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自由副刊.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
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現場。(記者潘少棠攝)
在安全的範疇裡進行小說的操演
第十六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
時間:2020年10月6日下午2時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周芬伶、林俊頴、范銘如、陳雨航、郭強生(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董柏廷
攝影:潘少棠
會議開始,基金會報告收件情形,本屆收到三二四件來稿,由黃崇凱、張亦絢;丁名慶、陳雪;李桐豪、葉佳怡等六位委員分三組進行初審,選出三十五篇進入複審。初審委員得以每人一篇,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複審委員王聰威、郝譽翔、甘耀明選出十三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公推陳雨航為主席,五位評審針對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郭強生:今年參賽作品主題集中,多為原住民部落、女性身體、性別暴力,同志主題等,較之過往,同類型主題比例高。寫作上則有一些共同問題,第一,林榮三文學獎比較容易出現鄉土題材作品,今年這批作品中書寫鄉土題材的作者,好像失去描寫景色與人物的功力,變成簡化後的鄉土樣板,只剩下台語對白與台詞。我不禁想,以前讀龍瑛宗或鄭清文小說時,並沒有那麼多的台語對話,但字裡行間散發出的氣質很吸引人,因為那都是出自真實誠懇的經驗。同時,台語對話也是各家寫各家,有人拼音,有人借音,有時讀來費疑猜。第二,雖說短篇小說轉折速度快,但有一半以上的作品常用一句話切換場景,寫得好的當然能像張愛玲〈金鎖記〉中的鏡花水月,但這批作品中多只用一個直接敘述句,便取巧、省事地跳躍過去,是處理時空改變時不夠細膩的慣性。
陳雨航:我大約統計了一下,關於女性心智題材有六篇、部落原住民書寫三篇,共占十三篇中的九篇,寫得好的會從不同角度切入,或深入挖掘,因此能讀到較為特異且突出的作品。我也注意到,很多題材跟目前社會氛圍咬得近,從反應現實的層面來說,倒還算切題。至於,台語文書寫一直都有借音來寫的問題,很卡拉OK式的寫法,但好像有一群人就是會這樣書寫,而且會繼續下去,不會消滅,不知道如何解決。
范銘如:前幾年評審常能看到一些特殊題材,或形式上較具實驗性的作品,但今年反而沒那麼驚豔,甚至有點小失望。如剛才兩位評審所說,這批作品同質性很高,基本上很文青風。這些題材應該是幾十年來台灣文學的主流,但也正因為已經是主流的寫作主題,我更期待能在既有的基礎上挖掘更深,無論是形式或題材的開發。前幾年的小說參賽者,會讓我覺得很用功,努力做了許多田調,但這一次,感覺用功度卻不似以往。另外,參賽者雖沒有刻意懷舊,甚至可能以為自己在寫新東西,但讀的時候卻讓我覺得「很復古」,偏向保守,很像回到八○年代。文字與敘述邏輯上也不太流暢,常有斷裂,不知是否跟現代年輕人習慣影像閱讀有關呢?
林俊頴:今年作品平易近人而且易讀。找不到刻意求工或經營過度,甚至冷僻題材的作品,也沒有流於類型的過度簡化,或許是初、複審階段已經篩選過的結果。身為讀者,這樣的情況是幸福的,因為沒有什麼閱讀障礙,但我仍感到遺憾:這些平易近人的小說,都在一個安全的範疇裡進行小說的操演,因此,很難看到具有原創性的驚喜之作。至於,台語文書寫(我總覺得台語文是很政治正確的說法,我寧願講閩南語文書寫),到目前為止,參考書籍與資料已經很多,真正有志於此的寫作者應該要立下一個目標跟志向,因為台語文是歷史悠久的文字,可以非常典雅,小說作者應該多多提煉。關於原住民題材,我不免與二、三十年前讀田雅各《最後的獵人》相比,彷彿都沒有人寫得跟他一樣好,現在多像是在寫作課程或系所上學到一些細碎知識,就拿來一用,讀起來不像是真正原住民寫得那麼到位。
周芬伶:此獎做為指標性文學獎,在篇數如此多的情況下,應該可以看到現在的寫作趨勢。過去比較多中生代參與,而今參賽者年齡愈往下修,有年輕化的傾向。鄉土特色在這批作品中是很重要的一塊,無論是書寫新鄉土或後鄉土,有很明顯的錯位,或是斷裂,以及語言的疏離,找不到過去鄉土文學那種很本質上的感動,這是較讓我失落的地方。第二,是語言的問題:方言使用的退化。我不太同意原住民語或台語就是粗俗或指稱是台客8+9的語言,那是個很奇怪的看法。另外,書寫原住民題材的作品,創作者可能有下一些功夫,加進傳奇或是神話寫法,產生疏離感,很像在讀奇幻小說,脫離寫實範疇。整批作品讀第一次時,雖然有些小失落,但讀第二次,卻發現有些作品滿耐讀的,可能新一代寫手用心的層面不是放在大題材上,而是集中在小細節的經營,營造單一效果,使戲劇衝突比較明顯,慢慢讀,會發現文字也滿有味道的。不過,身處5G跟後人類的時代,又經過疫情肆虐,我更期待出現近距離的書寫,譬如科幻,或是探討後人類的作品,但這批作品顯得較為安全、保守,有一點小小delay,時空好像拉回幾年前的台灣,並未反映出現在的社會氛圍。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投票,不分名次,各圈選三篇,結果為:
四票作品
〈雪卡毒〉(林俊頴、范銘如、陳雨航、郭強生)
二票作品
〈斑雀雨〉(林俊頴、陳雨航)
〈四小天鵝〉(林俊頴、范銘如)
〈我們要如何才能原諒自己〉(陳雨航、郭強生)
〈遊樂場所〉(周芬伶、范銘如)
一票作品
〈風颱公〉(周芬伶)
〈山瘟〉(郭強生)
〈日系快剪〉(周芬伶)
○票作品
〈老巷少女〉、〈生日快樂〉、〈樹上的獨木舟〉、〈遲來的早晨〉、〈革命在路上〉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獲得一票以上作品發表意見。
一票作品
〈風颱公〉
周芬伶:雖是鄉土題材,但帶點實驗手法,融進民俗的東西在裡頭。時空跳接,轉折多,文字以及方言的處理方式都是好的,是有潛力的作者。
郭強生:這篇講一個翻船的悲劇,但寫到後面重點散點了,人物形象的用意不清楚,文字讀來稍微辛苦。有點意識流筆法,卻沒有顧慮到如何彼此呼應,無法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為何。
林俊頴:通篇像炫技的電影般,節奏快,鏡頭短,聲光絢麗,較缺乏節制。
陳雨航:情節跳躍太快,稍欠節制,不容易掌握作者想表達什麼。
〈山瘟〉
郭強生:這篇有點實驗性,借用部落神話,最後敘述者變成老鼠,像卡夫卡的《蛻變》。故事想講原住民山上生活的艱辛卻不直接道破,而說他們寧願變成老鼠,離開部落,結局有反作用力,有餘韻,故事設計上更是有原創性,是一個有潛力的作者。
陳雨航:我也覺得不錯,特別是變老鼠那一段,特別傳神。
林俊頴:這篇確實寫得很認真努力,可是就像是寫書法臨帖那樣工整。文字流暢度跟基本功絕對沒問題,但有很重的既視感——它不是真的科幻,比較類似老老實實將心理劇譯寫成文字,而心理劇在當代影視作品中又已經看得太多了。
〈日系快剪〉
周芬伶:節奏快,描寫性別與色情題材帶有一種曖昧性。性別彷彿在其中游走不定,透出一點悶騷感。寫法雖老派,反而傳達出溫馨的味道,讀來愉快,不費力。
陳雨航:我看到的是老人對於青春肉體的眷戀。但為什麼小說中那名太太會流淚,且還流了兩次——即便她可能猜到了丈夫的性向——我想了很久,還是想不通。
郭強生:故事很大一部分講洗頭時按摩頭皮的動作、洗髮精的成分,美髮器材等,為什麼沒辦法聚焦描寫兩人若有似無的互動呢?一個男人的寂寞、罪惡、羞恥感,應該能有更多東西被描寫出來。
范銘如:這篇本在我考慮之中,因為同志文學中,書寫大齡的深櫃偽直男不是那麼多。但後來我將男主角的情欲對象轉成女性,並與相同主題作品比較,就覺得並沒有寫出差別。而且題目為什麼是日系「快」剪?明明一切都很慢。這篇應該要傳遞出日系的空氣感跟日常感,緩慢而內斂的感覺,但題目與作品基調相違背,掌握情緒的功力稍嫌不足。
林俊頴:我給的分數其實不低,在五、六名內。但問題正如剛才各位所說,這麼一個隱藏自己的老男人,應該是一座休火山而非死火山,但作者只揭露出一半或三分之一,其他就跨不過去了。
二票作品
〈斑雀雨〉
林俊頴:這篇小說是十三篇裡面少數寫得精巧且拔尖的。作者的基本功毫無問題,寫東部山海以及對動物的觀察很有情境。可是我反覆閱讀時,卡在兩處難以克服。第一,這對母女對峙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不能說身為原住民且有女巫身分的媽媽,從小跟女兒說我要變成鳥但沒有變成,就成為主述者很大的心理創傷,甚至造成反感,這樣不太能說服我。其次,母親跟父親之間的交惡與恩怨,雖後來交代是因父親外遇,但也僅是淡然一筆帶過。整篇小說處理的關鍵核心反而是擁有女巫身分的原住民母親,如何竊取知識並付出代價。做為讀者,我必須問,所謂的知識是什麼?是漢人的知識或是現代文明的知識?我還想跟作者argue:你真的覺得原住民比較沒知識的嗎?原住民對環境的認識是比都市人還要豐富很多的。當然,母親習得現代農藥知識,用以謀殺親夫的情節很精采,但整篇小說架構上,這兩個關鍵處我克服不了。不過,這確實是一篇值得給予肯定的小說。
郭強生:這篇確實是一種「概念式」原住民。套用女巫的設定、書寫母女關係的部分不夠自然。為何不好好寫原漢之間可能的衝突呢?但作者所使用的意象與隱喻是不錯的,只是描寫謀殺的過程與方法,欠缺足夠的說服力。
陳雨航:以這篇小說的內在結構而言,殺人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所以對我來講並未造成閱讀上的困難。這一類講動物實驗的作品,讓我想起曾讀過的一個日本短篇,當人類要救動物時,動物已被飼主制約,牠因為早被豢養成某種樣子,不但不會攻擊對方,還會乖乖讓對方攻擊。而此篇則透過母女和夫妻的角色,做出類似的明顯對比。母親因長期被父親藐視,女兒在父母爭奪之下,最後傾向父親,或也可以比喻為原住民知識系統與漢族代表的現代知識系統的對立,作者似乎想告訴我們,這個小說就是將兩種系統混合後所產生的結果。小說講的是一場漫長的家庭鬥爭,帶有驚悚犯罪推理小說的架構,顯得好看。整篇也給出夠多的思考空間。
周芬伶:整篇的設計跟架構還有企圖心都滿大的,但問題也在此。代表西方知識的那一個系統沒有寫好,原住民這邊雖然好一點,但也有很多東西沒有處理乾淨,若寫成中篇或長篇,讓細節與血肉更多一些,或許對照起來會更好。不過,這篇確實耐看。
郭強生:這篇是推理小說寫法。如果主述者是一名科學鑑識官推演過程並發表感觸,很多問題就可以說得過去,但作者偏偏是透過「女兒」這樣的角色,很多地方就顯得過不去。
范銘如:這篇太可預期了,情節完全應了我的猜想:以文化性的命題設定,做出衝撞跟結合,卻有無法銜接處,破綻也有點多。
陳雨航:我不覺得母親殺父親完全是因為外遇,那是從結婚以來,漢人父親對原住民母親持續的藐視,唯一的女兒成為他們爭奪的對象,因此以女兒的角色來寫,反而衝擊會更大。
〈四小天鵝〉
范銘如:作者在描述音樂、舞蹈、韻律的部分都寫得不錯,儘管劇情有一點老套,看似講關於sisterhood的故事,但細節處理得不錯。主角小時候跟女同學之間的勾心鬥角,用編頭髮做為象徵,扣回主題四小天鵝的全體舞蹈team work,讓我感覺到並沒有落入女性情誼的傳統框架中。
林俊頴:整篇小說帶有黑色幽默,對話伶牙俐嘴又尖酸刻薄,緊緊抓住意旨,從頭到尾沒有失焦。我自己的解讀是,作者抓住女性較不社會化的那一塊,譬如主述者會不斷自嘲為什麼我從來沒有朋友?作者很技巧地避開「閨蜜」兩字,最後仍然安排他們要合跳四小天鵝那場非常需要合作的戲。這篇作品討論女性如何看待朋友,與社會化程度深淺一事,充分直視其所要逼視的核心點,並用一個太妙的結尾把故事串連起來,讓我讀的時候很享受。
郭強生:我沒有投的原因,主要是敘述觀點:「我」是一位藝評家,也算一名社會人士,但字裡行間並未傳達出一名藝評工作者的心智,如果可以用更成熟的視角來處理會更好。此外,小說中運用大量解說語言「導聆」芭蕾舞,卻未讓芭蕾舞成為彌漫在故事之中的背景,讀起來稍嫌生硬。
陳雨航:小說的重點可能放在四個人的人際關係上。這篇文字是所有作品中最犀利且世故的,雖講世間的通俗故事,卻又是不可或缺的日常,因此並不會帶來太多情節轉折。文字是好的,是值得考慮的一篇作品。
〈我們要如何才能原諒自己〉
陳雨航:講述女性受創、認命,導致迫害自己的循環,「沒有愛,如何做母親呢?」是此篇很重要的命題。「我」講述自己與母親的關係,要如何才能原諒自己?如何才能原諒母親?故事情節滿聳動的。
郭強生:這是多篇談論女性意識作品中我較喜歡的。許多人以第一人稱「我」寫作時,往往非常主觀,很邏輯地將所有事情鋪排出來,但「我」應該更有趣,甚至可能是一名「不可信賴的敘述者」。家暴、自殺的題材並不新鮮,但這篇小說好看在它的口吻跟觀點,語法看似怨毒,卻散發不自覺的悲傷,比起強烈自覺要寫一部女性意識、以敘述堆砌的作品,此作透過生活性細節襯托,將主題落實於日常,「我」運用得很好,出現更多層次。
范銘如:這篇是很典型的女性書寫,寫強暴之後,校園與長輩如何對待受害者,以及被壓抑的情緒最後如何反撲。很多句子寫得意味深長,尤其提到母親小時候鄰里有個瘋女人遭家暴致死,最後再藉由母親之口點出「(瘋女人的)小孩長大後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原諒自己」,相對帶出,媽媽以後要如何原諒自己?很扣緊題旨。作者給出非常多女性問題的進階思考。美中不足處是,最後將罔市當做學姊的母親,像是硬要替代成一種另類的母女關係,試圖和解並活下去,有點刻意。作品主題本身是很重很重的,想要寫的應該很多是unspoken/unexpressive的部分,也是通過那個部分能讓張力產生強烈戲劇性,但偏偏加上一個戲劇性很強的轉折,對我而言實在太「小說」了。還有,「我」的傷害到底是什麼?我不解其憤怒與憂鬱,以及真正造成母女之間隔閡,最掙扎的點是什麼?
郭強生:確實有一代母親只會充滿抱怨講述殘忍的故事,完全沒有教導女兒該如何站起來、走出去。
范銘如:但這種責罵母親的作品,已經很多了,以女兒角度批評媽媽,或年輕世代批評無知母親給他們造成的傷害,若作者能寫女兒長大後也發現自己對媽媽造成很多傷害——這樣去處理母女關係,或世代衝突,還比較有趣一點。
林俊頴:我同意范銘如說法。台灣以前的女人——可能是我祖母或我媽媽那一代——由於經濟跟社會條件因素,讓她們都很能忍。只不過,現代應該不會再取「罔市」這個名字了。名字在這篇小說裡很重要,所以我特別在意。另外,讀小說時,我很擔心作者會跳出來自揭底牌,「這些女人,總是在身為女兒的時候死去,又在身為母親的時候假活了過來。」很不小心就會將自己的毛病一併攤開來了。不過,我同意作者的出發點有其觀察與心之所繫,只是許多設定稍嫌粗糙。
郭強生:因為敘述者一直在跟自己辯證,碰到某件事又全然翻盤,才會在中間擺盪,這就是「不可信賴的敘述者」的有趣之處。可能她跟同伴都有某種遭遇,但是母親不知道,而她也接納了,那中間的留白是很有意思的,讓人思索她及同學經歷的傷害是什麼?那一定是很大的傷害,才會需要一直反覆辯證。
〈遊樂場所〉
周芬伶:這篇女性書寫其實沒有很多情節,但重點在主角心理、場景細節跟氣氛的描寫,效果單一,所以集中。跟〈我們要如何才能原諒自己〉相較,那篇觀點上不適用散文化方式述說,很容易顯得抽象。因此我轉而挑選這一篇,圖像及影像感較為鮮明,雖讀到一些段落有點不太舒服,但對於這樣特殊的女性,為達到殘酷效果,作者才會選擇這樣的寫法。細節非常耐讀。
范銘如:這屆有許多書寫女性的作品同場競爭。因此我在挑選時,是以女性文學的歷史座標來看,挑出書寫方式比較特別的。這一篇我真要好好幫它拉票。女性光在外面想要挑一間乾淨的廁所,就有很多思量,要考慮到舒適度、安全性等等,我沒有看過有人這麼煞有介事,透過許多細節描寫排泄一事,讓我邊看邊笑。我同意這篇的主題一點也不宏偉,但即便是小題材,作者完全沒有偏離主題,達到集中托高的效果。排泄被寫得有點色情又有點好笑,很少能讀到將排泄與女性成長過程的情欲啟蒙、禁忌、摸索結合在一起的作品,有其特殊性。而且,作者把廁所比喻為遊樂場所,也非常有創意。
郭強生:其實,身為男性,要找一間上大號的乾淨廁所也是困難的,所以廁所經驗我也完全理解。我之所以沒有選擇的原因是,女性主義已經走了四十年,這篇作品只是把處女膜換成肛門而已。如此集中書寫,作者或許認為可以衝撞到什麼,但那個衝撞力道還是滿保守的,依然只見女性在自己的身體上做文章。如果今天是寫一名女性去男廁所偷拍,我會覺得還有點意思,女性意識在這篇作品裡,應該可有更多新的發揮,帶給我們新的思考維度。
陳雨航:雖然是講女性的私密性,但我並不覺得它只屬於「女性」。如果你本身有潔癖,那小說中所發生的事情,也就不分性別。譬如,我剛從歐洲回來,會覺得台北的廁所都好棒;學生時代去西門町玩,心裡也會有一張廁所地圖。我也想起一篇曾讀過的小說,講女性私密清潔、月事等問題,而這一篇的好在於它營造的危機感更大,還寫到便祕,是身為男性讀者也可能會有的危機,講的其實是人類的大事呀!
郭強生:作者是不是想要講性,但沒有講好?譬如提到大學生會在廁所裡面做愛?
范銘如:不只講性,是要講那個區域裡發生的事;不是只講一條線,而是將兩條本不會搭在一起的線索,合在一起處理。
林俊頴:沒錯,道在屎溺!我讀這篇時,情緒跟生理上都是很為難的,作者不斷挑戰讀者的潔癖,巧妙用「妳」泛指所有女性遭遇的困境,闡釋「女性」跟其身體以及排泄物之間的關係,其中一段情節寫到主角將剃刀放進陰道裡,使我想起電影《鋼琴教師》。另外,這部作品的可預期性對我來說也很高,從圖書館廁所四腳獸,再聯想到游泳池,最後又寫到經血和性器。我當然同意作者試圖有趣以及幽默的嘗試,但很多時候樂趣還是被我的潔癖給沖淡。還有一個為難處是,這樣的議題設定太清楚了,等於是概念先行的作品。
四票作品
〈雪卡毒〉
林俊頴:這篇乍看有些粗糙,但卻是質勝於文的粗糙,這般筆調配合故事的鋪排,很貼切傳達台灣鄉鎮輓歌的意圖。台灣三百多個鄉鎮市區普遍面臨標準化與模具化,同樣面對「要不要開發?如何建設?」等問題。現代化開發以及建設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作者巧妙地將兩條敘事線編織一起,透過從事海釣船的主述者,狠狠地虧了台灣人的口腹之欲。同時,對照鄉鎮被台灣人竭澤而漁的狀況,「雪卡毒」明顯代表食物鏈尾端的隱喻。整篇彌漫絕望到近乎瘋狂的情調,氣氛掌握非常成功,若最後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再收斂些,或許會讓作品的檔次提高。結尾可真像張愛玲的那句老話:「一步步走進沒有光的所在。」只是,這篇在閩南語文書寫上,犯的毛病不少,我很擔心,不懂台語的人該如何看這篇小說?畢竟沒有任何註解。
范銘如:這一篇是在所有鄉土題材中,我唯一挑出的一篇。原本認為結構稍微離散,但知道什麼是雪卡毒後,再回頭看整篇故事,便較能統合。我喜歡作者寫出嗅覺、視覺的部分,讓你能感覺漁港鄉村的腥臭骯髒與汙濁感,也很挑戰我的潔癖。他將食物鏈以及土地買賣開發,上下游層層勾結、剝削的兩條線搭起來,儘管有時不那麼緊密、很多地方敘述過快,但仍覺得整體規畫以及企圖相當不錯。
陳雨航:小說中出現的卡拉OK式台語,給我一種十六釐米放大成三十二釐米的粗粒子感,帶有一些粗糙的美感,且具有力量。如剛才林俊頴所說:鄉鎮都在崩壞中。這篇故事主要也是談故鄉崩壞,以雪卡毒為題,談的不僅是吃魚,其中也象徵鄉村發展過程,類似一種集體中毒,所有角色都被永不止息的欲望控制,是反映社會現象最到位的一篇。
郭強生:優點大家都講到了,這篇的真實感,確實是十三篇讀完後印象最揮之不去的作品。雖然過度開發、鄉土不再一類題材很多人寫過,但這篇厲害之處,就是用各式海產營造嗅覺上的效果,以鳳螺做為象徵,描寫人們拚命吃食,甚至刮到嘴流血的那個姿態,透過細節呈現,不帶批判,也不是概念堆砌,因此顯得很好看。人物內心的空虛感,也符合其身分背景,結局也收得漂亮,是個滿好的寫手。雖有一、兩個地方跑出文青腔,但這一幫子人的樣態,仍然寫得極具真實感。
陳雨航:而且「我」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
周芬伶:這篇的台語書寫較有味道,也讓我想到許多關於漁港的故事。只是,一切太合理性了,缺乏核心事件,許多碎片散落,尤其跟女人之間的情色關係寫得太多,如果在意念上多琢磨一點,是否會更好一些呢?
所有獲票作品討論完畢。一票作品僅保留〈風颱公〉和〈山瘟〉兩篇,評審決議,第二次投票從所餘七篇作品挑選五篇給分,最高5分,最低1分。結果依得分高低排序如下:
〈雪卡毒〉18分
(周芬伶1分、林俊頴5分、范銘如3分、陳雨航4分、郭強生5分)
〈遊樂場所〉16分
(周芬伶5分、林俊頴2分、范銘如5分、陳雨航2分、郭強生2分)
〈斑雀雨〉14分
(周芬伶3分、林俊頴3分、范銘如2分、陳雨航5分、郭強生1分)
〈我們要如何才能原諒自己〉9分
(林俊頴1分、范銘如1分、陳雨航3分、郭強生4分)
〈四小天鵝〉8分
(林俊頴4分、范銘如4分)
〈山瘟〉6分
(周芬伶2分、陳雨航1分、郭強生3分)
〈風颱公〉4分
(周芬伶4分)
評審決議依得分高低,由〈雪卡毒〉獲得首獎,二獎為〈遊樂場所〉,三獎為〈斑雀雨〉。〈四小天鵝〉、〈我們要如何才能原諒自己〉兩篇同列佳作。會議圓滿結束。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