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憶我北大

2012/07/18 06:00

◎王丹

我前後在北京大學念書兩年,時間並不長,但是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階段,而這種轉折,是與北大息息相關的:正是北大的自由空氣,培養我追求自由的理想;正是北大的學術氣氛,教育了鍛煉理性思考的能力;正是北大博納百家的氣度,使我感受到多元的可貴和寬容的意義;也正是北大的課程、書籍、講座和社團活動,使我接受了啟蒙教育,對世界的看法不再是懵懂無知。

北大對我的影響,並不只是這些看得見的東西。曾經在燕園――北大校園的稱謂――生活過的北大同學都應當會同意,燕園有一種整體的氣氛,讓北大學子浸淫其中,感染其中。

記得大一的時候,做為對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讀的補償,我對功課有意地比較放鬆,而全身心地體驗大學生活的自由。我常常一個人或跟同學在校園裡散步。這時已經是深秋,剛從綠色軍營歸來的我,滿心希望尋回一份平靜的詩意。黃昏的時候從學生食堂背了書和飯盒向後山和未名湖走,穿過五院及中間的果園,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落葉在腳下沙沙地響,遠處寒蟬的嘶鳴澹泊而高遠。亞非所、歷史系、數學系,三座木質小樓一字排開,各披一身濃濃的綠蔭,綠出許多的禪意。

想起父母像我這麼大的時候,就曾經在這個院中進進出出,三十年過去了,學生換了一代又一代,如今我也在這個院中進進出出了,而這幾座小樓依然故我,永遠是那樣的安詳穩重。

冬季,是北大最美的季節。記得每當白雪紛揚的時候,我常常喜歡與同學相約,在夜深的時候出去踏雪。午夜的校園靜得出奇,只聽見雪花從樹上落下的簌簌的聲音。昏黃的路燈下,只有我們的影子依稀模糊。未名湖畔,入眼是一片白色蒼茫。湖面,堤岸與湖心島都成了一統白色的江山,只有石舫彷彿披了白色的帆布在漫天的風雪中沉默。沿著湖邊慢慢地走,大家往往都沒有了平時的小雨喧譁,誰都不願打破眼前這一片晶瑩的靜謐。每到此時,我都會覺得,燕園簡直就是一道防護網,把我們包圍起來,把世界的紛擾雜亂凍結在高牆之外。

北大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也是一個擁有自我格局的天地,是真正的一座象牙塔。身處其中,你可以依然執著於當世的豐富多采,找到火熱的都市節奏;也可以把這裡當做是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

在這裡,你時常可以看到一張張年輕的朝氣的面龐,他們有銳利的目光,大幅度、誇張的手勢,散發出鋒芒畢露的氣勢,談吐中無法壓抑「天下之大,舍我其誰」的張狂;也可以看到一些毫不起眼的老人,他們穿著舊式棉襖,背著手瞇著眼,在冬天的陽光下緩緩散步,看到我們這些學生,眼裡滿是溫和親切的目光。而這些老人,其實往往就是各個學術領域裡大名鼎鼎的老前輩,業界的權威泰斗。

我認為,這兩類人是學校裡最亮的兩道風景,也代表了北大的兩種風骨:北大,正因為既有傅斯年、羅家倫這樣的少年才子,也有梁漱溟、馮友蘭這樣的碩學耆宿,才能做到獨領風騷而不失於輕浮,功力深厚而不趨向保守,這也正是北大在中國近代史以來引領社會風潮,在眾多高等學府中領袖群倫的原因所在。●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