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 〈下〉

2014/02/18 06:00

圖◎川貝母

◎吳億偉 圖◎川貝母

若說「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是年紀使然,心情倒也釋懷,但「著床不完整」或許說明的是,這些聲音從沒在我的腦子裡真正生根,只是如那些滿分的卷子一般,一百分就是最後結論。總是急急忙忙往前走,以為可以達成短時間如母語人士的幻夢,最後落得沒有好好扎根──這似乎是普遍的語言學習的態度──我的書櫃上,博士論文專業研究書籍不是最多,反倒是語言書籍占了大半空間,看似我花了最多力氣在這上面,但是我到底好好讀完了幾本書,又好好跟了哪個學習計畫做到底了呢?往往只是遇到了障礙時,又趕緊上網去添購幾本語言書籍,似乎知道了新辦法,語言能力就增加了。知道,就是習得,不知不覺養就了這種氛圍。

學習都要徹底,這似乎是廢話,但在速食社會裡,徹底已成為一種奢侈與神話。做到底的人似乎是傻子。一段時間,我念起德文、英文有嚴重的障礙,只說了一個單詞就上氣不接下氣,念個字都困難。這些拼音文字,尤其是子音,都因為母語的習慣而被我自行刪減,覺得也沒啥差別。但學得徹底的J問我,你為什麼自行把別人的語言進行刪減,為什麼不好好地一個一個字一個一個音發出來,有那麼難嗎?

他問我,你為什麼對聲音有那麼多自我的態度,這不是只是個交談工具嗎?

一直到現在,我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患上了「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似乎自己也要負點責任,因為選擇發一些音,卻不發另一些音,在這個自我喜好挑選的過程中,溝通出現了問題,又再次回頭怪自己不夠好。我想起以前去拜訪J,一到學習時間,J總是坐定書桌前,將外文單字一個一個念熟,重複幾十遍也不厭煩,他說,說話是沒有時間思考的,一定要熟練到不假思索便能脫口而出才行。J說起外文特別清楚,聲音著床完整,意思自然表達完整。

有時候,當我煩躁聲音啊語言啊等等事情,環顧四周,零亂的書桌似乎就是這不徹底態度的縮影。且不論桌底下堆滿的紙張書籍,不知道什麼時候,電視是德文節目,我卻上網開了美國廣播,手上是剛剛下載的德文新聞,上面還畫了重點,左邊堆起的書籍,有日文考試、英文托福等等。我朋友總笑我不是來讀博士,而是來念語言教學的,回過神來,才發覺這一切是那麼荒謬與不切實際,在面對語言學習的挫折上,我似乎看到了另一個,一直在生活中製造挫敗給自己的自己。

延宕的博士論文,如不著床的聲音,沒有具體進展。寫不出隻字片語的焦慮如影隨行,指導教授叮嚀我,每天寫一點,寫一點,這跟每天練一點外文,把聲音徹底固著,不是相同事情嗎?朋友說。我的做事態度即宣告了不著床的生活模式,即使用力積極,都不夠穩固,日日急急忙忙奔波,接了各種稿子,什麼事情都想嘗試,但是每到需更深一點,就止步觀望。在學術上,心裡不知為何總排斥更深入的討論,大家愈是熱烈討論某議題某理論,我愈感隔閡;生活上,與人談話到一個程度也不願再多說,我似乎是害怕多給一點什麼,又或者,是害怕多獲得一點什麼,只要躲在邊緣,就可以不用負責。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不知道久了,也不會有人來問我任何事,樂得輕鬆,但如此下來,我跟自己的生活卻出現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彷彿是聲音和意義的空隙。如此不徹底的生活,到底是怎麼形成的,而我所思考的,是一個人能做到如何的徹底,或是要大膽去認清,接受做到徹底而失敗,也用不著自我否定。

語言學習說來可大可小,可依各種標準宣告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但在跌跌撞撞之間,總會閃過什麼,看到那些隱藏在語言之下,跟自己人生更緊密關聯的事物。平穩混亂思緒最好的良藥,就是緩緩地將一個又一個字發清楚;堆積如山的任務,無論逃避或是馬虎,最終還是要回頭面對那些沒有耐心處理的部分。J說,我說話一向這樣,即使中文也是跳躍,對方得替我理出脈絡才能理解,但溝通時若總是期待對方理解,還不如反過來,將理解掌控自己手中,一開口,控制聲音,不疾不徐說好。一件事情,一種聲音,人生可以切割成許多微小單位,毋須在瑣事上糾結。

當然,也有朋友也認為我反應過度,不過是語言學習,何必列出什麼大道理。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在乎的事,在追求的過程中跌跌撞撞體悟了什麼,得知了什麼,意外地看到某個躲避的自己。因為寫作,對文字習於信任,但出了國後這些信任頓時瓦解,徹底體會到語言的無力,不如藝術科學等知識穿越國界。語言只能在自己的領域中發光發熱,出了界,全打回原形,不過是符號與聲音,更別說意義了。使用母語表達時,我們往往不自覺走向取巧,美麗外殼掩人耳目,不需深挖內心不確定或不觸碰的部分。但如今的我,失了美麗的外衣,在人前赤裸,這份赤裸不僅僅來自失語,更多是「原來我是這種性格」的發現。重新牙牙學語的階段,也重新省視/塑造自己的個性,我在想,每個語言都有其個性,在拚命學習外語的時候,是不是也習得了這語言的特質?德語所展現出來重規律的特性難道已被我內化?拼音文字裡那些對我來說一向神祕的字音,是否讓我體會到某種點到為止,卻不能不點的行為模式?

有時很慶幸自己的這樣多慮,但也許這才是罹患「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的主因,逼我反思那些就算買盡坊間語言學習書籍也化解不開的謎,專屬個人的。無論是學習的挫折,生活的不順,背後似乎有一個道理,可以解釋所有不安的情緒。靠語言文字工作,要這樣的我正視自己在這方面的缺陷,並不容易,承認即是一種棄械投降,最後下場可能是要退出江湖。但若不棄械,又如何重練新的武功呢?與其自我安慰「如果說慢一點就能懂」、「如果我早一點學就好」、「如果用字不難我也能懂」,這些藉口不就是給著床不完整的聲音一張溫床嗎?等藉口,使事情變得簡單,還不如一點一點,不慌不忙,將那些聲音文字,好好種進自己的腦袋,等著它發芽茁壯。生活如是。

至今我仍持續做著聽寫練習,專心聽著寫出一字一句的過程。我尤其喜歡德文特好的朋友L教我的方法,每當發音困難,就把手邊文章依照音節一個一個畫開,複雜的文字頓時變成簡單聲音集合體,然後將一個一個音節念得自在,如同扎入一株一株幼苗。L總鼓勵我,將每個音節說清楚之後,別人完全沒有理解上的問題,而自己,因為清楚所說的,便少了不確定的心虛。因此,我的書頁總是特別凌亂,那長短不一,穿插在字母間的鉛筆線條,乍看阻擋理解,其實是讓聲音著床的一種提醒。漸漸地,生活似乎也被我慢慢畫上數條無形的線,我只需一步一步執行,將容易流於不滿與無力的部分,切割成一個一個足以簡單處理的單位。

現在,我不求各種方法,堆積琳瑯滿目的學習書籍,只要做得徹底,等著那些扎根的幼苗,隨時間養成一片花園。●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