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隨筆台灣日子】 這是老闆招待的 外二章

2012/02/19 06:00

【隨筆台灣日子】這是老闆招待的 外二章

◎木下諄一 圖◎吳怡欣

剛來台灣的時候,我常在住所附近的一家小店吃飯。去了幾次後和老闆熟了,有時也會聊上幾句。

有一天,和幾個朋友一起到那家店用餐,服務生端了一盤菜過來。「抱歉,小姐,這道菜不是我們點的。」那服務生微微一笑:「這是老闆招待的。」

曾在西洋浪漫電影中看過這樣的橋段:酒吧吧檯坐著一位女性,調酒師端來一杯酒放在這位女性面前,「這是那位客人請您的。」一手指著坐在角落的紳士。可是,面對著現實生活中老闆送的「禮物」,從小到大生長在日本的我從沒遇過這種事,那時的心情與其說是驚喜,還不如說是惶恐不安比較貼切。「真的可以吃嗎?沒問題嗎?」腦子裡滿是問號。

在台灣住了幾年後,對這情形早已見怪不怪。但有趣的是,根據我的觀察,喜好此道的人還真不少。

招待菜一上桌,那些客人開心地對老闆道謝話家常。在那和樂的氣氛中,完全難以看出他們是否和我過去一樣,內心的惶恐隱隱流動著。

整理我二十年來的觀察心得,一般來說,喜歡得到「老闆招待菜」的人,也喜歡點「菜單上所沒有的」。

在義大利餐廳點蛤蜊墨魚麵、在日本料理店拜託老闆做飯糰帶回家、在鐵板燒店裡仗著交情向老闆討醋醃洋蔥……然後向同桌的我說:「這一道是菜單上沒有的。」用那喜孜孜又帶點驕傲的語氣,開始介紹這道專屬於他的特別菜單。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總在想,菜單上沒列出的菜不見得會特別好吃,就算它是老闆招待的,也未必占到便宜。但從顧客滿足的笑容,它絕對是具有魅力的一道菜,或許是因為其中意涵著「有錢也買不到的特別禮遇」的成分居多吧。

沒有人會因為「特別禮遇」而心情不好的,所以常得到「特別禮遇」的顧客自然而然經常光臨那家店。於是顧客常上門消費接受禮遇,老闆多多賺錢,賓主盡歡。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雖然我住在台灣已經超過二十年,老實說對「老闆招待的」這件事仍然不能習慣。第一,「白吃白喝」總是不妥,再說「無功不受祿」,我沒有任何權利去取得不屬於我的東西;第二,我不知道下次來這間店會是什麼時候,有可能不會再來,這樣反而有一股無形的壓力,好像虧欠老闆一份人情,不知何時能還……想找機會上門儘早還清這筆人情債,但又擔心老闆再度以招待菜表達他的好意……又是沒完沒了的人情壓力。

除了人情之外,我的另一個壓力是「老闆招待的要吃完」。但有時難免招待菜不合胃口,或肚子實在是太撐了,然而為了答謝老闆的心意,只好硬往嘴裡塞。

「沒那麼嚴重啦,你想太多了。」朋友總是這麼勸我,但我還是覺得接受「老闆招待的」之後會衍生出無窮的麻煩,怎麼樣都不划算。

台灣不冷

每年一到冬天,總會聽到一、兩次有人說「台灣不冷」這句話。我猜大概是看到來自日本的我,直發抖個不停,才這麼說吧。之後免不了附上一句,「日本不是更冷嗎?」然後一臉疑惑地等著我的回答。

的確,台灣位於亞熱帶,以台北盆地為例,氣溫再低也不大可能低於攝氏六度。像日本冬天那樣降到零度以下的情況,可說是不曾有過,更別提下雪了。

可是,我就是覺得台灣的冬天好冷。無法忍受的冷。尤其是下著毛毛雨的日子,那寒氣像是針一樣地刺進皮膚,讓我不得不打開電暖器,在它的正前方找好位子坐著,腿上裹著毯子,再抱著小狗,全副武裝與寒冷對抗。

已經把禦寒道具全用上了,台灣人還是說「台灣不冷」。不會只是嘴上說說的吧?他們的話我實在不相信。

有一天,我問太太:「台灣的人都說台灣不冷。妳信嗎?」

順帶一提,我太太也是日本人。

她是這樣回答我的:「會不會是因為他們老是走過來、走過去,動不停的關係?」

老是動不停?或許真是這樣沒錯。依我的觀察,台灣人總是沒閒著,像我這種怕冷卻老待在房間裡的少之又少。

當下決定學台灣人,開始活動活動吧!脫下從日本帶來的厚大衣,換上輕便的夾克後,往戶外出發。

好冷。

雖然冷,走了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漸漸暖和起來,剛才體內的寒氣已經一掃而空。太太說的沒錯,活動一下果真不覺得冷了。

街上走完一圈,全身上下暖呼呼,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一進家門,冷颼颼的空氣迎面而來。

還是好冷。

這時我突然發現,對了,在日本冬天進家門的那一瞬間,是暖暖的感覺。就算外面天氣再冷,手凍得再冰、臉再痛,回到家一開門,迎接我的是暖暖的空氣。那是一種「我回來了」、四肢終於可以完全鬆懈的感覺。

可是在台灣就不同了。屋子裡是冷的,像冰窖一樣,每一寸肌膚全處於備戰狀態。在我成長的印象之中,家裡總是溫暖的;而現在,應該是給人溫暖的家卻與預期相反,所以感覺比實際更冷。

談到這兒,想起有人說過的一句話:「北海道的夏天不涼。」

奇怪,北海道不就是位在日本最北邊、每年吸引大批觀光客前往避暑的地方?實在想不通為何會有人這麼說,於是向來自北海道的朋友問個究竟。他回答:「也許是吧。因為北海道在夏天不常開冷氣,所以習慣吹冷氣的人到了北海道,還是覺得熱。」

他的意思是北海道的天氣還算涼爽,即便是夏天在家中也很少開冷氣。對於習慣被冷氣包圍的人,自然的氣溫已經滿足不了他的要求,所以會喊熱。這不就與我在台灣冬天一直覺得冷,是一樣的道理嗎?

幾天前,一位台灣朋友張口閉口直喊著「好冷、好冷」。他與之前對我說「台灣不冷」的那位是同一人。

「你不是說台灣不冷嗎?」我帶著些許挖苦的口吻問他,這小子終於肯站在我這邊。他卻回我一句:「寒流來了,不冷才怪。」

聽他的口氣,天氣會冷是因為寒流的關係,和冬天無關。他始終認為,台灣的冬天根本不冷。

有錢沒錢,討個老婆好過年

話說幾年前,我為日本某航空公司的空中雜誌撰寫專欄,曾寫過一篇介紹「有錢沒錢,討個老婆好過年」這句台灣人熟知的諺語。專欄內容大約五百字左右,篇幅約占三分之一的版面,屬於小品文,但這篇卻意外地搏得總編輯的歡心。「今年的稿子,就屬這篇寫得最好最精采,實在是太有趣了。」於是交代美編配上比平常大出一倍的插畫版面,熱熱鬧鬧地刊登出來。

總編輯的反應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實在不清楚為什麼他們對這篇特別感興趣。好奇心驅使著我找出原因,最後的結論是「天外飛來的意外感」。

一般來說,「迎接新年有什麼是必備的」,會得到哪些答案呢?

如果是日本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年糕;再配上橘子,年味十足。還有其他的嗎?年菜、酒、和服,或許會有人說壓歲錢。來點不一樣的,例如大掃除後的乾淨屋子、新年應景的願望、有吉兆的初夢(在日本,1月1日晚上到第二天的凌晨所做的夢稱為「初夢」,傳說夢到富士山、老鷹、茄子,這一年便好運亨通)……有好多好多答案。但總的來說,這些全都是想像得到的,無論是誰都會點頭同意,無需多加解釋。

可是,「老婆」這個答案……怎麼想都覺得與「好過年」無法聯結,使人有一頭霧水、八竿子打不著的感覺。對日本人來說,是個連一丁點邊都沾不上的答案。換言之,這純粹是百分之百的意料之外,充滿跌破眼鏡、「天外飛來的意外感」。

順著這個「意外」,我們嘗試再多加一點想像。要是家裡有個新媳婦的話……會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呀。添了人口,想必家中變得更熱鬧、更多笑聲,感覺上真的可以過個好年。有意思。

這時「天外飛來的意外感」,透過試圖了解,進而產生新發現,再轉化成快活舒暢的感覺。好比是推理小說的結局遠遠地超出自己的想像,來個大逆轉,讀者憋在心裡的情緒終於得到抒發,由衷發出讚歎之聲。我猜總編輯那時看了我的文稿,也有類似的心情吧。

我再舉個類似的例子。中國話裡還有一個充滿「天外飛來的意外感」的句子,那就是「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頭腦陷入五里霧中。「新年快樂」的後面竟會接著「恭喜發財」?這是什麼邏輯?

或許以台灣人的角度,這樣的句子組合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而我剛來台灣過年時卻是怎麼也無法理解。(附帶一提,在日本,接著「新年快樂」的句子是「今年也請多多關照」。)但那也只是一開始而已,多聽幾次之後便很快習慣了,而且還會認為聽了心情挺好的。現在回頭想想覺得真是不可思議。

當初在籌畫這個專欄時,專欄的名字遲遲無法定案,想來想去總覺得與文章的內容並不契合,只得一個個捨棄不用。幾經折騰下來,腸枯思竭的我,想出「隨筆台灣日子」。只是把幾個詞堆疊排列,怎麼看怎麼怪。

會將「隨筆台灣日子」決定成為專欄名字的最大理由,連自己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我想應該是在內心某個角落,暗暗地期待著這個名字能夠發揮「天外飛來的意外感」,受到讀者的青睞。●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