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藝週末.寰宇散步】新與舊的和諧共存─探索矽谷灣區特色建築

2024/01/28 05:30

文.攝影/趙凱喬

美國舊金山灣區,當地人普遍簡稱為「灣區」,由東灣、北灣、半島、舊金山市及南灣所組成,其中最為現代人津津樂道的「矽谷」,則主要分布在半島與南灣等區域。雖說如今的灣區,常以「科技重鎮」的形象備受矚目,但事實上,灣區本身也自帶豐饒的自然生態,如珍貴的沿海古老紅杉林;也有世界名列前茅的高等教育機構,如史丹佛和柏克萊;更別忘了,19世紀史無前例的淘金大移民時代,造就了這裡複雜又多樣貌的人文歷史;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地中海型氣候,一年四季從事各種戶外運動也皆適宜……種種先天優良、後天帶旺的條件下,讓灣區猶如上帝親吻過的膏腴之地般,富足,卻相對低調。

「兼容並蓄」是許多移民者對於矽谷灣區的評價,這裡少有種族歧視的問題,只要你夠強,即便是外來者,一樣可以領導本土的大企業,無人會因「你來自哪」這件事來置喙。有趣的是,這獨有的「兼容並蓄」特色,也呈現在此處的「建築」上。

眾多知名科技公司總部匯集於此,建築設計上,高科技設備倒是其次,關鍵是如何用「永續地球」與「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來為總部留下永世經典;另一面,灣區即便新興科技公司林立,卻依然保有許多古老、充滿故事的百年建築⋯⋯截然不同的新與舊共處在這塊土地,彼此相容、和諧並存。以下就帶大家橫跨19~21世紀、探索灣區5處「新」、「舊」建築,來聽聽它們各自述說著什麼樣的傳奇軼事。

Google Bay View 超級綠能建築「龍鱗」

歷經8年建造,谷歌總部的全新園區「Bay View」,終於在2022年正式落成。該建案由BIG-Bjarke Ingels Group及Heatherwick Studio兩大頂尖建築事務所打造,形似傘狀的建築外觀,事務所形容其為「巨大的貝都因帳篷」(註:貝都因為阿拉伯沙漠遊牧民族),視覺上彷彿某種具拉伸張力的織物結構。而覆蓋於篷面的,即是此計畫中最著名的綠能項目──龍鱗設計。

Bay View頂篷由5萬塊太陽能板組成,遠看彷彿龍的鱗片。

「鱗」指的是太陽能板,遠看猶如龍身上的鱗片,因此暱稱為龍鱗。團隊將5萬塊、每塊面積近3平方英尺的太陽能板組裝成屋頂;篷面的曲弧設計,則是為了使每片太陽能板,接觸到的陽光面積更大且時間更長,估計每年可提供7兆瓦的電力,簷篷亦可收集雨水進行回收,且可直接「步行」進行維護修理;而頂篷的邊長處,皆留有「微笑」狀的天窗開口,日光可照射進來,以減少室內燈照需求。值得一提的是,Bay View還擁有北美最大的地熱發電系統,該系統利用地熱來調節室溫,同時儲存夏季熱量來供冬季使用,相較於傳統冷卻系統,預計每年可減少約50%的碳排放,並節省約500萬加侖的水。

谷歌全新園區Bay View,擁有北美最大的地熱發電系統。

空間結構上,受到鄰近的莫菲特聯邦機場1930年代的飛艇機庫,以及洛杉磯的雲杉鵝機庫所啟發,建築物要在漫長的使用壽命中,持續保有強韌的生命力,其共同的特徵是「高天花板、雙高空間、大跨距結構,以及充足的自然光」(註:大跨距結構,一般指跨距長於20m的網格結構,常見於機庫、廠房、機場、展覽館等大空間的建築);事務所更提到「我們最不想建造的就是一座光鮮亮麗的陵墓,一個沒人敢做任何事的公司環境」,因此,你可以看到室內大多數的家具與隔間,都是可移動或可重新配置的,好似劇院的舞台及道具一般,喚醒每位在此處辦公的谷歌員工,靈活思考、跳脫傳統的精神。

龍鱗屋頂留有微笑狀的天窗,日光可照射進來,以減少室內燈照需求。

Apple Park Visitor Center 最美訪客中心

位於灣區庫比蒂諾市的Apple Park,被世人視做賈伯斯的最後遺作。雖說Apple Park在2017年落成啟用時,即受到全球的關注,人們透過各界媒體,一窺這宛如宇宙飛船般的環形建築。然而與其他龍頭科技公司不同的是,蘋果總部平日並沒有開放給非員工參觀,這也讓Apple Park總是帶著一股神祕色彩。不過,總部一旁的「訪客中心」,倒足以一滿果粉的好奇心,亦可看做蘋果總部的延伸。

蘋果總部絕美的訪客中心,整座牆面全由巨大的玻璃帷幕組成。

訪客中心由英國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打造,首先迎接訪客的,是一座Apple Park園區的縮版模型。櫃檯會出借一台特殊的iPad,透過AR擴充實境的功能,可一覽辦公室內部樣貌,以及了解世界上最大的自然通風建築是如何運作。結構上,建築的屋頂以碳纖維「懸背式」結構建蓋而成,僅由石材包覆的核心支撐,完全沒有其他外部支柱來做輔助;整座建築的牆面,全由巨大的玻璃帷幕組成,尤其是轉角處的曲面玻璃,室內通透室外,視覺全無死角,工藝之精湛令人震撼,據說辦公室內有一面當今世上最大的曲面玻璃面板,看來,訪客中心完美延伸了總部的精髓。

訪客中心設有園區的縮版模型,可透過AR擴充實境功能,一覽辦公室內部樣貌。屋頂露台可眺望隱身在樹林中的環形總部一隅。

建築內的「樓梯」,也是一大亮點,水磨表面白淨無瑕,階與階之間沒有任何接縫,原來,它是一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宛若藝術品,令不少攝影師流連忘返;走上屋頂露台,可眺望隱身在9千棵灌木林中的辦公樓一隅;臨走前,建議到咖啡廳小憩,享受被戶外橄欖樹環抱的美景,運氣好的話,還能碰到店員展開或閉合廳前巨型玻璃牆的過程……即便你不是果粉,親臨至此,也會臣服於這訪客中心的美與獨特。

建築內的樓梯,由一整塊大理石雕刻而成,讓不少攝影師流連忘返。

Jose Maria Alviso Adobe 僅存的蒙特利殖民風

在1830、1840年代,加州出現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一種融合了早期西班牙墨西哥式的建築,也稱之為「蒙特利殖民風格」(Monterey Colonial style)建築,該建築起源於後殖民時期的「上加利福尼亞省」(當時還在墨西哥統治下的加州區域),建造者大多是來自美國新英格蘭州的新移民,他們將家鄉熟悉的建築風格和方法帶到了此處;該建築風格以土坯砌蓋而成,特點是有兩層樓,兩層皆有環繞式的門廊,以及屋頂為「四坡式」的設計,在當時頗為流行。

而位於米爾皮塔斯市、建於1835~1837年的Jose Maria Alviso Adobe,為灣區如今僅存的蒙特利殖民風格建築,它也是加州最古老、且持續有人居住的土坯房。米爾皮塔斯市政府在1996年將其收購,並把它列入國家歷史古蹟名錄,以記錄此建築在灣區所代表的重要歷史意義。

Jose Maria Alviso Adobe為灣區僅存的蒙特利殖民風格建築。蒙特利殖民風格建築,兩層皆有環繞式門廊,以及四坡式的屋頂。

Charles Copeland Morse House 種子建造的房子

位在灣區聖塔克拉拉市、鄰近聖塔克拉拉大學的Charles Copeland Morse House,為富商查爾斯.科普蘭.莫爾斯的故居,這座古宅建於1892年,現今同樣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名錄。查爾斯出生自緬因州,受淘金熱的吸引,於1859年來到加州,建立起花卉蔬菜種子帝國,因而獲得「美國種子大王」的稱號,當地報紙稱其豪宅為「種子建造的房子」。

查爾斯故居為典型的「安妮女王風」(Queen Anne style)建築,是美國大約在1880至1910年期間,所流行的維多利亞建築風格之一,該風格特色為樓高3層,下層有個較高的地下室,搭配雙尖屋頂設計,與大門華麗的台階前廊,以及最具辨識度的「女巫帽式塔樓」。查爾斯故居現為聖塔克拉拉大學的一個聯誼會場所,雖不對外開放,但它就同一般民宅無異,和諧又自然地融在當地社區,外圍沒有圍牆,任何人經過此地,皆可欣賞這棟神祕又美麗的古宅。

美國種子大王查爾斯的故居,為典型的「安妮女王風格」建築。「雙尖屋頂」及「女巫帽塔樓」為安妮女王風格建築最具特色的設計。

Hayes Mansion 優雅的地中海式別墅

海耶斯宅邸(Hayes Mansion)位於灣區聖荷西市,該住宅在1899年曾被大火燒毀,建築師George Page在1904年重建時,捨去時下流行的維多利亞風,以優雅的「地中海復興式」建築,取代了前身的安妮女王風格,面積約有3千8平方公尺、64個房間,為當時北加州最大的房屋。地中海復興式建築特點為灰泥牆、紅瓦屋頂、拱形的門窗,以及蔥鬱的花園, 此風格最常應用於飯店或海濱別墅等。

海耶斯家族早年在美國中部經營礦石開採,累積財富後舉家遷來加州的聖荷西,建造了此座豪華宅邸;而後聖荷西政府於1985年買下,改造成會議中心,現由希爾頓集團經營,開放給民眾訂房住宿及舉辦活動。有意來訪矽谷灣區的朋友,不妨體驗幾晚這座歷史悠久的宅邸飯店。

海耶斯宅邸為優雅的地中海復興式建築,特色為灰泥牆、紅瓦屋頂、拱形門窗。建築師George Page在1904年重建海耶斯宅邸,以地中海復興式建築取代前身的安妮女王風,特別立碑紀念。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自由藝文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