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時代的鼓手,詩人陳千武

2012/06/20 06:00

◎鄭烱明

5月1日上午,當明台兄來電謂父親陳千武先生已於4月30日去世時,我的心中突然一片茫然。去年4月6日,我曾趁回母校中山醫學大學演講,與明芬一起去探望千武先生,知道他剛脊椎開刀不久,正復健之中,雖然體力稍差,但精神尚佳。想不到,只隔一年的時間,他已離我們而去。

陳千武與葉石濤一樣都是令人尊敬的前輩作家。他們都是著作等身,努力提攜後進,一生奉獻給文學,為半世紀來台灣文學的發展,傾注無數的心血。

回想起1966年我因到台中讀書,認識了陳千武與當時《笠》的主要同仁,包括林亨泰、詹冰、錦連、張彥勳、羅浪、白萩、趙天儀等人,可說是我日後走上文學之路的幸運。我曾說,「陳千武是我的詩文學的啟蒙者。」如果沒有他,我會寫出〈二十詩抄〉的詩篇嗎?如果沒有他,我會繼續創作,進而與文友創辦《文學界》與《文學台灣》嗎?

這麼說,陳千武先生有如我「詩的父親」,透過他與《笠》前行代的詩人,我了解了詩是什麼,為什麼要寫詩,也找到了台灣詩的方向。

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讀到〈雨中行〉、〈咀嚼〉、〈信鴿〉、〈野鹿〉、「媽祖詩抄」、〈暗幕的形象〉等作品時內心的衝擊和悸動。一個經歷過被殖民、戰爭與專制統治,以致「我底死,我忘記帶了回來」(〈信鴿〉)的詩人,寫出「我們相信/是屋頂/證實了我們的愛和誠實/然而,瘋狂的屋頂/使我們一再地痛苦/曾經有一次/我們更換了屋頂 可是屋頂還是同樣的屋頂/不夠溫暖/漏得更多/我們的惰性更為增強/到底還不是一樣的屋頂」(〈屋頂下〉),透露詩人的苦悶和抵抗,而喊出「要容忍下去嗎/在媽祖廟的屋頂下/避雨的人喲」。陳千武就是這樣一位具有歷史意識與現實精神的詩人。

當陳千武提出台灣現代詩的源流並非只有從中國帶來唯一詩的火種,而是不能無視於日治時期台灣本土的另一個根源的「兩個球根說」時,讓我們更看清楚台灣現代詩發展的脈絡。

「詩是一種抵抗」,「感受這種(現實)醜陋的壓力,而自覺某些反逆的精神,意圖拯救善良的意志與美,我就想寫詩。」基於這樣的創作理念,陳千武不只在詩的領域留下了珍貴的作品,另外,他參與南太平洋戰爭經驗的小說《獵女犯》(後改名《活著回來》),以及他與日本、韓國詩人發起「亞洲詩人會議」,出版《亞洲現代詩選》(1981-1990,五集),促進台、日、韓的詩的交流;成立兒童文學學會,對兒童文學的教育與推廣等所做的貢獻,令人敬佩。

陳千武一生創作的時間超過一甲子,可說是一位真正的時代的鼓手,永遠的台灣現實的抵抗者,他留下的豐碩的文學作品,將成為台灣文化的寶貴資產,也是台灣作家的典範。●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