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編輯如何是一位編輯

2015/07/07 06:00

◎葉佳怡

每當在談文學如何是文學,語言如何是語言時,我常常在想,編輯如何是一位編輯。

當然書、雜誌與副刊的編輯型態完全不同,但同樣的,台灣編輯在這個衰弱產業中常常只是代工的一環,只有極少數人擁有足夠的資源與時間去塑造一個屬於編輯的人格。這樣的人格包含許多面向:關心的議題、閱讀的偏好、希望推廣的主題或價值觀、與作家建立關係及溝通的方式、將文本呈現給讀者的組織形態……然而,想要擁有這樣的人格,靠的不可能只是熱情與意願。

以我自己算是熟悉的雜誌編輯而言,將一個專輯主題從架構到執行完成,中間需要經過無數細膩環節。舊的主題如何找到新的切入角度,新的主題要如何與既有脈絡連結,其實需要大量的閱讀、資料蒐集與討論。如果情況允許,更需要認識不同類型的記者、插畫家與攝影師、作家、學院老師,才能夠確保在處理不同主題時找到合適人選。而且這種「合適」不可能只是雙方剛好在某個主題的本質上契合,而是身為編輯,必須找出精準的切入角度,幫助對方發揮出他們所擅長、同時也是你所需要的成果。

因此,一位編輯最需要的是時間與資源。不是惟心的熱情,而是確切的時間與資源,而這一切必須從健康的產業結構而來。以目前的狀態來看,無論是何處的編輯,工作過程都必須仰賴大量外包人員,且由於資源不足,編輯與外包人員的流動率極高,難以培養任何確切關係,工作上的成就感難以維持,更遑論人格養成,長久以來成為惡性循環,除非允許自己成為反覆運轉的零件,放棄自己與合作對象的專業成長與主體性,不然就是得離開,以自由工作者的身分稍微維護自己工作時僅有的尊嚴。然而台灣自由工作者的保障極差,每個人都在打叢林游擊戰,就算想爭取更好的待遇與權利,有時還會被業內人士以「是你自己選擇成為一位自由工作者」回擊,輕易罔顧所有結構性問題及被其更為放大的異化效果。

所以我在想,編輯之所以成為一位編輯,跟所有工作者需要的一樣,是能夠被允許擁有發展自己專業、尊嚴與人格的空間,如果資源無法被適當分配,無論文學是不是文學、語言是不是語言,產業的崩盤都無從避免。●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