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020/11/12 21:40

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現場。(記者陳逸寬攝)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現場。(記者陳逸寬攝)

如何在寫作中袒露自己

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20年10月5日下午2時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林黛嫚、柯裕棻、陳素芳、劉克襄、蔡逸君(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謝麗笙

攝影:陳逸寬

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四百件來稿,由王盛弘、言叔夏;李欣倫、林達陽;楊隸亞、楊富閔等六位委員分三組進行初審,選出四十一篇作品進入複審。初審委員得以不限篇數,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於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吳鈞堯、張惠菁、黃麗群等三位複審委員,選出十四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推舉劉克襄擔任會議主席,並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柯裕棻:這十四篇有不少都以花草蟲鳥日常小事,來比喻人生和困境,有的比喻成植物,有的比喻成游泳、開車,或買衣服,反映出這些作者人生中所關切的面向。也有性別議題,寫作方向已從認同的掙扎轉變成更私密的性愛,或者認同過程中來自家庭所給的挫敗。跟小品文相似的是,為人父母的意識在多篇作品浮現,相較大部分文學獎多由子女角度看待世事,這是比較特別的。這些作品都很好,差別些微,對我來說選擇很困難,甚至只是一念之差。

林黛嫚:現今評審文學獎散文最困難,因為散文發展至今,創作者面臨如何在眾多優秀前人作品中,找出一條新路。本屆參賽作品乍讀沒有眼睛一亮之作,可是再讀,便發現作者將隱喻埋伏在字裡行間,需要花更多力氣找出來。此獎在國內文學獎中獎金較高,可以讀出這些參賽者都曾征戰沙場,明白如何將自身創作做最好呈現,因此我認為最後要選出首獎,可能需要一番討論。

劉克襄:就像十四座不同的險山,每一座都要用不同方式攀登,閱讀和理解它們的方式都是全新的經驗。初讀常感挫敗,再爬一次才能理解內容,無論好壞或認同與否,會發現新的寫作方式或思維模式已經和過去不同,讓我懷疑自己有沒有資格來評審,或者自己的評審標準是否符合他們認知的美學?再讀之後,我慢慢篩濾出偏好的作品。我隱隱感覺,若將這些稿件分為A、B二類,選出來的可能多為A類,與B類隔著一道牆,也許正是跟年輕一代創作者之間的代溝?

蔡逸君:讀到本屆參賽作品,我非常高興,是不失文學性又貼近現代生活的書寫,掙扎、生存的困境並非人人皆有,但這些具代表性、普遍性的感受,在這幾篇中被描寫出來,讀到這樣的散文我很感動。它們不再局限於某種文學獎格式,評審對於用什麼標準來分析文章優劣,可能也需重新拿捏。因此這十四篇我都當做佳作來讀,去區分細微的細節、整體文章每一處的扣搭──這又回到以前的文學觀:起承轉合應緊密連結,但又不一定這樣才是好的。真的就像爬不同的山看到不同風景,我不能說你的風景比較差,因為你看到了。並且這些參賽者很敢於袒露自己,這是我認為散文寫作者應具備的勇氣,如果不真誠地寫篇四平八穩的美文,就是作文比賽。這批作品都滿有個性的,難分軒輊。

陳素芳:入選的十四篇題材多元,很貼近現實生活,除了常見的親情衝突、生活困境,有很多知識性的東西,需要Google,才能更了解作者給的資訊帶來什麼意義。讀稿時,我首先會看表達是否清楚通暢,但這並非唯一標準,有些作品再讀,原本感覺障礙的地方反而美,最重要的是主題是否表達清楚,以及行文間能否感動讀者。林榮三文學獎來稿這麼多,可能很多寫作經驗豐富的好手,但細微處涉及個人品味,有些我認為過度修飾,有些不修飾不見得是好。再者,既是四千字文章,表達一定要有層次,不能老是原地踏步疊床架屋,我在乎是否有轉圜空間和餘裕。當然,每篇都是佳作,也都寫得很用力,有的過度用力了,會以文害辭。就整體平衡來看,有題材特殊但表現得不夠好,或題材相似的幾篇寫得都很好,這樣的狀況,讓我難以取捨。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每人不分名次,圈選三篇,結果如下:

兩票作品

〈格列佛〉(林黛嫚、蔡逸君)

〈老祖〉(柯裕棻、劉克襄)

〈放羊的日子〉(陳素芳、劉克襄)

〈浮蝶〉(林黛嫚、柯裕棻)

一票作品

〈遺落的分身〉(陳素芳)

〈完全變態〉(柯裕棻)

〈九重葛〉(蔡逸君)

〈花非花〉(劉克襄)

〈蕨路〉(林黛嫚)

〈倒車,然後前進〉(陳素芳)

〈晾她的衣服〉(蔡逸君)

○票作品

〈池裡的河馬〉、〈外送員〉、〈圍棋女神〉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遺落的分身〉

陳素芳:藉虛擬遊戲脫離現實,寫生活和職場困境,作者鋪陳與媽媽、女兒之間的母女關係,在最後媽媽幫忙看顧女兒時有了轉圜。當然,手法有點刻意,連遊戲裡的人質也是母親角色。結尾處似乎可以再加強。

劉克襄:我認為散文應有次序和節奏,這篇要處理的東西太多,較難在閱讀中感受其美學。

〈完全變態〉

柯裕棻:寫青少年同志情愛經驗,重點放在情感的真真假假,以昆蟲做為比喻大量描寫性愛場面,美而不黏膩。但調度生物學知識素材的做法,是否適切將是個考驗。勾選這篇是因為我認為它需要也值得被討論。作者將自己比喻為蛹,寫出慢慢成蟲的過程,可說是新時代的〈蛹之生〉。題目「變態」為多重意涵,一方面是社會看待當事人的眼光,另方面是從蛹成為蟲的蛻變,或許也隱喻自己和幾個角色之間的關係。

林黛嫚:從寫法看來,這篇太趨近小說;倘若它屬於小說卻來參加散文獎,我認為值得商榷。有些內容的表現,在小說裡可以被接受,用散文呈現時就會給閱讀者太強烈的感受。其實這篇的確經營得滿好的,只是無論形式或文字描述都帶有挑戰性,是不是有點過頭了?

陳素芳:讀起來,兩個愛人形象似乎差別不大?也讀不懂為何要疏遠第一個愛人。標本的意象很好,但文章結構較鬆散,它沒有說服我。

劉克襄:很多句子非常詩意,可又寫得像小說,我試圖以散文的心態閱讀每處情節與情感,卻讀得很心虛,進不去它的世界讓我感到挫敗。

蔡逸君:甲蟲與同性之愛的連結是什麼?為什麼不可以用一對鹿或一對河馬,為何一定是甲蟲?當兩個男人都以甲蟲為比喻,人物性質太相近,無法產生區別。

柯裕棻:兩個對象,一個真心,另一個玩玩而已,使用甲蟲做比喻,或許因為作者後來發現自己被「做成標本」。

〈九重葛〉

蔡逸君:這個題材在文學獎較少出現,寫撫養一個跟自己個性、期待截然不同的養子的過程。用散文處理這麼長的時間拉鋸較困難,但這篇剪裁得非常好,幾個重要片段雖然知識化,沒有蒙太奇的剪接之美,卻能把愛的衝突與和解靠細微的事件平實地堆疊起來,結構安排完整穩當,最後母子都了解了彼此,很感動我。

劉克襄:我可以支持。談教養的文章非常多,一般較粗略,這篇處理到母子心結的細節,透過文學的內涵來呈現,讀來有點溫暖。它雖不會是首獎之作,若做為佳作是可以的。

林黛嫚:確實題材很特別,可惜這篇沒有抓住自身的特殊性,缺少可以打動我的部分。作者以九重葛取代康乃馨,因為不用天天澆水,但這意象與兒子目前為止的人生沒有太大關聯性。相較之下,讀其他親情篇章,也是他人的經歷,卻較可以感同身受。

陳素芳:總覺得不太像散文創作,叨叨絮絮說了個故事,好聽,題材也特殊,但不夠動人。一直強調自己是老師、兒子如何與自己不同,最後不斷複述找生母不難,表示這個媽媽其實很包容兒子,和解的過程太理所當然了,衝突點可再加強。

蔡逸君:承認孩子和自己不一樣,表面說說和心裡完全接受是不同層次的。雖然不是親生的孩子──也可能正因為不是親生的孩子,所以這個媽媽可以接受。這種和解不是表面的,我讀到的,是真正放下自己的態度。

〈花非花〉

劉克襄:過去談流產相關主題,很少見到這樣論述的角度,如「或許這是冒失的閃靈寶寶」或「寶寶非但不冒失,反而非常體貼」等。結尾非常好,是篇精心經營的作品,因角度特殊,能原諒這樣的「刻意」。

林黛嫚:此篇初讀有點驚喜,因為題材確實很特別。散文發展至今,處理大題材容易變成小說,或不夠完整,於是往微物書寫進行。這篇對於微細的事情,比如描述流產過程,敘述也很到位。重點是,以我一位有過月經、生育經驗的女性讀者來說,這樣的作品企圖帶來什麼?作者經歷這樣的狀態後,逝去生命對個人生命的意義與變化,以及藉此事件對應人生經驗的連結,似乎有點薄弱。

劉克襄:我讀到一種對生命消逝不必太執著的掙扎。正因「小題大作」,作者較能從小孩是體貼媽媽的角度出發。

陳素芳:這篇寫得很細,細節呈現對生命突然消逝的態度:從前幾乎沒有要不到的東西,但當這個生命要走的時候,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我本來就考慮圈選此篇,因題材特殊,且能以冷靜筆調探討自身生命經驗。與〈九重葛〉相較,我會支持此篇。

〈蕨路〉

林黛嫚:作者很用力寫母親極力合理化母愛來管控孩子,且無論什麼花,都被他媽媽過度澆水致死,後來養蕨因為澆不死,藉此過程來解釋自己如何與母親對應──因親情無法割捨,即使受不了太用力的愛,最後還是找到和解方式——將自己馴養成一株永遠澆不死的蕨。比起較側面地描寫親情,我更偏好誠懇直接的書寫。這篇題目有設計,敘事手法有條理,文字到位,也使用了不錯的意象隱喻。

劉克襄:最後結尾說自己放棄抗拒母親無盡的澆水即可,何必再「馴養成一株永遠澆不死的蕨」?似乎有點蛇足。相對於其他篇有如三千公尺的山,這篇大概兩千公尺就能登頂。

陳素芳:作者跟母親的關係,有些地方可以稍微轉圜,卻沒有出現。他把對媽媽的抱怨寫在文章裡,何以遺傳母親的強勢個性又改養蕨類,屈服的過程是什麼?說服力有點不足。當然,文字不錯,結構也滿好,只是較缺乏層次。

蔡逸君:最後他暗示整個家庭走向絕路了,其實沒有和解,他還是很倚賴家庭,但是既逃不出去也無法獨立,這是很封閉的家庭關係造成的結果。同樣的意象確實一直重複著。

〈倒車,然後前進〉

陳素芳:題目乍看驚喜,內文也不錯,以醫生學車受挫對應自己跟病人的解說,但是文句不太通順,常常暴衝,相對的權力結構沒講述清楚,有點一廂情願,偶爾甚至有種自以為是的優越感。散文並不一定要說理,但至少讓我能認同,有所感,打動我。

林黛嫚:這題材真的滿好,我很希望可以讀出新鮮感。題目就帶有吸引力,可惜內容沒處理好,用學車經驗對應工作的關聯也有點薄弱。

〈晾她的衣服〉

蔡逸君:這個作者在近年性別書寫中找到一個不同的角度:我是異性戀男性,但我不被視為強壯的男人,特質是柔弱的。我非常喜歡這個角度,將男人本質中陰性的部分寫得非常仔細,非常隱私,揣摩自己最無法了解的女性,嘗試說服自己這樣「陰性的男性」是可愛的,是可以愛的,他自卑、但他突破了。就像我自己到台北來,也需要二十年才敢走進百貨公司告訴專櫃小姐我要試衣服──鄉下來的小孩子就是這樣怯於表達自己,因為,顯露那一面會被認為不夠「男人」。全篇意象統一,從母親的胸罩,晾女友衣服,再到買自己的衣服,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突破,試著了解、感受女性和自己。不企圖設計對比或陳述,而以非常多身體的細節表達對於理解自己的嘗試。我們讀過各式各樣的散文,這樣的表達方式從未出現過。

陳素芳:逸君的詮釋比他寫得還好——他穿女朋友的牛仔褲也是在嘗試了解嗎?前面寫掛女友衣服的地方很仔細,到幫媽媽收衣服都很好,但後面節奏亂掉了。

柯裕棻:他從女人的衣服慢慢理解自己身為男人的感覺,到最後自己鼓起勇氣買衣服,似乎都碰觸到可以繼續發展的主題,卻沒有深入,比如衣著、身體、兩人關係、衣服是人的延伸……無論是對衣物的依戀幻想,或在消費空間裡看到成堆衣服的慌亂,若能扣緊衣物和人之間的關係,或許可以更仔細耐心地鋪陳這些概念?

劉克襄:作者應有義務造一座橋給讀者,此篇似乎缺少讓其他人共鳴的線索。

林黛嫚:原以為要寫他是會幫女友晾衣服的新好男人,但作者卻非此意,他的寫作企圖想將讀者帶到什麼地方,不夠明顯。

兩票作品

〈格列佛〉

林黛嫚:兩票作品都寫得非常飽滿,將一個題目的每個細節以各種方式陳述意念。這篇藉由「格列佛」形容憂鬱症患者的現實生活,無論隱喻或與妻女相處的細節都很細膩,比如開頭女兒用膠帶貼住他,以及結尾女兒說出綁住巨人的原因,有技巧的安排予人深刻感受;又如吃了藥感覺膨脹變大,太太順著他的手臂爬到耳邊,有點魔幻,能把細微感覺寫得非常好,且有趣味。即使我無法完全理解憂鬱症的狀態,都非常同情他。是這批作品裡表現非常好的一篇。

蔡逸君:憂鬱症的書寫很多,作者找到一個角度寫「產後憂鬱爸」,真實且不刻意地堆疊生活細節。作者以格列佛代換憂鬱症患者,乍看衝突,因格列佛是漂到一個小王國才成為不正常的巨人,但讀到最後,就會曉得這樣安排其實非常正面,以此表述病症帶來人生世界的變化。從發病到逃避的過程非常有節奏,也不過度刺激、煽動讀者情緒,是很穩當的一篇。

陳素芳:前後呼應、有層次,且有救贖。就算沒有憂鬱症經驗,讀來彷彿也能體會患病的感覺。

劉克襄:我認同這些優點,但很難理解和共鳴身為病人的角度,不容易因此產生同理心,讀得有點辛苦。也許它最成功之處是創造出格列佛這個角色。

柯裕棻:事實上產後憂鬱不是個人的難關,而是整個家庭的難關。作者以有點超現實或半寓言的方式,表現憂鬱症中個人邊界有時過於龐大、有時剝離的浮動感,若以第一人稱書寫會顯得非常耽溺,但作者從游離的旁觀者狀態描寫自身的意識,又彷彿是孩子的角度,是很貼切的做法。

〈老祖〉

柯裕棻:初讀此篇感覺不順,文字冷澀,再讀後漸感閱讀的不順正好反映作者人生的關卡。寫中年求職的不順遂,可能之前經歷一些挫敗,接著到一間香火冷清的宮廟應徵廟祝,被詢問是否要做總幹事——這讓我困惑,總幹事似乎是大權獨攬的職位?可能我誤解這個職稱,後來明白其實廟方要他做所有雜事,但他最後仍求職無門。文中安排的白鬚老道,初讀不明白真有其人或只是幻象,再讀忽然懂了,較能進入作者的世界觀。寫窮途末路的膠著卻又刻意顯得淡漠以維繫尊嚴,冷漠中有膠著和非常隱匿的人世難題,言詞往來傷人處也一、兩筆帶過。選它時有些猶豫是因為文中出現一些小錯,讀來稍感不順,但在許多寫人生困境的文章中,這篇的結構和行文方式都滿好的。

劉克襄:我非常喜歡這篇。寫出年過半百找工作的心境以及與家人的互動,不曉得接下來何去何從的茫然。透過自己求職,非常生動地呈現廟寺和廟公工作的場景。文字凝鍊冷靜,有種自嘲的幽默,句句緊扣且驚句與金句不斷,一氣呵成,結尾的鏡頭停在廟埕麻雀和斑鳩啄食,是高手之作。

陳素芳:很喜歡這篇,寫人生後段班二度就業的中年心境,但我疑惑老道士的真偽,有點玄。

林黛嫚:故事非常奇特,如果這是小說,作者將故事說得很好,結尾也以很好的畫面呈現,但是,錯字多到已經影響閱讀了,不只「痲雀」,「驚呀」,「祥談」,「鞠恭」還出現兩次。錯字過多之外,與宮廟管理員對話的敘述方法,以散文而言較缺乏設計,再者,倘若白鬚老道是虛構人物,這並非散文的表現方式。中年男子求職的題材確實值得書寫,但文字和敘事手法都挑戰了散文的界線。

蔡逸君:乍讀以為白鬚老道是真實人物,再讀認為是虛構的。作者寫自己會打坐也短暫做過廟公,也許能接收一些訊息,因此他透過白鬚老道,以很正面的態度表達給讀者。

陳素芳:也可能是與另一個自我對話。

蔡逸君:這篇的「隨興感」是被剪裁過的,節奏感非常強且文字精簡,精簡可能由於作者本來就只會這些詞彙。這符合其後段班的條件。真實感足夠的描寫讀來非常動人,生活的每一滴細節都能刺到你。

〈放羊的日子〉

陳素芳:我很喜歡這篇。節奏舒緩,有層次,可能也野心最大,從放羊過程到甘南藏族生活型態,從最初抵達到結尾夜聊,還談及藏民困境和發展。優點在於層次非常鮮明,部分很感人,結尾也很好,整篇很完整。文字不刻意,景物自然立體。缺點是想表現的東西太多,但我被那些場景、布局、文句打動。

劉克襄:這種探險式遊記散文參加比賽,較難獲得評審委員青睞,因此很高興看到這篇文章進入決審。我同意陳素芳的看法,一、二章讀來愉快,像在享受一篇旅遊文章或是探險文章,讓我掙扎的部分是,談到歷史和生態環境的知識性破壞了節奏和氛圍,但能接受的原因是呼應了故事。結尾也還不錯。

林黛嫚:題材非常特殊。但是通常我們較希望散文以自己為主角,可這篇是說別人的故事,對於感動、影響讀者的程度稍有差距。

柯裕棻:此篇到第三章以大篇幅的專業知識造成敘事斷裂,資訊架構太多,讓我們看到了國家暴力,但最後又回到放羊小日子,讀者心理會較難調適,也因此讓整篇文章的主題重量偏移,很可惜。但是放羊的部分寫得非常好,細節很迷人。

蔡逸君:確實,那一章讓人感覺他是局外人到當地旅遊,有點突兀。

〈浮蝶〉

柯裕棻:我非常喜歡這一篇。文氣流暢,充滿反諷自嘲,很難說那是寓言或內心世界,自由穿梭於各種比喻、回憶、幻想、寫實,彷彿某個荒謬劇片段,輕輕就戳破肥皂的七彩泡沫。處理人生的不滿、失望或挫折都非常輕快,筆法不知道該說頹廢或黑色幽默?或許兩者皆是。藉由這樣的寫法,表達出他有夢想卻又挫敗,以及如何在挫敗裡頹廢活著,儘管面對難題很無力,但作者不大聲吶喊或憤怒,只是輕輕道出一切,這很不容易。

林黛嫚:這篇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巧妙表現出人生困境。從題目設計到行文都非常巧妙,人生就像個無法踏實的存在,輕飄飄地浮貼著。全文圍繞兩條線:第一,他想做爸爸,因此按順序得先追求愛情、交到女朋友,從童年經歷寫出無法實現的原因;另一線則為生活和工作。其實愛情和生活一致,他以許多細節描述何以成為一個三十二歲的啃老族,闡述得非常清楚,讓我感同身受。最初夢的宣言讓人感覺好笑,但這樣的夢想在現實人生裡屢屢遭遇挫折。筆法很幽默輕鬆,事實上談的是非常沉重的人生問題。

陳素芳:這篇很有趣,在夢幻和具象間自在出入,比如文末氣墊破了,寫得很好笑。將讀者的情緒拉拉扯扯,雖然有些部分寫得過分了,可以放鬆一點。

蔡逸君:這篇像一場很大的白日夢,很多敘述出於想像,並非真實生活。最大的問題是,小孩子見到一隻蝴蝶,許下的夢想是做個好爸爸,後來經過社會的淘汰成為宅男或魯蛇,才發現此事很困難,這是普遍的困境。不過,小孩看到蝴蝶和夢想當爸爸之間的關聯,似乎有點說不通?

劉克襄:確實,寫作可以編造可以虛構,但不能有這種矛盾。結尾蟑螂和蝴蝶的對比也有點設計過度了。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一票作品除〈花非花〉、〈蕨路〉、〈晾她的衣服〉保留,餘皆放棄。評審針對七篇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圈選五篇,最高5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格列佛〉19分
(林黛嫚5分、柯裕棻4分、陳素芳4分、劉克襄2分、蔡逸君4分)
〈浮蝶〉12分
(林黛嫚4分、柯裕棻5分、陳素芳3分)
〈老祖〉11分
(柯裕棻1分、陳素芳2分、劉克襄5分、蔡逸君3分)
〈花非花〉11分
(林黛嫚2分、柯裕棻2分、陳素芳1分、劉克襄4分、蔡逸君2分)
〈蕨路〉10分
(林黛嫚3分、柯裕棻3分、劉克襄3分、蔡逸君1分)
〈放羊的日子〉6分
(陳素芳5分、劉克襄1分)
〈晾她的衣服〉6分
(林黛嫚1分、蔡逸君5分)

評審決議依得分高低,由〈格列佛〉獲得首獎,二獎為〈浮蝶〉。由於〈老祖〉、〈花非花〉同分,評審以舉手表決:〈老祖〉獲陳素芳、劉克襄、蔡逸君三票,獲得三獎。〈花非花〉、〈蕨路〉同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