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新春書摘 記得要快樂

2016/02/08 06:00

書名:記得要快樂 作者: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譯者:慕百合 頁數:480頁 定價:600元 出版社:心靈工坊

克里斯多夫•安德烈

當你不開心的時候,

就不要暴露在「要幸福」的勸世語錄之中。

福樓拜在給朋友阿爾弗德.勒.波特凡(Alfred Le Poitevin)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你可曾想過,幸福,如此可怕的詞彙讓多少人濺淚?如果沒有幸福這詞,我們可以睡得更安穩,活得更自在。」

正如有些人這麼說:一心想要幸福,會不會反而使我們不快樂?這個說法實在讓人無法確定。可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如果我們從外在接收到這樣的訊息:「你具備了一切能夠快樂的條件!」並且將這些外在的訊息轉化成自己的心聲,不斷對自己重複著:「說的也是,我擁有了一切快樂的條件!」但卻不見有任何建設性的作為或努力——我保證你會很慘。反之,我們應該慢慢地、虛心地學習如何享受生命,不對自己做太多的設定;若陷入憂鬱,就需要求助於護理人員。

一項研究顯示,一味地標榜幸福,會讓某些人更不幸。我們讓參與者讀一篇心理學的研究報告。第一組參與者所閱讀的研究報告,其結論顯示大多數人都比較喜歡快樂的人,勝於那些悲傷、無感或不表達的人。第二組參與者閱讀另一篇結論相反的研究報告,報告中證實悲傷的人與快樂的人一樣受歡迎;當中也提到,即使是負面的情緒,感覺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是很重要的。然後,要求參與者回憶一段讓他們不愉快的情緒經驗,例如憂鬱、焦慮或壓力。最後,研究人員評估參與者在這些測驗之後的情緒。

當然,回憶起一件非常悲傷的事件之後,參與者顯得比較憂鬱;但更令人驚訝的結果是,一旦他們認為悲傷情緒是不太恰當的,他們就會更悲傷。事實上,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組參與者(閱讀的報告宣稱大多數人比較喜歡快樂的人),遠比第二組參與者(閱讀的報告指人們可以感受與表達自己的悲傷),來得更難過。

社會一面倒讚揚幸福,形成一股壓力,似乎譴責著那些正在悲傷的人。他們自責不能像周圍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一樣,並且隱約傳達著這樣的訊息:幸福才是常態,而悲傷是一種弱點。這也許可以說明為什麼在多數人口都覺得幸福且表示過得相當快樂的國家,如丹麥,自殺率卻高得驚人。個人痛苦和集體快樂之間的反差,實在令人難以忍受。

該怎麼辦呢?第一步或許就是,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就不要暴露在「要幸福」的勸世語錄之中。你應該先專注於瞭解與消化自己的悲傷情緒,並且以實際行動來減輕傷痛。對於不幸之人,我們也千萬別這麼不識相地急著提供「幸福教誨」——倒不如建議他們去散步,或看一部精心挑選的電影(記得,不要選爆笑喜劇,也別是催淚悲劇)。

要自問的不是

「我是否懂了」,

而是「我是否做了」。

「昨天我忘了照顧自己的幸福」,這樣說還蠻奇怪的。然而,這卻是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生活裡的事情。忘記快樂,應該是很困擾我們的。應該會這樣的,就像家長忘了到學校接小孩一樣。倘若這兩種情況發生在我們身上,通常是因為自己真的忙得不可開交。因為正在與生命廝鬥,淹沒於或真實或虛擬的憂慮裡,結果忘卻了本質——忘了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幸福。我們應該盡量不要讓這樣的情況太常發生在自己身上!

幸福的建言,往往都是一堆陳腔濫調;很少會因為讀了一篇關於幸福的論文,而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發現。基本上,我們差不多都知道什麼能使自己幸福,問題是我們無法實踐幸福。在這層意義上,我們都應該接受叔本華(Schopenhauer)的嚴厲批判:「總體來說,確實如此,每個時代的聖賢一直說著同樣的話。而愚蠢的人,也就是說,每個時代裡絕大多數的人,始終都做著同樣與認知相反的事,並且永遠都會如此。」我不記得是哪一位哲學家也談到了「宏偉的陳詞濫調」,他認為:所有來自智慧以及靈性的傳統建言,看起來確實都像陳詞濫調。可是,問題不在於認知,而在於實踐——要自問的不是「我是否懂了」,而是「我是否做了」。

「緊急」與「重要」之間

的戰鬥,

是打從早上日出就開始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緊急的事經常與重要的事背道而馳。「緊急」,是去做生活要求我們做的事情,例如工作、購物、修理,或花些時間為別人做些什麼……「重要」,則像是在大自然裡漫步、靜觀美麗的事物、找時間跟老朋友談話……

「緊急」很快地取代了「重要」的位置;「重要」似乎總是可以等待,幾乎從來不迫切。一如既往,在理論上,我們都是瞭解的。然而,一旦落入實踐中,我們該怎麼辦呢?就我個人而言,每天早上我都在「緊急」與「重要」之間拉鋸。因為起得很早,我能在全家人都還在熟睡的這段時間裡做些什麼呢?藉此機會處理急件嗎?趕上落後的工作進度,書寫擱置的電子郵件或文章嗎?這些正是我想做的事情,減輕「待做而未做的工作」這個重擔,將讓我寬慰。等到做完這些事情之後,就會覺得好一點,這是馬上就可以應證的事情。

或者,我該對自己說:「不。先做重要的事情。去板凳上坐下來,至少先從一刻鐘的正念冥想練習開始。其餘的待會再說。如果現在你不先從重要的事情做起,等一下所有緊急的事情會讓你忙得喘不過氣來。直到晚上,你都還是無法全部做完的。所以,坐下來,轉向當下,你知道這有多麼重要嗎?」有時候,當我有辦法做到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好很多。有些時候則比較困難。於是,我讓自己全天都有一些正念的小瞬間,一些有益的時刻。然而,在內心深處,我很清楚地知道,這兩者之間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為,自己正漸漸在匱乏中……而我一直都還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

儘管如此,近幾年來我在冥想方面得到的最大進步,就是明白了「緊急」與「重要」之間的戰鬥,是打從早上日出就開始的。而這場戰鬥,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會永遠延續著。有時候,我會站在「重要」的這邊,有時候則會是「緊急」的奴隸。這樣很好,表示我還活著……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