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韓國心.台灣情
三十年後的再發現─下

2006/04/26 06:00

文‧圖片提供◎金容沃 譯◎朱立熙、游橙絮

在韓國所謂的「獨立」,是指南北韓的「統一」;但是,台灣所謂的「獨立」,則意味了兩岸的「分離」。然而,這個所謂獨立的主題,若將它兩極化到統一與分離的二元論狀況來討論,是很危險的。韓國的統一,並不是意指兩個國家體制的「合併」,那是暴力的,結果就是意味了一者對另一者的隸屬。因此,韓國所指的統一,是以兩種體制的徹底認同為前提來漸進增進交流的過程。韓國一直到1948年以前都是一個單一的國家,所以只要擴大交流便能自然地形成一個國家,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不過有趣的是,兩韓無法如兩岸一般展開進一步的交流。因為這種交流本身,包含了許多招致體制崩潰的嚴重要素。

兩岸的分離終究不是意味著斷絕。民進黨的勝利,雖然在心情上達到了期待的爽快台灣獨立,但是所謂的台灣獨立,絕不是意味從華人文明的總體同質性脫離。追求台灣自主性認同的人,雖然有意將高山族的原住民文化塑造成新的主體性根源,但是已經流露出高等中國文明的大多數台灣人,並不認為能以這種水準的新鮮感促成有價值的生命滿足。儘管對台灣的本土歷史或文化一無所知,卻讚歎故宮博物院的古物,固然是有問題,但將故宮博物院的古物都視若敝屣,只追求屬於台灣的獨特價值,也明顯有違常理。

關於台灣的主體性,最關鍵的問題並非如此難解。其關鍵在於少數無知的外來人利用刀槍的權力來壓迫,不合理統治大多數和平而且井井有條生活的台灣人。那是1945年10月25日,集司法、立法、軍事、行政權於一身的行政長官陳儀,從最後一任台灣總督安藤利吉手中接過投降書之後所開始的歷史。國民政府軍隊接收台灣,分明是比日本的殖民統治還要無能、無秩序,更加貪婪。那不是「接收」,而是「強盜」。1947年經歷了至少死傷2萬人以上的二二八事件,更加深了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衝突。那是中國國民黨政府「黨國體制」(PartyState)的權威主義,以及藉著三民主義之反共理念的非現實性僵化相互結合之後,在大多數台灣人心裡刻下的痛恨。今天的台獨主張就表露出這樣的痛恨,是非常當然的因果報應,就算用何種理念當做外衣,也無法遮蔽自作自受的後果。

台灣這個國家如果能夠完美地實現獨立固然很好,不過對於這項目標,事實上即使本省人也未必抱持很堅定的信念。因為長期以來不存有獨立國家思考的他們,對獨立當為性的價值觀就不如韓國人堅定。

常有台灣人說他們喜歡日本人,因為他們認為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沒有那麼殘酷,至少比國民黨的統治來得有原則與秩序。不過認為日本殖民統治好過國民黨權威主義統治的想法,也使得台灣獨立無法實現。本質上,那是對殖民地奴隸狀態的容忍,與獨立的距離是遙遠的。我與「台獨之父」史明先生見面時,他也明白說出這點:「如果對日本殖民統治還留下鄉愁,台灣獨立原則上是不可能的。台灣人有必要先從否定日本帝國主義姿態開始,建立明確的歷史意識。」此外,中國政府不會容許台灣成為獨立的國家。以目前兩岸交流深化的情況下,台灣有許多人並不希望與中國正面對決或過度地摩擦。不過我認為,阿扁的姿態相當正直而且正當。但是似乎有不少台灣人是以不安的視線在看著他。

即使台灣的主體性問題不在於國家體制的問題,也必須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各方面確保其獨立性,這是台灣多數人民的期望。這樣的問題不僅是台灣人民自己的希望,也是渴望世界和平的所有地球村人的希望。台灣如果成為另一個香港,究竟對中國有什麼好處?而且,台灣的主體性問題,不能以外省人與本省人對立的角度來看待。基本上那並非理念的問題,而是攸關大多數人民的安寧、秩序與福祉的問題,是喚起民主覺醒的人權問題。那些以反共為由鎮壓大多數人民的人,現在成了親共的前鋒部隊站在前頭,在這樣的局面下,理念正當性的基準到底要放在哪裡?台灣的主體性問題成為政治談判的交易品之前,必須對人類學的本質性課題狀況有個清楚的認識。

以世界史來看目前台灣自主的主體性,事實上它也獲得希望中國這個「邪惡怪獸」(Leviathan)被圍堵的某些勢力的支持。盼望台灣自主主體性的人雖然是進步理念的持有者,但也有著必須得到日本右派勢力或美國保守勢力的支持才能夠生存的諷刺。中國對西方世界這種兩面遊戲感到非常不快,並且對遊走在兩面遊戲狹縫中的陳總統感到非常不滿。

不過中國必須覺悟的是,中國反正是個大國的事實。老子曾說過:「大國者下流」(61章)。大國若要居上支配,那也只是上流的一道支流而已。大國只能位居大江的下流,只有居於下流才能匯集上流的所有水渠。因此大國只有位於小國之下時,才能取得小國。這樣的大國如果志在於小國式的霸權主義,反而會招致分裂與自取滅亡。對中國的圍堵反而能培養出足以統治中國的內在力量,反而會讓中國更健康。中國具有諸子百家的多元哲學,既有道家雄渾的逍遙,更有儒家包容的道德性與冷冽的現實合理性。它避免了西方宗教狂熱的獨斷,也不猶豫地接納科學思想,或男女平等、人類平等以及有教無類的理想。這樣的中國如果對台灣問題呈現焦躁感,那也就承認了中國文明的虛弱。

隨著支配20世紀後半的美蘇冷戰體制的瓦解,在21世紀新出現的世界秩序的最大議題是中國這個新的大國的登場,而美國也將不斷煩惱著該如何培養中國以及該如何牽制它,歐盟諸國的立場也是大同小異。在世界史的最前衛有著靠阿扁代言的台灣人民的鬥爭,台灣人似乎還無法意識到這個世界史的意義。

關於台灣的主體性,我在此做最後的探論!台灣人必須覺悟的課題狀況是,台灣的主體性問題不是引發和中國武力衝突的問題,反而要讓中國健全地發展、培養成大國,成為促進世界和平的21世紀世界史的極大關鍵。那是台灣人對世界史的使命。我在此所指的「台灣人」不分本省人與外省人。現在我們必須從那無關緊要的意識形態或是來源意識中脫離。在台灣生活的大多數外省人,第一代已離開人世或早已台灣化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就已經是取得了台灣主體性。台灣愈是形成自主的文化,反而愈能建設人類豐富的未來,也更能進一步開拓中華文明的可能性。

台灣絕不是中國的過去或現在,只會成為未來。台灣是中華文明未來的可能性,也是中國這個文明的展望。台灣文明的成果一切終究只會包容為中華文明的成果。

那麼要如何追求台灣主體性?那絕不能光靠排斥中國文明或是對台灣原住民海洋文化的一味追求來達成。必須對台灣本身的歷史有深入的洞察,以及對目前生活在台灣的大多數人的文化有整體性的吸收。

也就是說,必須以人為本位的角度去發掘人的所有可能性。

最近我看李安的《斷背山》這部電影,它不談中國的問題,也不談台灣原住民的問題,而是透過生活在美國鄉間的特殊人民的人生,將很平凡但深奧的人的問題非常細膩地描寫出來。將它解釋為老套的同性戀主題是不行的,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在於人的絕對性孤獨。不管是男、是女都無法填滿的人的空虛感。而這樣的主題所投射出來的感動,比任何歷史劇的華麗來得更普遍、讓更多的人被觸動了心弦。

不過,李安分明是台灣人,是台灣文明培育出來的人。我所認知的台灣,正是與李安擁有相同可能性的許多人居住的台灣。我也是台灣文明培育出來的人物之一。在國民黨將台灣鬱悶壓抑住的戒嚴統治下,我讀了『十三經』,也讀了《大藏經》與《道藏》,並且積極接受從大陸過來的大師的教導。台灣即使在這樣矛盾的狀況也不斷創造文明價值。我所認知的台灣主體性,正是像我、像林懷民、像李安一樣的人,真心地去愛台灣,用以創造出台灣人自己歷史的主體性。絕對不要感到挫折!絕對不要害怕!絕對不要悲觀!懷抱著明天的希望不斷前進吧!秉持與思想相符的良心,並以行動展現良心,確是一條孤寂的苦行之路。不過,從外交被孤立的台灣這個國家許多志同道合者堅強抗爭的模樣,讓我得到了力量。我也殷切期盼,我們這種人道主義的愛心在2 1 世紀的開頭, 能成為展現人類的正道的一脈希望。 ●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