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魔笛》「夜后」不是反派 藝評家解讀莫札特寫海豚音別有用心

2022/11/18 21:40

謝佩霓認為,夜后不是反派,因為她超越了人的世界,就像永恆的星星,穿越了光明與黑暗。(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莫札特的最後一齣歌劇《魔笛》,自1791年首演至今231年,仍在全球不斷上演,更衍生出各種對應不同時代背景與詮釋角度的版本,台中國家歌劇院今年「遇見巨人」系列壓軸,即邀請到南非視覺藝術大師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執導的《魔笛》版本,於12月15至18日在歌劇院演出。

雖然4場近6500張票券在開演前2個月即已完售,中歌院藝術總監邱瑗仍於今(18)日北上,邀藝評家謝佩霓共同介紹這齣當代藝術家的《魔笛》新解。

莫札特歌劇《魔笛》2018年東京新國立劇院演出劇照,夜后穿上白色服裝,退去黑暗「壞母后」的想像。(攝影寺司正彥,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魔笛》取材自童話〈璐璐的魔笛〉,故事描述王子塔米諾與捕鳥人在歷經重重考驗後,成功營救公主帕米娜,並恢復日夜秩序。莫札特在通俗的劇情架構中,巧妙結合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德國民謠與宗教音樂等形式,勾勒出角色的鮮明性格;劇中充滿共濟會「追求自由、平等、智慧與啟蒙」理念與符號,也成為學者研究18世紀歐洲社會階級與政治發展的資料。

謝佩霓進一步分析,莫札特作為一個共濟會的會員,作品中暗藏了許多3的密碼,比如愛的關係有夜后與大祭司的愛恨交織、王子與公主、天地與萬物眾生,三重共構出的宇宙;謝佩霓更大膽指出,一般認為夜后代表黑暗和邪惡,但她卻認為夜后不是反派,為什麼要用海豚音來表現這個角色,是因為她超越了人的世界,不必遵守世俗的規範和標準,屬於另一個時空,就像永恆的星星,穿越了光明與黑暗。

肯特里奇將《魔笛》時空背景搬到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台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為讓觀眾更深入瞭解肯特里奇的創作及《魔笛》製作,歌劇院也規劃一系列相關主題活動,詳詢官網(https://www.npac-ntt.org/program/events/c-8DgFCBnwY93)。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