞稱為「oxbow」(牛軛),平埔族語意指項鍊頭飾,「這是台北盆地百年前的美麗地貌,但在基隆河截彎取直之後,已完全消失;〈廢河遺誌〉寫的就是這個主題。」關心生態環境的塔塔攸,當初參加文學獎時,即有意使用「塔塔攸」此筆名,提醒讀者注意河川環境。〈廢河遺誌〉獲獎之後,影響塔塔攸開始架構長篇小說創作,「從短篇小說只能看到樹木,而長篇小說作品即是構造整個大的樹林。」塔塔攸大部分的作品,皆放在「台灣文學部落格」(140.119.61.161/blog/forum_per.php?member_id=254)。

身分交替,書寫環境病歷表

當身分從小說創作者回歸楊慎絢主任,他除了利用時間在台大環境職業學與工業衛生博士班進修,也經常帶年輕醫師到社區進行社區醫學服務,他認為社區醫學應該著重於環境議題和流行病,希望年輕醫師能多認識環境,偶爾,他即興地摘下聽診器在社區示範牛軛地形,向年輕醫師們訴說著老台北的地質身世。

而當他的身分又回到塔塔攸,向來熱衷自然史的他,打算以過去式書寫台北盆地與堰塞湖之關聯性的長篇小說。此外,由於父親是道地的彰化溪湖人,楊家祖厝座落當地,塔塔攸更計畫為彰化東螺溪寫一篇小說,記錄逐漸被忘卻的東螺溪歷史。

他說,「塔塔攸這個筆名,只用這麼一次,下一次發表作品,或許會再換個筆名吧。」無論改用哪個筆名,楊慎絢或許又將和另一個身分交替,持續以文學記下自然與環境的病歷表。●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