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洛杉磯傳真】 是什麼改變歷史?

2014/03/12 06:00

◎王丹

美國計量史學的開創者福格爾(Robert Fogel)1974年與斯坦利.恩格爾曼(Stanley Engerman)聯合發表《苦難的時代:美國黑人奴隸制經濟學》一書,用詳細的數據證明,在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南方的奴隸莊園比北方自由農場創造了更高的利潤,這種制度是有效率的,因為奴隸主可以強迫奴隸高強度勞動而提高利潤。同時,他們發現奴隸們的營養狀況也好過北方自由工人。這個發現很有趣,也跟後人一般的理解相反:難道那些不把奴隸當人看的莊園主們,會對奴隸有什麼仁政嗎?

兩位歷史學家的解釋是:其實奴隸主也知道,改善營養狀況可以提高生產力,所以他們會注意讓奴隸保持一定的營養水平。而在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北方,自由工人不是資本家的財產,所以資本家不顧他們的死活。而當工人的數量眾多的時候,工資收入就會低到食不果腹。根據這樣的計量史學的研究結果,兩位歷史學家打破了過去的認知,他們認為南方奴隸制度不是因為經濟效率低下而被淘汰,而改變歷史的關鍵就是南北戰爭。換句話說,發動戰爭的北方以堅強的解放奴隸的意志,戰勝了表面上的經濟效益帶來的歷史變量。

長久以來,雖然馬克思主義做為曾經籠罩世界的官方哲學已經從神壇跌落,但是它的影響力還是深深地烙印在社會觀念中。其中非常明顯的一點,就是大家下意識裡,還是認為改變歷史的主要力量是經濟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似乎只有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才會有民主制度的出現;只有人們生活富裕了,才會去思考個人尊嚴,等等。上述的美國奴隸制度的被廢除,其實已經證明了,這樣的觀念不一定正確,有的時候,決定了歷史的,其實就是人的意志而已。而人的意志要如何體現出來呢?那就是共同的行動,或者叫做:參與。

鄂蘭指出:「力量,總是來自人的共同行動。」她把人的基本活動分為三種: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勞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肉體的生存和延續,它生產生活必需品,「一生產出來就被消費掉了。」勞動與外界無關,對應的是一個私人領域。工作包含了技能,技巧在內,所生產出來的東西盡可能避免被消費掉,因而具有一種持存性,人們為了「生產」而結成某些社會關係(如經濟關係),對應的是一個社會領域。行動是指人們在一個公共領域中,就所關心的公共政治事務平等對話,自由參與行動。如果說勞動和工作處理的是人與物的關係,那麼行動處理的就是人與人的關係。

換句話說,人就是通過行動來彰顯自己的意志和集體的意志,而所謂的經濟關係,其實就是勞動和工作體現出來的對於人的意志的局限。在鄂蘭看來,在現代社會,勞動和工作被賦予了崇高的地位,不斷吞噬行動,從而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斷疏離,使人們不再能夠憑藉行動來標定個人存在以及揭示個人自由。因此,要重獲人類的自由和力量,必須重建公共領域,必須恢復「行動」。

是的,這個世界,其實是可以被我們的堅強意志改變的,只要我們能認識到這一點。●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