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記者董柏廷
由經濟部及台南市政府共同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2024台灣設計展」,於10月26日至11月10日在台南市中心展開。今年以「是台南.當是未來」為題,邀請超過百位設計師各顯神通,圍繞台南文化脈絡,一探「城市治理」、「產業轉型」及「設計實力」三者之間,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變遷。
今年主展區包含臺南市美術館2館、西市場、香蕉倉庫等3地;連接周邊321巷藝術聚落、藍晒圖文創園區、愛國婦人會館、台南車站、孔廟商圈、國華友愛商圈、永樂市場等地成為衛星展區。民眾可先從美術館展覽切入,再延伸腳蹤至衛星展區,深入居民日常生活場域,最後連結地方商圈脈動等面向,實際體驗古老智慧鎔鑄現代創新的設計想像。
最終會發現,城市設計雖無法擺脫地域文化的中心思想,然而秉持尊重文化歷史脈絡,沿著古都相依的整體商圈,破除「過度設計」的思考,因地制宜設計整城風貌,回到簡約與秩序,不僅讓百年古蹟與店家連結,同時也是在生活與美感之間取得完美平衡。
主展區
設計點1:南美館2館
A1、A2區:南波萬、新力
回溯1970年代推動工業現代化以來,台灣許多企業從小工廠起步,發展為全球領先的「隱形冠軍企業」,締造台南重工業黃金時期的產業發展。3+2 Design Studio與一葉藍朵設計依「製造之光」的概念發想,同時結合「燈光藝術」與「工廠聲響混音」,以視覺與聽覺將展間設計成工廠,聚焦台南的5大產業,包括金屬加工、機械設備、塑膠製品、汽車配件、紡織產業,揀選18家在艱難環境脫穎而出的企業代表。以「光」為主旨,有象徵企業憑藉智慧與創新走向國際的「世界之光」、也有生產線背後努力不懈的「幕後之光」,或是站在品牌前線的「領導之光」,具體而微呼應「製造業」帶起的在地力量。
唯有高度創新,才能將未來主動權掌握在手。400年前,台灣以台南為門戶走進世界經濟貿易體,首創印刷機構發行報紙,傳播文明的種子;紡織產業帶動經濟體,創造以出口貿易導向「經濟奇蹟」時代。當極端氣候威脅、傳染病風險等外在環境變化,智慧科技支援農業生產鏈、發展多樣化經濟作物,師法自然開發新藥品,善用環境資源且不畏地域限制,科技產業整合能資源及串連產業鏈,發展出兼顧自然生態與產業共榮的新興產業園區,成為新世代的產業先鋒,也讓台南逐步成為研發與創新的樞紐之一。日目視覺藝術打造「新力」區引領觀眾探索台南「新民生」、「新農業」、「新生技」與「能資源」等4個前瞻領域,舉凡「氫能發電」、「晶片製造」、「新科技蘭花產業鏈」、「科學中醫」等,見證產業日新又新迎向轉型的未來。
A3、A4區:生活超展開、未來城市想像
產業讓城市運轉,人們的生活也因產業變得有趣。台南地方產業對創新的渴望,因而具有廣納百川的氣魄。囍樹設計聯手在地企業不僅跨越新舊之味,讓在地傳統展現新生,例如「黑橋牌」為符合新世代趨勢,重新設計品牌形象,創造出「HUGDOG」,以具體意象重新詮釋台灣美食「大腸包小腸」,賦予品牌更貼近時代潮流的親和形象;此外也有秉持永續經營理念,與在地產業合作,透過再生材料,製造耐重達40至50公斤的工業紙袋,並重新設計外觀,打造日常購物以及機車通勤時都適合使用的購物袋。更特別的是「國際跨海合作」範例。今年台南插畫家AXXY COOL與日本墨田區織片職人合作,以簡潔線條與成熟色彩、具台式幽默元素的巧思,製成彩色織布袖扣,揉合台日當代的生活面貌。
接著,由台灣設計研究院打造的「未來城市想像」區,試圖將抽象的設計論述轉化成圖像形式,以共創平台與參與式模組,打造出「公民展區」,邀請城市居民參與設計願景與想像藍圖。觀眾可以從過去行走於城市的經驗出發,對照不同城市因應不同需求,發展出城市樣貌,也讓社區居民可以在此提出貼近實際生活的需求及問題,邀請觀眾透過虛擬觸控螢幕,自行設計想像中的城市。展後,設計團隊將會蒐集觀眾提供的見解,成為未來共創新城市的解方,展現公民參與城市治理的可能。
A5、A6區:[無]平行、超COOL
位於美術館2樓連通廊道的「Non-Parallel:[無]平行」由實構築學會規劃,揀選新冠疫情解封後,自2022年至2024年竣工的19件建築作品,企圖勾勒反映台灣當下現實的建築縮影世界。展區雖看似獨立,實際反映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各種議題,讓觀眾可以從建築作品中看見建築師、營造廠與業主面對議題時的立場與視角,最終,透過建成空間展現出的回應方式。
台南是全國第一個將低碳城市治理入法的縣市,因而身為綠能領航者推動產業建設時,更能看見其積極展現與環境共生、共好及共榮的企圖心。同心圓製作與W春池計畫規畫的「超COOL」區,揭示永續為核心,以減少碳排為目標,將廢棄物重新回收後再利用,製造出不同產品,建構循環材料的使用模式,透過不同的設計方式,化腐朽為神奇,展示綠能城市的當代韌性。
◆A5區:[無]平行展期至2025年2月23日
設計點2:西市場、香蕉倉庫
台南,為大航海時代的重要貿易據點,亦是台灣首座與世界接軌的城市,其歷史孕育深厚文化根基與獨特的生活哲學,交織出飲食與精神文化隨著城市的發展,有著不一樣的脈動。以「地方」為概念策畫的西市場與香蕉倉庫展區,打造台南衣食印象,針對未來消費市場進行試探。
A7、A8區:踅台南.造市場、踅se̍h西市
歷經百貨興起、成衣普及、古蹟改建、疫情肆虐,西門商場宛如被冰封的城市,藏身西市場古蹟內,此次在城市美學計畫之下,重新將商場打開,並正名為「西門布市」。
甫完成古蹟修建的台南西市場,擁有百年歷史,「地方主題展」坐落於此,內容以「吃」和「穿」兩條靠近常民生活軸線的視角切入。分出飲食、時尚、設計3大領域,邀請設計師與創作者於台南進行實際研究與採集,從沿海、平原到丘陵;探訪芒果、蓮藕、虱目魚;研究抽紗、整經、後加工,低碳、科技、循環等技術,也藉著拜訪在地職人,理解飲食風土與紡織產業,譬如SFP南服計畫取材台南3種主要地形:沿海、平原、丘陵,創造6款不同風格的印花圖樣,不僅保留台南風土意象,更透過簡潔、直觀的圖像設計呈現台南文化新風貌。
值得留意的是,西門布市中由形構設計與Path&Landforms打造的入口意象,以帶有浪板感的建築裝置重新打造,輔以重建巷弄計畫,艸非火工作室將踅se̍h西市以霓虹燈打造具有台南元素的裝置及招牌,一到夜晚,具有台南元素的霓虹燈裝置及招牌,將西市場搖身變為「夜間博物館」,訴說著從淺草商圈到西門商場,一路演變至今的故事。
衛星展區
離開主展區,往周邊的衛星展區出發,從各種新興市集以及老屋新力案例,見識台南住民性格底色藏有的自在,以及因多元文化交織蘊藏的溫和包容力。
看點1:我住台南─321巷藝術聚落
2024年台灣設計展舉辦期間將321巷藝術聚落再次開放,邀請訪客探索不同的老屋空間,透過環境、社區、家空間等系列展覽主題,引領觀眾貼近台南居住生活的想像。
看點2:台南.進站中─台南車站1樓
台南車站新車站目前正大興土木,重新建造,但修復中的古蹟車站正轉變再現風華,而設計團隊以半透材質、露出縫隙的鷹架,讓古樸的古蹟立面微露、優化牆面與照明映出挑高大廳的優雅氣度,施工圍籬與植栽襯托月台棚架的井然結構秩序,新舊共存的建築讓古都車站渡過修復的整修期,可重複使用的循環設計考量,大廳臨時櫃檯牆面、月台施工圍籬、貨櫃、模組便當鋪、外牆鷹架等,讓老建築全部翻新前,展現新舊併融的面貌。
看點3:商圈脈動─永樂市場、孔廟商圈、國華友愛商圈、彰化小西商圈、高雄哈瑪星商圈
走進台南孔廟商圈、國華友愛商圈、永樂市場3處街巷,以設計解鎖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不削減保留原貌為前提,融合美學設計與地方文化,重新改造國華友愛商圈41店家招牌,讓視覺更顯一致。往北延伸至彰化的「小西商圈」,以當地小吃和巷弄特色聞名,重新設計的街頭設施如拒馬、花台和交通錐,得到了店家的高度肯定;往南抵達高雄的「哈瑪星商圈」,立基其獨有的海濱文化史,打造具有識別度的帆布與建築立面,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