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一首詩就像麵包 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紀錄

2010/11/29 06:00

一首詩就像麵包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10年10月23日下午2時

一首詩就像麵包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紀錄

地點:自由廣場1樓會議室

一首詩就像麵包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紀錄

評審委員:尹玲、李瑞騰、陳義芝、陳黎、楊牧(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記錄:陳思嫻

攝影:宋志雄

圖:王孟婷

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開始,首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883篇來稿,由林婉瑜、林德俊、陳思嫻、鯨向海、楊宗翰、羅任玲等六位初審委員分三組初審,選出51篇進入複審;再由複審委員李進文、孫維民、顏艾琳選出15篇作品進入決審。五位決審委員公推楊牧為主席,會議開始。

楊牧:請各位評審委員報告選稿標準與整體看法。

李瑞騰:在文學獎的競技場,詩作的好壞是一種相對的選擇。大體而言,這些作品主題表現清楚,但因徵獎辦法規定詩作須五十行以內,投獎者似乎就都努力寫滿五十行。行數確實重要,這牽涉到作者想表達什麼?是否在規定的行數內表達出來?同時,這次似無特別驚豔、具冠軍相之作。

陳義芝:我倒覺得這一批詩作非常好。一首詩,要看它的語言是否清新準確、象徵元素是否成立,以及語言的音質等等。這次入圍決選之作,在表現方法上,都有讓我歎賞之處。

陳黎:不曉得是否自己已無法適應新生代作品,或是新生代的表現方式和以往所認定的好詩大不相同,這幾年,感覺較少看到創意和新意兼具之作。打個比方:一般人在吃麵包時,總希望能吃出麵包師傅的手藝。一首詩就像麵包,如果沒有被作者寫好/烤熟,讀者/購買者就會覺得奇怪,既然是沒寫好的詩/沒烤熟的麵包,怎麼可以拿出來參賽/販售?這次入圍決審的作品的確有些具備創新,語言也富有啟發,但是,卻曝現其基本形式的掌握能力不足。

尹玲:我喜歡閱讀令人感動的真誠作品。只要不是刻意堆砌或使用網路文字的新奇之作,我也能接受。此外,能成功表現語言、文字、意象的,也列入考慮名單。這次有幾篇將台灣生活寫得很細,對社會現象有深入觀察;而受到外國文化、電影影響的作品也不少。

楊牧:我參加過多次新詩獎決審會議,通常把標準定在70分到90分之間,這次不知為何,沒有任何一篇作品超過八十分,即使多讀幾次,分數仍未變動,也許要怪我自己對某些題材和文字,產生懷疑感,但我也很清楚自己平常對於別人的創新,不但可以接受而且還非常鼓勵;所以,這種普遍被我打低分的現象,十分詭異。題材方面,則較靠近我們所生活的21世紀,已不僅是20世紀,並且傾向於全球化。當然,作者有權選擇他想書寫的,重點是,如何把自己選擇的主題好好表現出來。

接著,進行第一輪投票,每位評審以不計分方式,圈選五篇。結果如下:

四票作品

〈雙面維諾妮卡〉(尹玲、陳黎、陳義芝、楊牧)

三票作品

〈會議〉(尹玲、李瑞騰、陳義芝)

〈寫生簿〉(陳黎、陳義芝、楊牧)

〈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詩〉(尹玲、李瑞騰、陳義芝)

二票作品

〈琥珀女孩〉(陳黎、楊牧)

〈紙有我的旅行〉(尹玲、李瑞騰)

〈我無能翻譯你的詩句〉(尹玲、楊牧)

〈我在你身邊躺下〉(陳黎、楊牧)

一票作品

〈早晨的探訪〉(李瑞騰)

〈在路上〉(李瑞騰)

〈植物般安安靜靜存在〉(陳義芝)

〈豐盛的餐桌〉(陳黎)

○票作品

〈練習曲〉、〈緩緩〉、〈靜坐〉

○票作品不予討論,評審針對有獲票作品依序發表看法。

一票作品

〈早晨的探訪〉

李瑞騰:我試圖找出詩中的「妳」死亡的原因,我揣測:第二人稱「妳」(死者),是被這個第一人稱「我」開車撞死的。同時,「我」應該不是死者的父親,因為若是父女關係,對照後面所寫,「我們騷動了妳漸入於無的記憶」,則力道顯得不足。所以我寧願把它當成肇事者為死者所寫的悼亡詩,才能貫徹全詩的情景描寫;後面提到的那幾隻黑鳥,畫面滿驚悚的。

陳義芝:我本來有選這首詩,後來拿掉了。我在詩旁註記:「魯迅的〈藥〉就深多了。」詩中人物關係,確實允許多層解讀。全詩有多處情感相互抵銷之處,作者似乎不知如何安頓自己的感情。

〈植物般安安靜靜存在〉

陳義芝:這首詩是同志男孩的告白。最後寫到「提醒你記得為窗台的仙人掌澆水雖然/它們耐乾好養和我一樣」,點明了寫作者的「我」如同「植物般安安靜靜存在」,有一種堅忍。作者企圖用統一的句型,但結構缺乏肌理,偶爾造字欠缺完整性。我不堅持,可以放棄。

陳黎:我對它不反感,但意象確實很混亂。這首詩具備了12世紀或5世紀的詩歌美德,但有些細節不太準確,例如最後一段第三行「留下透明的脣形,一隻偷窺世界眼睛的大小」,所謂「大小」究竟是名詞或形容詞?

尹玲:有些地方跳躍過於快速,讀來有點辛苦。我懷疑陳義芝提到該詩的「男同志」傾向,為什麼不是女同志呢?

陳義芝:第五段曾提到「我們是史帝諾斯做的男孩」,這一句的角色透露出兩位都是男孩。再加上詩句中不時出現「窺探」、「迷路」、「愛」,可看出詩中是描繪兩位男孩的情愫。

楊牧:讀這首詩時,我用英文在一旁寫著「這是一個有限的、神祕的社團」。作者對聲音和他要表達的意思,掌握度不是很高,例如第二段「和所有朦朧的美好過往擦肩而過」,這句在聲音上,表現得不夠好。

〈豐盛的晚餐〉

陳黎:詩的內容不算很「豐盛」;但第一段「三菜一湯/對兩個人來說已足夠」,這樣的句子還不錯。此外,作者用「在餐桌上交換口水/已是他們近來做過最親密的事」表現兩人的親密或疏離,也算一種情調。

陳義芝:這首詩寫到後面十分糟糕,強調「她」又流淚,又強調「……只是怕他看到了」。

陳黎:末段確實可刪掉。作者嘗試女性書寫的方向滿值得鼓勵,但有些基本的、該注意的細節,還是要斟酌,文字失準有點可惜。

〈在路上〉

李瑞騰:我放棄這首詩。

兩票作品

〈琥珀女孩〉

陳黎:作者寫癌末病童,我原怕他藉題發揮,寫得過於戰戰兢兢或太濫情,但整首詩的語言滿自然的,也是我反感較少的一首詩。不過,作者雖探觀生死,卻稍嫌簡化,例如「有些草葉在腐朽/其他的輪流發芽」,表達了有人死去有人活著,而詩中的「妳」,只是比作者「我」早一步踏進死亡。另一方面,作者擁有清新自在的語言,相較其他詩作寫得過於乖張,值得肯定。

楊牧:這是我相當中意的一首詩,簡短句型原非我特別喜愛,但作者筆法相當熟練,每個句子幾乎都放入情感。也有些細微的缺點:作者掌握聲音的時候,喜歡讓聲音的進行受到挫折,不夠理想。

陳義芝:第三段讀起來似乎很靈巧,但寫得不太有把握。此外,作者場景鋪陳稍顯凌亂。

李瑞騰:我試圖解釋這首詩時,就會去想:它能否說服自己?作者表達的意念做為表達安慰的語言,並不具特別深刻的道理。

尹玲:這首是入圍決選作品中,令人感到最溫暖的。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不是很清楚。標點符號的用法也有違慣用方式。此外,最後一段詩句對於「安慰琥珀女孩」,有任何幫助嗎?

〈紙有我的旅行〉

楊牧:光是題目我就不能接受。作者用字頗有意思,有其野心,但對某些辭彙的把握能力不足。

李瑞騰:把報紙當做一個小宇宙,用每個版面串起人生,作者把讀一份報紙視為在紙上旅行,基本的創意不錯,有整體感,尤以美食版所連繫的人生細節最佳。

尹玲:標題很特別,這首詩刻畫了台灣社會最新的現象,文字不錯,生動活潑。

陳黎:題目所設的雙關語沒有什麼特別作用。而詩中所使用的聲音和意象,也看不出更多趣味性。

陳義芝:詩意不夠,匠氣太重,詩中的形象都是虛造的,雖然的確使用了繫連,但都在意料之中,無法拓展新意,沒有給人新的感動。

〈我無能翻譯你的詩句〉

尹玲:作者藉由沉痛問句的安排,頗具新意地描述了家國之痛。

楊牧:文字聲音很溫柔敦厚,在現代詩中,很多人不願深入去寫這樣描述戰爭的詩。但詩後面不需附上那麼長的註釋。

陳黎:我認為這是假的溫柔敦厚,詩中有太多標語式的名詞,顯見作者沉澱得還不夠。

陳義芝:作者或許受限於自身缺乏更深刻的體驗,於是就在詩中借用一個比較偉大的詩人,例如有人寫過加拿大的瑪格利特.愛特伍或者美國詩人普拉絲等,這首詩裡便寫給巴勒斯坦詩人穆里.巴爾古提,但未能深入其中,以致於有些地方的表達受挫。

李瑞騰:我不否認這首詩的題材具備可開發性,但詩中所描述的以巴衝突事件很複雜,已非作者所能掌握。

〈我在你身邊躺下〉

陳黎:全詩語言很平靜,初讀會以為是一首情詩。可惜最後三句寫得不夠真誠。

楊牧:這首詩與〈琥珀女孩〉最終要傳達的都是愛與同情。很難得有一首這樣的詩,讀來不覺得厭倦。

李瑞騰:詩中「你」和「我」之間的關係,似乎是「我」較倚賴「你」;有別於一般小孩對大人的仰靠。

陳義芝:我較喜歡〈琥珀女孩〉勝於這首詩。此詩情感的流露不夠自然,個人情緒過於沉重,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沒有處理好。

尹玲:如果沒讀到最後的附註「獻給我兩歲半的外甥」,根本弄不清楚作者要寫給什麼人。

三票作品

〈會議〉

尹玲:文字實在,意象精準,勾勒出主角的各種意圖,寫得十分深刻。很特別的一首詩,詩題也很特殊,我選這首是因為它具有新意。

李瑞騰:使用第三人稱,探討權力的腐敗,諷刺性與批判性都很強。但詩中出現γβ等符號,會讓讀者不懂這些符號在詩中的作用和意義。

陳義芝:這首是我心中的佳作,會議場所是權力腐敗的地方,作者所用的負面形象角色「他」,是會掏空資金的,「他」在權力場上如一隻野獸。作者也用了一些科學名詞,塑造人人都懼怕的「他」。詩中使用希臘字母,我依其特性,設想字母乃隱喻角色的性格。至於詩中其他專有名詞,也得藉由查閱,才知其意涵。所以,希臘字母與科學名詞的使用,反而放大了這首詩的缺點。

陳黎:前面四行的英文引言,已經涵括整首詩的意義,既然如此,還需要放這四行引言嗎?這首詩的架構滿驚人的,但那些科學名詞和希臘字母確實干擾了閱讀這首詩的效率。

〈寫生簿〉

陳義芝:這首詩是心靈寫生,我對此次參賽作品的好感,全來自於此,它是我的第一名。語言柔順、心思真切,透過構想把心景情節化,不流於概念式,想法清新生動,使用精準的鏡頭語言呈現人生各面向,既帶有情味又顯得精練。

陳黎:這是我心中的首獎,讀起來滿迷人的。全詩分為六小段,每一段都有一個小標題,並發展成一首小詩;六首小詩裡,我最喜歡第一首。但第四段小標提到的「空襲」,似乎與該段的內容沒有關連,削弱了讀者的期待。

楊牧:這首也是我的第一名,我把它的分數打最高,他寫最尋常的事,能屈能伸,文字很特別,節奏和音調表現相當好。

李瑞騰:確實是不錯的詩,但我不喜歡它的小標使用數字一、二等,小標題目也稍嫌抽象。陳黎覺得不妥當的地方,我還滿喜歡的。

尹玲:語言非常清晰,但不夠詩意。各段的小標題不夠簡潔,字數太多。

〈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詩〉

陳義芝:這首詩是我的佳作。整首詩在詮釋名字的寄寓,包括自己與家族、長輩與孩子的關係。表達得很穩當,是具有意識的寫作,所有的素材都在作者的掌控之中。

李瑞騰:這是一首比較清爽的作品,我原本期待讀到作者對詩的看法和寫詩的經驗。作者卻通過「名字」去表達「我」和父母、創作和傳承的關係。讀起來流暢,也很切題。但詩中使用許多括弧,似乎沒有非如此不可的必要性。

尹玲:這首詩不單是表達「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詩」,也可把它看做世間萬物,詩中人物不一定是指特定的人,它從平凡中帶出特別的意義。

陳黎:這首詩陳述得過於簡單。詩中提到的五行跟八字,也無發揮特別的功用,不足以提供讀者產生閱讀的趣味。

楊牧:我原以為作者要用自己的名字寫一首「詩的理論」,讀後發現他寫得很有哲學味,有些地方雖有趣,卻沖淡了我對這首詩原本的期望,詩中也有幾處無法說服我。

四票作品

〈雙面維諾妮卡〉

李瑞騰:作者使用現有的事物探索人生的其他可能性,但是否有必要借用奇士勞斯基的電影為題目,值得商榷。

陳義芝:這是我心中的第二名作品,從同名電影《雙面維諾妮卡》出發,討論人的雙面性和兩個自我,解答擺盪在自由、愛戀、婚姻、家庭等種種課題。

陳黎:作者從最根源的事物發想,在有限的篇章內,利用虛實消長的技法,完整地呈現創作者的想法。但對於虛實間的角色變換,詮釋得還不夠好。尤其幾個重大事件和觀點的安排,讀來有些困惑。詩中有些細部用字也略呈失焦,比方「我賽跑的時候」,自己一個人時應稱之為「跑步」;又如「洗手羹湯」,文意上也不通。

尹玲:全詩與電影《雙面維諾妮卡》較無關,而是自己對於另一個自己的說話,電影較具神祕色彩,故事裡夾著故事;這首詩則寫得較實,少了那份「虛」。

楊牧:這種書寫策略是值得尊敬的,音質表現上故意做出悶悶的聲音,是一首抒情詩,作者應該是個很有創意的人。

接著,進行第二輪投票。經討論後,評審決定從十五篇作品中挑出三篇給分,最高3分,最低1分,先選出前三名。結果依分數高低排序如下:

〈寫生簿〉(11分)

(李瑞騰2分、陳黎3分、陳義芝3分、楊牧3分)

〈雙面維諾妮卡〉(10分)

(尹玲3分、李瑞騰1分、陳黎2分、陳義芝2分、楊牧2分)

〈會議〉(5分)

(尹玲2分、李瑞騰3分)

〈琥珀女孩〉(2分)

(陳義芝1分、楊牧1分)

〈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詩〉(1分)

(尹玲1分)

〈我在你身邊躺下〉(1分)

(陳黎1分)

其餘諸篇未獲分。投票結果公布,評審一致同意〈寫生簿〉獲得首獎,〈雙面維諾妮卡〉二獎,〈會議〉三獎。

評審們再進行第三輪投票,針對前三名以外的十二篇作品,以最高2分,最低1分,選出兩篇佳作,結果如下:

〈琥珀女孩〉(7分)

(尹玲2分、陳黎1分、陳義芝2分、楊牧2分)

〈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詩〉(3分)

(李瑞騰2分、陳義芝1分)

〈我無能翻譯你的詩句〉(2分)

(尹玲1分、楊牧1分)

〈我在你身邊躺下〉(2分)

(陳黎2分)

〈紙有我的旅行〉(1分)

(李瑞騰1分)

其餘諸篇未獲分。依得分高低,所有評審一致同意:〈琥珀女孩〉、〈我的名字就是我的詩〉同列本屆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