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藝週末.藝週推薦展覽】南方澳、舞台車─沈昭良鏡頭下的生命群像

2023/02/12 05:30

「續行 沈昭良攝影展」於宜蘭羅東文化工場的天空藝廊展出至3月19日,除再現2018年《STAGE》於東京六本木21_21美術館所展出的16組件作品,同時展陳過去在全球各地展出的相關報導與文獻。(記者凌美雪攝)

文/記者凌美雪 圖片提供/沈昭良

有時候地方上的人對我們的照片,我們在從事的這個技術、攝影或攝影工作不太了解,但回到真正屬於他個人的一些需要或記憶的連結時,至少我遇到的例子會讓我覺得,我們做的這個工作是有意義的。─沈昭良

1995年,沈昭良從日本工學院專門學校映像科畢業返台,隔年進入《自由時報》,能說一口流利日語,但在攝影記者圈裡,他引人關注的特質卻是斯文的外表裡相當草根性,尤其在與文字記者合作採訪地方旅遊專題時,特別有辦法與鄉下或偏遠地方的人們打成一片,有時文字記者還要靠他才順利達成任務;而且他對許多特別的鄉鎮熟門熟路,連各種地方美食都如數家珍。

合作久了才發現,原來報社工作以外,開著車全台到處跑正是沈昭良的日常,有些拍攝工作是日出或日暮,有時必須隨著漁船出海不知日夜,如此年復一年,他先後出版了《印象‧南方澳》與《玉蘭》,中間還完成台藝大碩士學位。

15年累積豐富作品 受邀至各國參展

2008年起,專注在攝影創作,15年後,沈昭良累積了豐富的作品集,包括《築地魚市場》(2010)、《STAGE》(2011)、《SINGERS & STAGES》(2013)及《台灣綜藝團》(2016)等長篇攝影著作;國內外個展、聯展、獲獎無數,現在除了有自己的創作與策展團隊,還是大學的副教授。

以現今的成就來看,沈昭良或可說已是台灣同世代攝影圈最具指標性的創作者之一,相關系列作品,尤其南方澳與舞台車,除於國內外刊物發表,並曾分別受邀於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西班牙、荷蘭、丹麥、義大利、秘魯、巴西、瓜地馬拉、日本、韓國、新加坡、柬埔寨及中國等地的美術館、雙年展與攝影節中展出。

正於宜蘭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舉辦的「續行 沈昭良攝影展」,他特意挑選了「南方澳」與「舞台車」兩個主題,成為雙主軸的個展,看似沒有關聯,其實有深意,「南方澳是我攝影創作的一個起點或原點,回到宜蘭展覽,而舞台車則可說是一個轉變的起點,把兩個重要的轉進同時展陳,也重新做編輯展出。」沈昭良說,「其中的《映像‧南方澳》(1995-2018)可說是自日本留學返台後,第一個走向社區的古典紀實作品;《STAGE》(舞台車/2005-2021)則是在視覺語法上,明顯轉向當代風格的創作,這兩個系列除了各有其代表意義,也分別在2001、2010年出版攝影集之後,持續在內容拍攝上延展了許多年。」

藉由「續行」的啟動,重返純粹的攝影年代,再會青澀的創作時光,沈昭良期許自己「在人生下半場的旅途中,在面對更即時多變的影像時代裡,能逐步趨近攝影的從容與恣意,同時保有這20年前後,分別往返南方澳以及四處尋找《STAGE》舞台車時的熱情。」

2009年攝於台南的〈舞台車〉,特別於展場中將白天與夜晚的實景對照,只見4線道大馬路到了晚上變成舞台車露天劇場。(記者凌美雪攝)

映像‧南方澳

此次選在宜蘭展出的《映像‧南方澳》,精選1995至2018之間拍攝的作品,講述南方澳地理、漁業、宗教和人文。「其實南方澳對我來講很重要,」沈昭良說,「這種啟動現在回過頭來看,比較大的意義是自己在尋找攝影之間的過程跟關係,當然,從這些被拍攝的地方,後來看到照片,我也有所感。」

比如曾有沈昭良作品影中人的女兒來找他,說她爸爸幾年前出海捕魚落海後就沒再回來,因為她爸爸留下的照片很少,她偶然看到沈昭良的攝影集有1張她父親的照片,這件事讓沈昭良很觸動,「我大概理解這個照片對她的意義,所以準備了照片送給他們,我覺得或許可以透過我的照片讓他們家人有個連結與紀念。」

「攝影某種程度的意義在於當時間流逝之後,我們可以從照片再重新拉回你跟這個時代或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樣回返的過程也可能發生在來看的人身上,特別是跟這個地方有某種地緣關係,成長、生命經驗有關係的人,看這些照片,我相信會比我做一個外部的紀錄者,應該更有感受。」

大型圍網的船員團結整理漁網,攝於1997年11月。宗教信仰是漁港居民很重要的一部分,圖為南天宮進香,2008年10月攝。港邊鐵工廠,工人跳躍壓鐵管,攝於1997年7月。1995年攝,現撈漁市旁的工作情形。

舞台車

《STAGE》(舞台車)區聚焦於2005至2021年拍攝的作品。綜藝團是台灣特有的移動式演出團體,自1970年代活躍於台灣社會的各式婚喪喜慶場合,初期的演出舞台除現今仍沿用的搭棚台方式,也有以貨車改裝的簡易人力式花車。隨著時代進步逐步發展成現今現代化絢麗的舞台車,大約是1990年前後開始,歷經多次研發改進,目前仍普遍在台灣各地的綜藝團演出中使用。

沈昭良說,台灣現今存在的舞台車大約6至8百部,從早期簡單的圖形,到後來有太空梭、蝴蝶、白宮等;晚期發展得更抽象,可以看到視覺上在不同時代的變化。目前他拍到最早的大概是92、93年出現的,但究竟誰才是最早的,他也不敢定論,「大家都說自己是第1個,但推估在90、91年代,業主們都祕密研發各種功能,至今已有100多種專利,很競爭。」

此次展覽比較特別的,除了再現2018年《STAGE》於東京六本木21_21美術館(Design Sight)展出的16組件作品,有比較完整的牆面一列排開;另有一邊展陳的是把舞台車做為「肖像」拍攝,可以更清楚關注舞台車的演變;此外,還有一個2分多鐘的快轉影片,將舞台車到一定點演出的過程,包括定位、展開、表演秀登場、人們的觀看、散場的過程,然後收起來,整車開著走,也可說是快閱舞台車的生存之道。

小型廟會辦桌,2009年攝於嘉義,可見舞台車上的美國白宮圖繪,算是台灣舞台車演變到中期的特色之一。拍舞台車時於鄰近見到的娛樂休閒店家,2011年攝於台南。日本知名藝術家柳美和由沈昭良作品取得靈感,特別到台灣訂製移動式舞台車,做為她舞台劇《日輪之翼》巡演之用,圖為2014年在雲林啟運前拍攝。2019年高雄蚵子寮海邊攝,照片中舞台車是比較早期製作的簡單樸素的圖樣。

續行下一章∕漂流,待續

其實就在宜蘭個展開幕沒幾天,沈昭良最新系列「漂流」個展也在德國2023年的冬日藝術季盛大展開。

「漂流」系列以紀實攝影的方式重返檔案文獻與歷史事件。沈昭良嘗試從「議題」面梳理台灣內部包含殖民、國家認同、族群、冷戰、人權、原住民、生態、環境、能源等潛在的課題;並從「美學上」跳脫以往的經典黑白,在決定性的瞬間捕捉日落前的特殊時刻,帶出藝術家獨特的靛藍色彩,創出極具文學性的全新美學氛圍。

「台灣內部其實就是很多東西攪在一起,然後一直無解或待解,你從圖面上看,台灣可能像一艘船,在些許的動力尋找方向前進的感覺,其實也延續舞台車的某種漂流感,也有到處尋找的感覺,用的是比較文學感而抒情的。」沈昭良說,「它的視覺直覺很美,但可能對我們來講也是一種考試,就是你要找到很多不同的景,它對我來說必須是絕景,有一種這張不拍回去不行的感覺,有些可能人跡罕至,有些可能受到不同的汙染,有些則可能是你經常經過但你沒有看到或是你忽略了。」

「它就沒有像舞台車那麼絢麗,我們在挑戰一個假設有最低可以低到什麼、最暗可以暗到哪裡?不能再暗的那個臨界點。台灣社會基本都在被考驗那種臨界點,每次你都發現臨界點都被超越,」沈昭良笑了一下說,「台灣社會其實很有彈性的,永遠沒有底線。」

2019年攝於台南漁光島的藝術季。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