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黃秉睿
林玉山(1907-2004)為嘉義重要的前輩畫家,素以日治時期「台展三少年」的稱號與郭雪湖、陳進並稱,年少即嶄露頭角。自從1920年代習畫伊始,林玉山便勤耕不輟地以寫生做為練習方式、累積大量速寫習作,從故鄉諸羅光景逐漸擴散至台灣全島,而後是邁向世界的藍圖,一張張畫作不僅只是風景紀錄,更是畫家的心靈圖像映射。適逢諸羅建城320年,嘉義市立美術館推出年度主題展「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透過數十件畫作與寫生冊等檔案式呈現,試圖透析「寫生」此一貫穿林玉山生涯的創作精神,並將之帶至觀者眼前。展期至2月9日。
「寫生之法,顧名思義,不只是寫其形骸,須要寫透對象形而上的內在精神。……寫生的目的不在工整的寫實,而應寫其生態、生命,得其神韻。」(節錄自林玉山〈脫韁惟賴寫生勤──四十年來作畫甘苦談〉)林玉山一生多有論述談及「寫生」置於其創作觀中的深刻涵義,據其所述,寫生的意義超乎直觀的景物復刻,更是從眼到腦再流竄至心的反芻與產出。
展題中的「拾景」代表林玉山行走於世途中,對於即見風景的拾綴,以向來為人所稱道的速寫技法留下生命感知的紀錄;「剪影」反映了他對於眼前所見、筆下所畫的迴盪思考,經由大量的寫生習作重新拼合、闢建出投注己身部分的景象,再再體現出林玉山結合客觀外在與主觀心緒的描繪力。「寫生」與「旅行」則為其拓寬與加深創作的實踐方式,由此得出本次展題:「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由外在的行動展示將其內裏的思緒轉化至觀者心中。
本次展覽分有3個子題:「始於諸羅」、「行遍天下」與「旅途觀物」,所對照的分別為林玉山於嘉義與台灣的眼見、朝向世界的遊歷,以及風景寫生之外的萬物蒐藏,觀者彷彿跟著林玉山的足履由家鄉出發、踏遍全台,甚而拓展海外,一步一步立體化林玉山一生的創作圖像。
千里之行 始於諸羅
「始於諸羅」展區藉由與手稿、寫生冊的並陳,除了具體地展示出畫家的創作軌跡,也能從家園鄉土的風景事物中,覺察到林玉山對於土地的熱愛之情;大量速寫稿證明其所自述「脫韁惟賴寫生勤」的創作實踐,也做為其追寫往昔的最佳依據。
於展間入口附近的重點展品〈諸羅風情〉,是畫家於1993年面向60年前的回望:1933年林玉山以〈夕照〉入選第7屆台展東洋畫部,畫作描繪當今嘉義蘭潭水庫一帶風光,原作卻不幸佚失;林玉山於是依當年的寫生稿重新繪製〈諸羅風情〉,召回昔日畫作的同時,也再現如今因水庫建成而消逝的景色。
林玉山對於土地的惜情與追憶,也渲染至人與人之間情懷的深刻連結之上。〈竹林與水牛〉最初做於1926年,為送給陳澄波的禮物;陳澄波於二二八事件遇害後,陳家為免禍及無辜而將畫作落款抹去,但仍妥善保存;直至1979年,林玉山自陳澄波之子陳重光手中重見此畫,感念陳家愛惜舊作,亦似感慨物是人非,便為此作安上新的落款。
本次展覽另一重點展品:《阿里山線附近風景寫生冊》首次於嘉美館展出,為林玉山在1941年7月21日,乘坐火車至梨園寮、在大坪至小梅一帶(約落在今日嘉義縣梅山鄉)四處寫生所留下來的珍貴紀錄。畫家或以墨線或以鉛筆勾勒,一部分採淡墨暈染,同時配有文字並陳、描述景點或圖像內容,呈現畫家親力親為、透過實地寫生積累經驗的過程。
林玉山寫生範圍遍及全台,由描繪北部〈龍洞海岸〉與寫生稿的比較中可以發現,雖然其畫作是以親眼所見之景象為底稿,但後續改繪的成品並非對於實景的呆板複製,而是藝術家思考後的創作力展現。〈龍洞海岸〉由畫家以憶寫的方式編排既有寫生稿裡的圖像,近景為奇岩排列,遠處有海鳥振翅,雖非實際存在的風景,卻是極富個人特色的山水風情。
速寫世界 行遍天下
1960年代,台灣仍處於戒嚴體制下的威權統治,人民無法輕易出國,林玉山卻因畫家與老師身分,以展覽、交流與講學之由行至各地,使其旅行與寫生之路推展到世界各國,踏足東南亞、歐美等地,以明亮的眼睛、靈動的手筆與對異國風土文化開放的態度,收穫更為豐富的世間圖像,亦將視野送上廣闊的高空。
在「行遍天下」展區中,同樣透過畫作與習作、寫生冊的並置開展出難得一見的比較觀點。如嘉美館館藏〈苗村即景〉對照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之林玉山泰國相關寫生集,後者是由鉛筆、粉彩等所完成之速寫作品,記錄苗族女子的動作,並以文字補充描述;前者則是在寫生稿的基礎上,由彩墨添加色澤、背景和配件,以完整整體畫面。
1987年,林玉山遊歷至印尼,亦以當地的著名地標為對象,留下了屬於個人的紀錄,位於爪哇島的〈婆羅浮屠〉以及峇里島的〈印尼聖水廟〉,也都透過如前所述的繪製方式,先在寫生集上留下速描淡彩的習作,後再以彩墨手法注入細節。前後版本都帶有獨特的韻味,而相互對照之下更是能激發出值得觀者細細咀嚼的無限趣味。
人文景觀之外,世界之旅中對於自然景物的描繪,則展現出林玉山深厚的速寫功力,〈喜馬拉雅雪山〉、美國〈大峽谷〉、以阿爾卑斯山脈為對象的「歐遊速寫」系列等,皆是畫家於飛機上移動的過程中,由座位窗口看出的視角,投射在畫紙上的高空山景速描,後以彩墨完成作品,可說是超越時代的風景畫作,亦超乎傳統山水畫語彙所能描述。
萬千皆畫 旅途觀物
縱然許多畫作流露出對於人文風土、自然奇景的濃厚興趣與熱愛,寫生之於林玉山,卻不僅止於風景,而是盡收眼底的美妙萬事萬物皆是其投注目光的對象。1935年,林玉山再赴日本京都進修,展示於「旅途觀物」的〈蜀葵〉、〈茄子〉等作,便是畫家在這段期間完成的寫生習作。
在〈蜀葵〉一畫展露出相較於初入選台展時林玉山在作畫上的推進:色澤有所區別的植物葉面與葉背、以色彩與筆觸表現出的柔和花瓣質感,都透露其對物象有更高且細緻的掌握,也流淌出畫家對周遭微小事物的興致。
在本展區中,除了周遊四處的旅行,亦放入了林玉山在人生行旅當中的深刻相遇,如〈春萌畫友合作畫〉便是由林玉山與春萌畫會成員李秋禾、吳利雄、江輕舟共同繪製,傳達出畫家之間深刻的情誼。畫作內容為3人1虎合臥而睡,可推測畫的應該是佛教禪宗中的「四睡圖」;右上方有落款「眼看人盡醉/何忍獨惟醒」,或許是以「睡」寓「醉」,藉此呼應戰後肅殺的政治社會氛圍。
春萌畫會由林玉山等人在1928年於嘉義成立,在中國傳統書畫的基礎上、學習符合台展審美標準的寫生東洋畫,交流創作的過程中,亦發展出以寫生為核心的繪畫觀與台灣鄉土認同。畫會曾舉辦7次聯展,除1930年第1屆設於台南,其餘皆在嘉義;成員於官方美展的卓越成績造就嘉義「畫都」的美譽。
在本次「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展覽中,為回應在地優秀前輩畫家的豐富遺產,嘉美館透過33件原畫作品、7本實體寫生冊等展品,並置水墨畫作與素描線稿,架構出明晰的軌跡、立體化畫家層層潛藏的藝術生命,從而引領觀者真正深入林玉山廣袤的創作世界。
林玉山小檔案
林玉山,本名林英貴,別號雲樵子、諸羅山人、桃城散人,1907年4月1日生於嘉義美街(今成仁街)風雅軒裱畫店。自幼受教於民間畫師,1926年受同鄉前輩畫家陳澄波鼓勵,前往日本就讀東京川端畫學校西畫科;隔年以〈水牛〉、〈大南門〉兩件作品入選第1屆台灣美術展覽會東洋畫部;1930年更以〈蓮池〉獲選第4屆台展特優。1928年林玉山與嘉義、台南地區的其他畫家共同成立「春萌畫會」;1940年加入台陽美術協會。戰後先後任教於嘉義中學、靜修女中與台灣師範大學,直到退休前都於教育界耕耘,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