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湖南小姐的內心話

2011/10/26 06:00

◎庄腳人

筆者日前清晨5點多到北部某高爾夫球場打球,由於不論在家或出外,甚至受邀到扶輪社等社團演講,都習慣講台語,自然在高爾夫球場與桿弟講話時亦說台語。但是,幾洞過後,那位桿弟小姐突然說,她台語說得不大好。她這麼一說,才發現她的台語發音的確有點腔調,如果不說破還真的沒有感覺到。過去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學校很嚴格地禁止講台語,如果在學校講台語不只被處罰,甚至會被罰錢,久而久之,學生即使在家也說北京話,因此很多小孩和年輕人都不大會說台語。

年齡將屆九十的我不禁想起,早期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時,雖然日本政府沒有禁止講台語,但是到公學校(等於當今的小學,也算義務教育)讀書時、在公共場所,如車站、渡船頭(昔時不若現今有很多橋梁,河岸兩邊人們往來皆靠渡船,而兩岸等候渡船的地點便稱「渡船頭」)、市場等,所聽到的對話都是日語。終戰後日人返日,來了很多中國人,那時因大多台灣人都受日語教育(據統計,終戰時台灣人的識字率有80%),仍有許多台灣人還是用日語交談。而從中國來的人講的是普通話,但是中國人講普通話卻有很多口音。據說,北京人講普通話的發音比較正確,而如上海、湖南、湖北、重慶、福州、廣東等地的人,所說的普通話就常帶有很重的腔調,因此當時的台灣人,對中國人講的普通話感到迷惑與無所適從。後來學校教育或是各地所設的講習班,都從ㄅㄆㄇ注音與四聲開始教,才有比較統一的發音,漸漸形成所謂的國語,加上國民政府禁用台語(當時不但學校教育全禁,連電視、廣播電台都受到嚴格的控制),台灣從終戰前的日語社會,慢慢成為現在的北京話社會。

以上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語言變遷。而我與那位桿弟小姐,在球場一直都用台語交談,在將要打完十八洞時,桿弟小姐才表示她是湖南人,二十歲時就嫁到台灣,育有一個可愛的女孩,之所以來當桿弟賺錢,是想存錢做為女兒將來的教育費用。她說來台灣已經十多年,台灣是個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在台灣說話、行動一切都很自由,不似過去在家鄉中國時,說話、行動都要小心謹慎,感覺非常不自由。加上在台灣如果生病,醫療福利制度優秀方便,所以決定一生都要留在台灣,享受自由快意的生活。這些都是在高爾夫球場與桿弟小姐以台語交談半天後,來自湖南的她發自真心的一段話。●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