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途中異想

2012/08/12 06:00

◎楊明

小時候,總會有老師出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志願〉,因為其實還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麼志願,所以只好寫我的志願是老師,推崇一下有教無類之類的。我之所以選擇老師,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爸爸媽媽都是老師,老師是我最熟悉的工作,另一方面可能也有討好出題老師的心理吧,作文中對這一份工作的嚮往不就是對於批閱老師的肯定嗎?

但真實的情況是,我的志願從來不是當老師,倒是有一度因為看了瓊瑤的《心有千千結》,興起了做護士的念頭,小說中的女主角就是個特別護士。媽媽知道後,提醒我護士工作很辛苦,每天照顧許多生病的人,還要為人打針,於是這初初萌發的念頭迅速又被打消了。至於成為記者、作家之類的志願要到中學才會出現,那時作文課已經不寫〈我的志願〉了。

坦白說,小時候的我並非完全沒有志願,只是不像其他孩子的志願是醫生、工程師、消防隊員一類的,如今想想他們的志願說不定也是編給老師看的,並非出自真心。我真實的志願其實是成為車掌小姐,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應該是隨車售票員吧。記憶中第一次隨媽媽去台北,搭乘公車後,就對這工作產生了興趣,我並且自製車票拉著鄰居小朋友一起玩坐公車的遊戲。可是沒等到我長大,公車已經沒有售票員,而是採取自備零錢投幣,現在更是使用電子儲值卡了。朋友聽完我的遺憾,建議我,你可以考空服員,然後打量了我一眼,下結論,不行,你不夠高,又立刻推翻了這建議。哎,她沒搞懂,我對推著餐車在走道上走來走去沒有興趣,所以,火車的列車服務員我也並未列入考慮。我想要做的是坐在車窗邊,望著窗外熟悉的風景,車內陌生的乘客,賣票給他們,有時也告訴他們路該怎麼走。巴士和飛機完全不同,飛機在天空中飛,窗景單調到無以言喻,巴士在公路上跑,風景可是不斷變化的啊。大學剛畢業,第一次去美國,計畫從三藩市前往辛辛那提,我當時就想坐巴士,朋友極力阻止我,告誡我孤身一人搭乘長途巴士的危險,途中休息站的洗手間裡,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她言之鑿鑿,我只好無聊地乘飛機前往了。

如果你看過南斯拉夫的電影《誰在那裡唱歌》,可能會比較明白我的意思,巴士在公路上跑,沒人會知道在前方遇到什麼,電影裡巴士司機和一群乘客經歷了一段漫長而又略顯荒謬的人生旅程,這才是我所嚮往的。後來,我到了C城,發現這裡竟然有類似的巴士,一個司機,通常是男的,搭配一個隨車售票員,通常是女的,斜背著一個皮包,放收來的車錢,在車站高聲喊著目的地,有時也報些沿途經過的地名,不論嗓音沙啞還是清亮,重要的是都需要一副大嗓門,這顯然不是我擅長的,接著每到一站,她就繼續朝窗外喊,為的是招攬生意。我原本以為消失的行業,原來在某些地方還存在。而且這些巴士不是在市區行駛,而是連接一些小城鎮,這樣的路線更符合我的期望。我想像中,可以憑窗張望路邊的綠樹、田野、葡萄園,遠一點的地方或許還有山,午餐在公路邊有著格子窗簾和同花色桌布的餐廳吃,通常是熱騰騰的咖啡和漢堡,或者三明治,反正一定有炸得金黃的薯條……你也注意到了,沒錯,我的想像有一點混亂,這旅程的基調有南斯拉夫一點灰濛濛的沉鬱,但是用餐時刻又突然轉成好萊塢式的明亮,這就是我的成長,不同的文化元素在人生不同階段滲透進來。

然而我終究沒做成隨車售票員,唯一能做的只有乘客了,好在這和我的志願相距也不太遠,都是坐在窗邊,望著車外公路旁的風景。原本因為媒體生態的轉變,我也出現了中年轉換跑道的機會,卻依然沒能實現小時候真實的志願,反而是誤打誤撞走上了小時候哄騙老師編出來的志願,真的當上了老師。一天,在講台上提醒著學生該注意的事項時,突然醒悟,如果人生像一列巴士,我現在不也像是隨車售票員嗎?學生是車內的乘客,正等著這輛巴士將他們帶到人生的下一站,能夠實現人生夢想的下一站,有時他們也會詢問我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我便將我所知道的告訴他們。

原來人生會變出這樣的魔術,將兩個看似不相干的志願結合了起來,在你年長之後,既實現了你真正想做的,也完成了你曾經寫在作文本上的,至於那究竟是編織出來的謊言、夢話?還是一種承諾,在接下來的人生裡,都會一一揭曉。●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