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我們都是書的託管人 - 鍾芳玲談「書話三部曲」

2013/11/12 06:00

《書天堂》。

專訪◎葉佳怡

《書店風景》。

甫出版《書店風景》、《書天堂》增訂版的鍾芳玲,自從1997年出版《書店風景》第一版以來,就成為愛書人之間的傳奇。無論在台灣或中國,這本仔細記錄歐美地區知名書店的報導書籍,都在非虛構領域帶給讀者極大的滿足與驚喜。雖然留著烏黑長髮又有一雙晶亮大眼的鍾芳玲謙稱自己「文筆不好」,「第一本書不過是部落客式的書寫。」然而在那個年代,台灣只有金石堂堪稱書店新貴,網路也仍未普及,於是書中的巴黎「莎士比亞書店」、標記了舊金山「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的「城市之光書店」、紐約最老同志書店「奧斯卡.王爾德」……都在在讓愛書人驚豔不已。隨後,又推出了講述書籍相關領域產業的《書天堂》,其中除了深入描述她所熱愛的古書業,也將相關產業之書衣、書梯、書架、書鎮……等觀察記錄至極致。當然在一路採訪的旅程中,最有意思的是她與各位「書人」互動的故事。許多人一輩子在書店或出版業打滾,對於書籍及其歷史所知甚豐,隨意閒聊都道盡書壇滄桑。

鍾芳玲。(張鳴/攝影,鍾芳玲/提供)

從《書店風景》到《書店傳奇》

《書店傳奇》。

至於最後出版的《書店傳奇》,除了延續鍾芳玲一貫對書店的記錄報導,也多了她自己的意見與觀察,「我想這是因為一種不滿足,寫得多了,就會希望自己能談得更多。」於是,在《書店傳奇》中,藉由英國擁有兩百五十年歷史的莎樂倫書店,我們看到了鍾芳玲對古書業興衰的看法;在描寫舊金山灣區老牌書店「凱普樂」如何在五十週年時歇業,又在社區的奧援下起死回生,我們便看到了鍾芳玲對於實體書店沒落的分析觀察。

這種「不滿足」的心態始終驅動鍾芳玲不停前進。從小,她便熱愛讀書,花蓮的「中原書店」不停提供她心靈養分,一本本新潮文庫的書籍更開啟了她對西方文化的喜愛,也讓她渴望認識更多。到了美國求學之後,對於書籍業的眼界大開,回台擔任編輯期間更是積極引入台灣第一本同性戀傳記作品;在設計師仍不受重視的年代,她也首先引入了第一本Coco Chanel的傳記,甚至出版當時堪稱冷門的伍迪.艾倫散文集。現在台灣沒有,不代表未來就不該有。她絕不滿足現狀,總是追求突破;到了最後,引介已不能滿足她,真正以本土、個人觀點書寫成了她的新目標。

令人著迷的書本、書人、書地

書店是她探訪的第一站,接下來便是歷史悠長的古書業。「我喜歡古老的東西。東方、西方的都喜歡。兩者美感不同。」不過因為從小的閱讀興趣養成,「中文古文對我而言較困難,可是在西方,近兩、三百年的古書英文我都讀得懂,再加上多年在美國求學,就走進了英文古書的領域。」於是,光是在這次重新推出的「書話三部曲」的美編設計上,我們也能看到鍾芳玲優游古書世界的痕跡。比如《書店傳奇》的插畫與字體的編排與設計元素,便是取自20世紀初的英國著名字體設計師艾力克.紀爾(Eric Gill)。

為了滿足對古書的興趣,她到處探訪追尋,不但因此見過珍貴的古騰堡《聖經》珍本,還因此見到許多有趣的小寶物。比如印製於1490年的英國法案摘要,是印刷術發展早期之產物;《大亨小傳》的首批書衣有個大小寫錯印之字母,卻也成為二手書蒐藏界的極品,她有幸目睹其一。不過說來也可愛,這些「珍品」對許多非愛書人毫無價值,就連在愛書人之間,也不見得所有人都追尋同樣的「珍品」。「有趣的是那個搜尋的過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鍾芳玲說,「就像我認識的許多古書商,他們常常看到一本書,就想到一個人。這種書與人的配對是他們最喜歡的工作。」「所以,我也相信,只要寫我有興趣的主題,一定也有人會喜歡看。」

網路時代的實體書店未來

不過在書寫的十多年間,她也看盡了網路書店興起所造成的書店起落。「過去十年間,美國真的倒掉很多書店。」長年居住在舊金山灣區的她一直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不過,我覺得最近已經到了一個平衡。現在新開的書店,都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什麼局面,早已做好心理準備。」

什麼樣的心理準備呢?「以前開書店能為生,但現在不行。如果開書店,你就得清楚,這並不能賺大錢。」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要有理想,但又要使用務實的方法。」於是,特色書店相繼興起,像是在舊金山,就有主打綠能生態的著名小店「綠色拱廊」(The Green Arcade)興起,台灣近年新開的書店雖然規模小,但都擁有清楚定位,所以也持續存在。

此外,她也強調,「獨立書店」的說法已不敷使用。「面對網路書店,所有實體書店都必須想辦法生存。在實體書店之間區分獨立或非獨立,意義不大。」而在這些實體書店中,異業結合也愈來愈常成為存續手段之一。台灣的許多小書店往往兼辦座談會或提供寄賣,誠品更已多角經營。在中國也有許多例子。像廣州博爾赫斯書店的店長陳侗必須以出版與畫作賺錢,四川成都的旅店「毓秀苑」則是在樓上邀請「象形書坊」進駐,除了打造閱讀主題旅店外,每年還舉行閱讀文化節。書店的概念開始不停變形,如何將各種相關理念與精神實體化,便成了書店發揮創意的全新領域。

關於書的追尋與放下

為了寫就這幾本有關書店之書,她到處奔波,幾度為文章增補修訂。甚至曾為了《書店風景》封面照片的那隻貓,大費周章發信到威爾斯的黑—昂—歪(Hay-on-Wye)書鎮,並透過整個鎮的幫忙才問到貓的名字與主人,考證之仔細與熱情可見一斑。此外,為了在家裡擁有一個合適的書櫃,她也找人特定訂作,只為了讓自己擁有完美書屋。

然而,儘管愛書成癡,之後也有繼續針對書籍內容與作者書寫的計畫,現在的鍾芳玲卻不再熱衷於蒐集心目中的珍本書籍或相關藏品。「我甚至想把所有書都處理掉;看是送掉、還是賣掉。」對她而言,書的追尋早已滲入生活經驗;許多珍本早已見識過,真要收藏壓力反而過大。她表示,現在家裡也有許多藏書久未翻看,只是捨不得。「與其如此,還不如再交給其他喜歡的人。」

「都是身外之財。」鍾芳玲笑得通透。「許多更好的藏品,我去圖書館或書店就能看到了。喜歡不一定要擁有。」由於身為隨興之人,鍾芳玲一直說自己不適合當書商或開書店,然而此刻與書之間的隨興關係,卻更像是看透人生的深邃風景。畢竟到了最後,「我們都是託管人而已。」看盡書本流離、書店興衰、許多曾經交心的作家或書商也已殞落,例如寫《查令十字路84號》的海蓮.漢芙便是其中一例。因此,儘管表面讀的是書、探訪的是店,最終也不脫人生。如何從書頁上的眾聲喧譁走向沉靜,或許才是這套「書話三部曲」最值得讀者玩賞之光景。●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