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意外的後現代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1948-)

2005/12/29 06:00

◎徐力

後設小說與後現代,其實不是同一回事,前者指的是小說自我指涉(self-reflectivity),後者以文化文學理論家詹明信(F r e d r i cJameson)的話來說,是一種文化脈胳、思維、或集體的政治潛意識,而不是作家標新立異特殊自我風格。但是讀伊恩.麥克尤恩的作品,若不深究其寫作技巧和風格,不但錯過了他作品的精髓,嚴格來講,也是一種偏讀、誤讀。

以《贖罪》(Atonement)這部2001年為麥克尤恩贏得多項文學大獎的作品為例,時光倒退到1934年──歐陸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幾年──一個尋常的倫敦夏日午後,在占全書一半、漫長近兩百頁的私語中,是十三歲的少女布烈奧妮看似平凡的一天,然後看著她一步步走入她自己編織的虛構世界的罪行中。願意放棄高潮迭起故事情節的讀者,方能等到真正的故事,真正的救贖。這也正是《贖罪》的絕妙手筆,罪人和罪行都在荏苒的時光和擾嚷的絮語中糢糊了,真正的救贖在於小說,以後設小說(metafiction)為小說贖罪,以虛構為真實贖罪。

學英國文學出身的伊恩.麥克尤恩,不諱言自己深受吳爾芙的影響,然而同時他也常在作品中影射、評論英國文學。《贖罪》的頁首,引的就是珍.奧斯汀的《諾桑覺寺》(NorthangerAbbey),此小說諷刺的是著迷於羅曼史前身的歌德式小說(Gothic fiction)的女性,如果珍.奧斯汀的小說是夾小說論小說的「雙小說 」,那麼《贖罪》便是如羊皮紙一般的千層小說。

在這千絲萬縷當中,感傷小說(sentimental novel)如英國十八世紀作家山姆.里查森(Samuel Richardson)的《克萊麗莎》(Clarissa),則是被揶揄,也是無法完全跨越的異者。於是犯罪那天,布烈奧妮的姐姐西西莉亞讀的就是《克萊麗莎》,少女布烈奧妮寫的劇作《艾拉貝拉的審判》(The Trial of Arabella),女主角名字也是小說《克萊麗莎》裡,克萊麗莎的妹妹。更有趣的是,回頭看麥克尤恩另一部小說《永愛》,女主角也不偏不倚就叫克萊麗莎,也許,在這一系列的作品中,麥克尤恩暗喻的是文學如何走出寫實與感傷文學糾纏不清的傳統?又或許,他想畫的那一條線,是從里查森的《克萊麗莎》到吳爾芙的《達洛威夫人》(小說《達洛威夫人》的女主角也叫克萊麗莎)?在這繁複的指涉中,讀者最能確認的是,麥克尤恩的確不是一個甘於用想像畫餅充飢的寫實作家,《贖罪》也不是寫實──甚至心理寫實──可以一語道盡的意外後現代作品。

雖說伊恩.麥克尤恩的寫作技巧、風格都不落俗套,甚至有時顯得炫麗而不近人,然而他一路走來,卻仍擁有可觀的市場和死忠讀者。短篇小說《初戀異想》(First Love, Last Rites)頗為暢銷,《床笫之間》(Between the Sheets, and Other Stories)則擁有如偵探電影般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而具有心理張力書名的《贖罪》儘管賣座,卻是一本徹底後現代、而意外成為國際暢銷書的特殊作品。

以寫作技巧來說,伊恩‧麥克尤恩的寫作之路可能比起許多現代的作家都要漫長,他的作品從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式的心理寫實開始,甚至被某些批評家戲稱為「驚聳伊恩」(Ian Macabre),嘲笑他的驚世媚俗。然而,在他近年的作品,如1998年的《永愛》(Enduring Love)、2001年的《贖罪》,以及今年剛出版的《星期六》(Saturday) (全書的情節都發生在一天),他印象畫派般的敘事風格,明顯與現代、後現代作家同列;細膩卻理性抽離的語言,冷冷地把那些躺在海灘或陽台上等著消費文字製造機印出的衛生紙文學的觀光型讀者,請出他的文學世界外。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