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傳承琉璃珠藝術40年 原民工藝師施秀菊屏美館辦特展

2023/04/25 15:12

施秀菊的創作之路未曾停下,作品相當多元。(記者羅欣貞攝)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創辦人施秀菊,從找回部落文化的初心,開啟40年琉璃之路。她在焰光中淬煉晶瑩琉珠,也在流光中冶煉剔透人生,不但尋回部落文化技藝,為部落婦女建置就業職場,也讓原住民工藝閃躍於國際舞台;屏縣府文化處邀請施秀菊以「嚮.光─琉璃之路」為主題,即日起至6月18日在屏東美術館展出作品,呈現她對琉璃藝術傾注一生的追尋。

施秀菊表示,童年的她總是拿著竹掃把追逐蜻蜓,而排灣族傳說中的琉璃珠,便是蜻蜓的眼睛羽化而成,童年記憶與部落文化,成為她為本次展覽新創裝置作品《原來琉璃情》的靈感,以廢棄的竹掃把、鐵鍋,讓各色蜻蜓飛舞其間,可以說是她琉璃之路起點的象徵之一。對於琉璃的投入與喜愛,也源自於母親為她縫製的嫁衣與留給她的愛,為她追尋琉璃之路種下因緣。

施秀菊從研究技術開始,逐步加入金工技術、彩繪玻璃、異材質結合,推展至今日的居家裝飾等概念;在製作技術成熟的同時,仍不斷琢磨老琉璃的質感,更期待讓琉璃回到部落婚配、家族傳承的文化追尋,因此當部落族人將她製作的仿古琉璃用於聘禮時,她更堅信讓琉璃珠回到部落是品牌的另一個機會。

此次展出施秀菊的新創作品,包含傳統與現代的琉璃珠作品,傳統系列與自身族群文化自然密不可分,目的是再現老琉璃風采;現代琉璃則跨越了想像限制,取用老琉璃既有的異材質結合,例如:銀飾與琉璃;其他素材如果實、貝殼、麻纖維皆蘊藏部落的符號,色澤上,現代與傳統的鮮明燦與消光素雅,皆可在本展中飽覽作品既古典且嶄新的特色。

展場的設計款方巾,出自施秀菊之子陳治憲之手。(記者羅欣貞攝)

展場並展出另一系列的展品,為設計款方巾與提袋,圖樣來自琉璃珠紋樣的再轉化,出自施秀菊之子陳治憲之手,他自兒時起即被琉璃珠所圍繞,接棒品牌之後,積極發展居家生活系列,將圖樣再移轉至實用面,從身上的飾品走入環境與空間,琉璃之路,再疊加一層多變豐富的色彩。

懷抱對傳統文化的嚮往,施秀菊說,最近2年自己將創辦40年、位屏縣三地門鄉三地村的「蜻蜓雅築」交由兒子陳治憲擔任負責人,她退居幕後專職創作當藝術家,始終堅守在部落,就是希望傳統文化能繼續傳承,把把故事說出來給更多人聽。在3年的疫情影響期間,雖然遊客少了,她卻有更多時間創作大型作品,並獲得回響。

「嚮.光─琉璃之路」施秀菊特展,展出逾70件新創作品,在2個多月內創作完成,4月27日上午11點在屏東美術館舉辦開幕式,現場安排走秀活動。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