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鄉愁商品化

2006/04/06 06:00

◎黃春明

鄉愁像陳年好酒,愈陳愈香醇。當我們聆聽老年人在敘說以前的往事,看他瞇著眼睛,像是去那遙遠的地方,追溯到源頭歲月,去把他的童年,或是記憶的碎片帶回來拼湊似的,縱然那是他們過去的傷痛,悲苦的日子,或是一些碰觸及涉獵到的事物和人,經他們敘說起來,不單他自己醉,我們聽的人也醉。為什麼鄉愁竟是這般的醉人?到底它的酒精含量有多高?要這樣去分析和探究的話,那是多麼掃興,多麼賣弄求知欲的人啊。鄉愁之所以醉人,就因為它是鄉愁。

原本釀造鄉愁是需要空間的轉移,從故鄉轉移到他鄉或異鄉,要不然就是經過一段歲月,故鄉的事物也都變了,讓沒離開過出生地的人,到後來對自己的故鄉感到陌生。在我們今天的台灣,很多還留在漁農社區的老年人,他們大部份人的鄉愁是來自後者;故鄉變了,變得很快,變得很陌生,甚至於生活習慣、生活型態和價值觀也都不一樣,有些還極端的不同。這是目前老年人的上一代以上的人所沒有遭遇到的。過去台灣的移民社會的鄉愁,是離開故鄉來到異地的台灣,但是生活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因為是族群整體遷徙,他們同時把自己的複合體的人文社會結構也一併帶著走,就算是有鄉愁的話,拉起胡琴唱唱〈思想起〉故鄉的什麼什麼,也寬慰了初期離鄉背井的愁緒。另方面他們開拓未來的理想,準備在此,成為下一代的新故鄉,這麼一來就不會像現在的老年人那麼樣地陷入無助的孤獨和寂寞,一想到過去的生活點滴,都會激起濃濃的鄉愁。

台灣自從三、四十年前,生產結構的改變,由農業社會跨入工業社會,而導致四、五百萬農村的剩餘勞力人口,匯成國內的移民潮,紛紛由農村湧到城市、加工區,居住在工作地方的衛星城鄉。在這初期,為了討生活,他們忍耐新的生活環境和工作,這時對家鄉的思念,也只不過是思鄉、懷鄉病homesick,還談不上鄉愁nostalgia,因為這些人還算年輕,適應力強,並且要回家鄉也不是很難的事。鄉愁似乎需要更長的時間,還有回不去的感覺。但是懷鄉病熬久了,在外成家之後,社會的新的生產結構形成,第二代也在工作地方成長,生活的負擔壓力加重,在工業社會工作不比農業社會的農事生產,像是孤軍奮戰、長期身心疲憊,不過消費能力相對的增強,除了民生用品的消費之外,滿足心理的消費已不成奢求,因此地方上的小吃,經過電視台模仿日本的諸多介紹台灣各地小吃的節目推波助瀾,一時成為風氣。

在貧困的農業社會裡面,各地方的小吃都是小本生意。大腸麵線,一天能賣一、兩鍋,粽子賣一百來個,鹹酥餅賣一、兩爐,小生意人就很感激又滿足,每一個去照顧的客人,不管老少,都會受到他的笑臉相迎。哪知道他們經過媒體的推介,在這大眾消費的時代中,這些代表著過去的點心小吃,因為讓人吃起來,像是隱約地回到從前,多多少少精神上得到一點慰藉,要不然它也沒真正好吃到非吃到它不可地走紅。也因為走紅,小本生意,由路邊攤變成有店面,幾張簡陋的桌椅,室內不須裝潢,而營利不必報稅,所得積砂成塔,原來第二代瞧不起而出外謀生的,都紛紛回鄉接棒經營。

另方面,在大眾消費時代的消費大眾,除了有消費能力之外,其消費行為,經常離開了商品的本質,為了虛榮,喜歡跟流行時尚,沒個性,一致化,均質化,容易被廣告左右,喜歡人多,看到排長龍就趨前接龍,東西好不好吃,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排到了才重要,其行為很接近反射條件的交替反應。尤其是被炒作出了名的小吃,年輕的第二代接手之後,時也、命也、運也,生意超好,可惜生意人面對顧客的笑容沒了,滿臉汗汁油光,像一盞路燈引來成千上萬的飛蛾,而一點表情也沒有;如果有的,累、不耐煩,遞東西給你的時候也十分輕率。飛蛾無所謂有沒有尊嚴,只要是夜晚的一盞燈就趨之若鶩。縱然是在偏遠的郊外的一盞路燈,在仲夏之夜,蛾群必到。

以前的小吃好吃嗎?好吃。但是沒有好吃到那樣誇張,在商品化的社會,任何東西都可以商品化,透過有形無形的包裝,往往商品的附加價值,比原來的商品還貴。管他鄉愁的釀造要經過多長的時間和其他的條件,大眾的消費誰管你精純道地,為了應付大量的需要,還有什麼質可言。

什麼?政治都可炒作商品化,鄉愁有什麼不能,來來來,八十年的肉粽,九十年的炒米粉,一百年的西鎮包子。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