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我在川端康成的故居

2011/07/27 06:00

川端康成故居裡的兩扇竹扉矮門。

文.照片提供◎陳銘磻

川端康成。

四、五○年代出生的台灣人對於川端康成的認識,大都來自於在戲館看過吉永小百合和高橋英樹主演,由川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伊豆の踊子》;五、六○年代出生的人,大抵是從川端的小說作品《雪國》、《古都》、《山の音》和《千羽鶴》中,知道這位日本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獨有清新文字所表達的情欲世界,與早熟的敏銳心靈呈現的悽美人性。

川端康成出生地大阪此花町。

1946年,川端正值四十七歲,那年10月,他帶著妻子秀子與養女川端政子,為了避開戰火侵擾,舉家搬遷到位於日本神奈川縣三浦半島西面,人口約十八萬的鎌倉市長谷居住。

川端康成的起居寫作間。

某年夏天,我的第二度鎌倉之旅,從伊東、熱海、大船,再轉換電車到鎌倉市長谷,打算專程拜訪川端生前的最後故居,就如同當年三島到此會見川端那樣,感受一代文學大師悠遠、悽美、幽玄的作品靈魂。

雖則早已了然川端不喜被隨意打擾的性情,我卻悠然坐在江之島電車內,凝視車窗外白花花的夏日天空,想望這位被形容為地地道道是《源氏物語》一脈傳承下來的日本新感覺派作家的文學丰采。

感官精妙的典雅美

幾度來回在長谷夏日悶熱的古老街衖裡,像隻無頭蒼蠅一樣四處尋覓,始終不知川端最後的故居究竟藏於何處?握在手中的導覽地圖並沒有顯明的標誌,我只得一邊拐街換衖,一邊借問路人;花了大半天腳程,終於在鄰近長谷車站附近,一間掛有「伊勢皇大神宮別宮」指標的消防隊樓房的巷口,從一位老先生口裡,詢問出正確地點就在巷口直走約一百公尺左轉處。

儘管一路懵懂尋覓,問路的對話極盡好笑,卻是這一趟鎌倉旅行最為痛快之處。

紅日西斜的長谷小巷,我站在掛有「川端」二字門牌的板門前,心跳加劇,想著板門另一端便是作家的宅邸,我即將見到這位已故文學家,生前創作時,翩翩起舞的古典靈思意象了。

門鈴聲響後,簡樸的板門緩緩被推開,像極了電影中的畫面,一切神祕景象都藏在木門之後;從門後探頭問話的是位年約五十的女管家,又是一陣嘰嘰喳喳,不知云何的兩極對話,雖然已過參訪時間,女管家卻在聽聞我來自「台灣」二字後,便不疑有他地開門放行讓我進入屋內。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兩扇編列精緻的竹扉矮門,門後一片綠意盎然的韓國草坪,幾棵高大的林樹和三根石柱,在夕陽鮮明耀眼的餘暉照射下,氣燄動人;這該是作家半隱半現的幽邈投影?還是我玄妙想像的倒影呢?日思夜想參訪的川端故居,已然輕易地在我眼前展現它平凡又寧謐的面貌,那是近乎我夢幻中的虔誠肅穆,一種感官精妙的典雅之美。

屋主早已不在人世,我央求管家讓我坐到川端生前經常坐著沉思,那一塊日式傳統建築的屋宇石階,並和她拍照留影;這時,我的心神竟有一種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喟歎。

川端的文學作品,深刻地流露出《源氏物語》所表現的王朝貴族,象徵冷豔美的官能性色彩,以及他那來自時代與民族性所支配的美學態度,正是他戰後的作品具體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心理困惑、迷惘以及沉淪的世態。他還將日本的悲哀、時代的悲哀,以至於自己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悲哀美」和「滅亡美」。尤其承受西方「悲觀哲學」與「神祕主義」的衝擊,川端在日本傳統美學的思維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從而也找到東西方世紀末思想的匯合點。這即是他十分顯著的頹廢情調。

看待「滅絕之美」為美的極致,讓川端在人世間七十三年的苦海生涯後,選擇口含煤氣管自盡身亡,成就自己對於物的「有」與「無」的界定。

雪國記憶幻為旅人自歎

曾經說過:「人們在我的創作中找到日本文學傳統的風味。」的川端康成,1970年6月16日,曾經到訪台灣,參加在台北中泰賓館舉行的第三屆亞洲作家會議,由當時的會長林語堂主持,川端康成應邀在開幕典禮做了一場精闢又生動的講演,他的講題「《源氏物語》與芭蕉」的內容與演說風采,獲得與會人士熱烈的掌聲。

第一次蒞臨台灣的川端,除了到外雙溪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還到板橋林家後代林柏壽位於陽明山的別墅,跟1910年負笈東京求學的林柏壽會面,兩人見面格外親切,談不完的東京舊事,使川端稍稍消除旅途勞累;是夜,他又和林語堂先生做了一番無關政治的文學懇談,並會見以寫作《藍與黑》享譽文壇的作家王藍。

結束在台七天的活動返回日本後,川端寫成了一篇〈台灣.韓國〉的文章,記述他來台的點滴見聞,這一篇文章,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傳述到台灣旅行的感性情愫。

斯人已作古成仙,我卻坐在作家過往沉潛創作靈思的台階,望著長谷夕陽映照在眼下那一片空寂的草坪上;偌大庭園的角隅,徒留斑駁深深的沉落痕跡,充滿悽寂的無常色彩。

莫非是川端用他雪國那片白茫茫的記憶,將顫動之美隱藏起來,幻化成旅人的幾許莫奈自歎?

我靜默無聲地坐在川端的石階上,玄妙想像半晌,一時分別不出身在何方?腦際忽然閃過在電影《伊豆の踊子》飾演高校生的三浦友和俊美的臉龐,忽而又聯想起《雪國》中那個被視為寡情男子的島村,一身頹廢模樣。

越後湯澤的雪開始飄落了嗎?駒子後來的命運如何?從伊豆幽穆的天城山脈初相識,直到短暫的默許相愛,薰子和高校生在伊豆下田港分別後,是否曾再次見面過?想來,一旦千羽鶴翩翩飛起時,鎌倉長谷的冬天就將到來。

是這樣吧!●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